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幸婷



【摘要】?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教師應樹立融合、開放、發展的課程資源觀,充分發揮各種課程資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為課程 實施和教學服務。”研究探索漫畫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筆者對環保主題教育的新思考。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 六年級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23.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5-021-02
1.從學生興趣考慮
北師大版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由于學科自身的內容特點、學科地位和社會偏見等原因,其學科魅力還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生對于環保主題的興趣總體上還不濃厚,原因在于對于這種環保話題,學生并不感到陌生,由幼兒園開始,學生就開始接觸環境教育,環保意識已經建立。對于學生而言,這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一些知識性的內容即使不說學生也了解,因此學習的興趣并不濃厚。教學教育效果從普遍意義上講較難達到預期目標。
2.從教材板塊考慮
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第五單元《地球真美麗》主題3“做一名地球衛士”。這一主題包括了《地球屬于誰》《水的危機》《播種綠色播種希望》《生活中的垃圾》《凈化空氣,保護環境》等。對于這種環保教育主題,課題相互之間是綜合交叉的,相互關聯的,它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六年級下冊《地球真美麗》這一單元。前面《環繞地球看世界》,向孩子們展示了地球的不同地域,不同地域人們的生產生活、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那么,人們在這樣一個豐富的、多樣的環境里面生活,這樣一個地球,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怎樣對待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呢?自然而然我們就引出了這樣一個地球的主題,做一個“地球的衛士”,要保護地球、善待地球,誰是地球的主人?這個歸屬要弄清楚。
在品德課中,學生的回答都是保護生態環境,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清一色”標準答案,這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利于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會出現知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的現象。所以,如何從一個新的角度,利用漫畫教學資源,提出值得學生思考的話題,以及探討“地球不僅僅屬于人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正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3.從漫畫資源考慮
現在的學生從小都是看動畫片、漫畫書長大的。看漫畫成了他們課余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比較接受漫畫世界里面的新鮮事物,以及無限的想象。我也曾經讓學生做過一個選項:1.喜歡看文學書籍;2.喜歡看漫畫書;3.從來不看書。結果發現,愛看漫畫的同學要比文學作品的要多。
對于這種環保主題的教學,學生從幼兒園就開始就接觸,這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要是我們能夠在教學中運用漫畫里的人物構造和繪畫能力,漫畫中的立體思維能力,漫畫的生動有趣在人體大腦中的作用等優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讓我們的教學相得益彰。
1.營造創新求異的課堂教學氛圍
(1)合理的挖掘和使用教材
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教師要學會合理的挖掘和使用教材,學會整合與創新,使教課堂教學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充滿情趣和歡樂。同時,撥動了師生的情感共鳴。
(2)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給予高年級學生充分的話語權
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前提條件,只有教師與學生站在同等的地位,學生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2.尋求漫畫教學資源開發策略
經常在學校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在書架上擺放著各種文學類、歷史類、科普類、藝術類的圖書,而學生卻捧著漫畫書在一旁看得眉開眼笑。漫畫輕松有趣學生愛看,如何從眾多的漫畫作品中選取優秀的資源為教學所用呢?
