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威
會員體系一直被視為維系消費者與企業之間密切關系的紐帶,下面從企業與消費者關系的角度來分析會員體系。
最為傳統的積分體系、顧客分級體系,是消費者和企業在金錢和商品/服務上的互換。
因為商品、服務本質上很難產生差異化,因此傳統會員模式下,很容易出現的就是消費者手里有一大堆會員卡,但是根本不會去(或用)的情況。
在傳統模式之上,訂閱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會員不是免費加入的,而是必須支付年費、月費,進而換取企業提供的各類服務。
銀行的一些高端信用卡的剛性年費就屬于這一類,在零售領域,經典的案例就是Costco(好市多)和亞馬遜:
線下端,Costco通過為消費者打造獨特的“人貨場”服務,讓每一個進店用戶都必須是會員。而從數字上講,Costco最終收歸企業的利潤幾乎也是和會員費相同的,屬于是訂閱會員制的極致了。
線上端,最好的付費會員體系就是亞馬遜Prime,按照JP Morgan的分析,119美元的年費相當于價值784美元的服務。而且,亞馬遜Prime的可怕之處在于,亞馬遜一直向其中免費添加新的服務,從最一開始打出名聲的“2日免費送達”,到Prime Video(視頻服務),再到2019年4月將2日免費送達升級為1日免費送達,這些只是其中最大的升級而已,幾乎每年都會有新服務免費添加。
由此可見,訂閱模式看起來是收錢,本質上是承諾的兌現,這樣,消費者和企業之間就不僅僅是錢和商品之間的關系,還有承諾以及承諾的兌現。
在國內,很多企業也開始打造自己的訂閱體系,基本還處于初期的階段,但是值得說明的是,不盈利不可怕,怕的是各類承諾的反復縮水、調整,考慮到絕大多數產品、服務本身的差異化并不高,承諾、承諾兌現才是真正的差異化。
顏艷春老師曾經在《第三次零售革命》中提出“SoLoMo ME”的模型,即社交Social、本地化Local、移動化Mobile再加上消費者本身“ME”。
在國內,SoLoMo模式已經徹底興起了,這里Social就是社交、Local就是社區、Mobile就是社群,而ME就是一群正在被激活的消費者和超級用戶。在這種模式中,企業不僅僅提供商品、服務,還通過工具賦能消費者,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釋放出自己的力量和影響力。
準確地說,SoLoMo模式包括三大類:
第一類是Social型,即社交型、裂變型,通過消費者的轉發、推薦,進而影響到他的朋友圈,最經典的案例就是云集、拼多多,他們的上市也證明了這種模式是可以跑通的。
第二類是Local型,即社區型,圍繞一個物理的社區,通過個體KOL、小區業主的個人信用背書來影響小區內的用戶,讓小區內的用戶可以一同下單,然后企業只需配送商品到那個“特定個人節點”即可,無論是在獲客成本還是物流成本上,都是史詩級的降低,這里最為經典的案例就是社區團購。
第三類是Mobile型,即社群型,在國內最經典的就是小米的社群,用戶在論壇上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行交流,而小米的產品經理、程序員也會和消費者進行溝通,收集大家廣泛的需求,直接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一個個“亟待解決的偽需求”。
消費者的需求多樣,一個企業通常只能滿足特定的需求,因此如果能推出一種會員體系打通消費者某一個領域的全需求,這時候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僅從領域看,最為常見的就是航空公司的會員聯盟,例如Sky Priority,消費者只要飛聯盟成員中任何一家的飛機,就可以享受在整個聯盟中可通用的積分;一些企業的異業合作本質上也是整個消費者資源的共享。
產業共享模式,就是打造產業共同體,為消費者服務。
從邏輯上看,未來的會員體系可能是左手產業共同體,右手消費者社群+社區+社交,這其中,區塊鏈的思想(包括激勵體系、去中心化等)以及全新的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