趙磊
在組織發展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管理團隊的和諧”,其直接表現為:管理者缺乏信任,相互間缺少挑戰,開會沒有效率,關鍵決策一拖再拖,各說各話、避重就輕。人們更在意維護人際關系,而不愿觸碰更深層次的東西。
如果在管理團隊中頻繁出現以下情況,即為“和諧團隊”,引導者需要幫助團隊從組織文化、意愿動機、管理行為上獲得突破:
1. 過多的平行線觀點
每個參會者都樂于表達觀點,但講的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事實的全部。他們很少愿意與其他觀點進行連接,自然不會有沖突發生。
2. 避重就輕
討論的時候不關注重點,說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觸碰核心。
3. 規避沖突
人們不愿意直接指出造成問題的責任所在,找問題原因的時候也是傾向于幫別人開脫。
4. 只討論,沒結論
討論很熱烈,大家暢所欲言,但最終卻沒有明確的結論。
5. 有結論,沒行動
討論有了結論,大家都想當然地認為,這件事應該是別人去做,結果就是沒有人做。
不習慣于沖突的團隊,一般來講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缺少適應沖突的組織文化;二是缺少建設性解決沖突的方法。遇到這樣的團隊,我會應用“良性沖突推動模型”。在團隊內創建良性沖突,迫使變革參與者直面矛盾,促進文化變化,讓大家學習建設性地解決沖突的方法。
1.目標是沖突之源
團隊工作中沒有沖突,很大程度源于團隊對目標的認知不一致。每個人都很努力地要達成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共同的目標,自然就沒有沖突產生,組織資源也無法形成合力。
2.把團隊放在無法逃避的沖突壓力之下
大多時候,團隊所表現的和諧,源于壓力不夠。明確的指標挑戰與不可規避的情境,要成為一種壓力,傳導給所有人。當人們發現只能面對不能逃避壓力時,會對團隊內的沖突產生有積極影響。
3.逼利益相關者站出來
在討論過程中,有問題提出來了但卻沒人接“話茬”,這時,首先要做的是先把利益相關者找出來。如果這個利益相關者是客戶,那么就把與客戶利益產生直接影響的人找出來,讓他們直面問題,明確訴求,把猜測、猶疑放在桌面上談。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誰痛”誰就有責任去推動問題的解決。梳理誰是問題的利益相關者,鼓勵他們站出來,索取資源、聚焦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動作。
4.讓“結果導向”成為一種壓力
討論過程中,追求 “結果導向”,會讓人們打破“發言但不擔責”的習慣。通過現場不斷地追問:“你們的結論是什么?討論的結果是什么?后續的行動是什么?誰來牽頭?評估標準是什么?你需要哪些資源?你需要在座的哪位伙伴給你提供支撐?”等等。幫助團隊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行為風格,有助于打破“和諧”的邊界。
5.想法轉化為行動,才可能觸碰核心利益
“和諧團隊”并不是沒想法,而是想法很多、落實很少。人們往往是新點子層出不窮,但也是只出主意卻很少會把討論的內容落實到行動中。當想法轉化為行動時,必然會因資源匹配、實施方法產生不同意見,從而觸發沖突。因此,一定要堅持把行動落下去,用行動觸碰到不同人的核心利益,從而促動沖突發生。
上面的思考,均來自以下三個假設:假設一:良性的沖突有助于組織發展;假設二:人們只會在觸碰部門或個體核心利益的時候,才會產生真正的沖突;假設三:建設性的解決良性沖突,有助于新的思維模式和組織文化的生發。
要打造有效團隊,就必須在組織內部提倡“良性沖突”的必要性。只有把沖突暴露出來加以解決,才能夠更好地協同行動達成目標。如果沖突不能被暴露,那么隱秘的目的就會蔚然成風,人們會觀望、撇清、推責。因此,暴露沖突、接納沖突、提升良性沖突處理能力,應成為組織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