(1)合理優選漫畫資源
漫畫是一種具有強烈諷刺性或批評性的圖畫。優秀的漫畫會讓學生的心靈在愉悅的閱讀過程中提升美妙的體驗,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帶給心靈的震撼,使得學生有著生動的代入感,是美術、文學、教育三者獨特完美的結合。
(2)善于發現漫畫情感
漫畫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一張好的漫畫,一定是因為它本身具用豐富的情感特征才能感染和打動學生。而不同的漫畫所蘊含的情感也不一樣,不同的人挖掘的情感點也不相同。漫畫利用新穎的措設計精巧的構思考察了學生的觀察聯想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應該值得我們重視。
(3)精心挖掘漫畫細節
漫畫可以是單張,也可以是一組。它常常運用比擬、象征、變形的方法,來達到諷刺和寓理的效果。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仔細的看清漫畫的連續性或不同點,要特別注意觀察畫面,明白寓意獲取有效信息。
3.漫畫教學資源運用環節
漫畫類教學資源應用環節,主要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本研究主要是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為基礎,以學生的主體性為目標導向,從逐步深入,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表及里進行消化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養成多維度思考的思維習慣。
(1)課前——激趣、設疑
漫畫教學資源的應用在課前環節是教師激活學生學習的環節,如果教師激活了與漫畫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學生就會對學習環保的這個主題有所期待,有期待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
(2)課中——思考、明理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認知體驗和感悟,北師大版六年級第5單主題三的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來增強其環保意識,提高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知,從而達到激發其建設綠色家園,綠色地球美好愿望的目的,環境保護主要依靠人們的自覺,然而現階段僅僅依靠人們的自覺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運用生動有趣的案例,形象活潑的圖案等對學生進行環境的教育,依靠有趣的方式和內容增強學生環境方面的知識。出示一些破壞環境的漫畫,圖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和解決環保的問題。
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逐步由淺入深去進行思考,進而動情、入境。漫畫資源的引入,讓學生無意識地過眼,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興趣,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獲得感的效應。將道德觀念利于生活和現實社會之上,培育學生崇高美好道德的情懷,奠定了依法守法遵法的意志和信念。
例如,在《播種綠色,播種希望》這一課例中出現了一組漫畫:
師問學生:看到了什么?(濫砍亂伐的森林工廠排放廢氣,濃煙化學物品到處亂放,土地干枯,沙漠化,海洋污染導致大量生物死亡,肆意捕殺野生動物)。
老師追問:同學們,如果把你放在這樣的環境生活,你愿意嗎?為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師生對話:同學們,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什么?(保護環境已經刻不容緩)。
(3)課后——深化、反思
課后,學生深化認識。深化、反思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主要策略。為了引導學生深入地分析、思考。我會在課后呈現一些兩難問題的漫畫,學生通過交流,結合個人的認知和生活體驗,從不同角度評價或者發表自己的看法,形成個人的獨特觀點。學生在自我表達中和同伴交流的過程中,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4)教師活動
從教師的角度看,傳統的說教式教學、填鴨式教學并不能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往往缺乏的是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和機會。研究發現,優秀的思考和表達不是推敲出來的,而是訓練和培養出來的。因此,教學中教師的活動如此呈現:
從教師的活動中可以看到,教師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地位,利用漫畫資源的創設,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啟發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角色,課后教師則是給學生創造了思辨機會的引領者。
(5)學生活動
在漫畫資源應用的教學中,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從學生生活的實際環境中,優選漫畫資源為學生的下一步思考提供了依據,這樣應用漫畫資源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親切感,縮短學生與資源之間的距離便于達到教學預設。
從圖中可以看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對于價值觀的認知,不是孤獨的學習和獲取。他們通過讀圖,去感知道德認知的過程,并伴隨著他們的情感和態度。
綜上所述,巧妙地開發和利用漫畫資源,把漫畫資源引入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能夠很好地實現教學習方式的改變,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漫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品德與生活課程實施中存在許多可探尋的問題。
4.收集漫畫類教學資源冊
基于對《品德與社會》教材的研究,根據保護環境、關注社會的單元主題及每課的教學內容以及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身體特點和心理特點,結合漫畫類教學資源的故事內容,思想內涵進行解讀,對漫畫類教學資源進行了精心的篩選,選擇了相關漫畫來輔助教學,形成了與六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與環保教育相關主題的漫畫資源庫。
如下表:
運用漫畫類資源的教學,開啟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們在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的主動、積極,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內化行為,其效果遠勝于教師口干舌燥的灌輸與說教。
如果說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創新的話,那么創新的關鍵就在于,教授的啟發,所以我們要,轉變傳統的觀念和做法樹立起,人人可以創新并能取得成功的觀念,以積極的行動投入教學實踐,那么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就會指日可待。
[ 參? 考? 文? 獻 ]
[1]新課程實施課題組,新課題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師范大學,2001.
[2]儲杰勝,讓漫畫走進多學科教學「N」,中國藝術報,第403期.
[3]胡明亮,淺談漫畫教學與創造力的培養「Z」,新華網,2006.
[4]王紹卿,把握“準”“新”“度”——談政治諷刺漫畫的創作「J」,2006.6.
[5]章建生等,中國漫畫的評論性特征「J」,安徽理工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6]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7]顧瑾玉、左夢飛等《直擊新課程學科教學疑難》.
[8]魏勇《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
[9]鐘守權《傳承與發展》.
[10]費倫猛,佘曉棠,范誼《如何做課堂微診斷——學科教師小課題研究的“5W2H”跟蹤診斷案例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