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福
摘 要:對于現代的高中生而言,學習的枯燥已經讓他們疲憊不堪,為了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趣味性,我們可以在生物課堂上多多引入身邊的生物理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現代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是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園林景觀風格和設計往往直接反映出了一個城市的形象內涵,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深刻了解高中生物學的生態學理論,本文簡要介紹了在基礎生物教學中應該體現的生態學理論知識,并通過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增加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態學;景觀設計;教學;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基礎知識概括
生物學所研究的內容是生物和它們所生活的環境,并且還要清楚生物與環境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的。隨著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占用了大部分時間,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同時阻礙了不良情緒的釋放,嚴重影響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對于身邊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人們能夠享受視覺美麗,有效地減輕生活和學習的壓力。在城市生態系統的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運用到許多生態學知識,這里面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內容。
從生態環境來看,城市生態系統是一種常見的人工生態系統,這樣的生態系統有著明顯的特點,可以說是優點缺點十分突出,從人工生態系統的特征來看,城市生態系統不同于其自然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所含有的能量遠遠小于消費者,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植物的總量是小于動物的(動物也包括城市居民),在這樣的特殊比例下,表現出了極不穩定的生態特征,所以城市生態系統特別依賴于周四邊農村的大量能源輸入,一旦這個過程出現障礙,就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崩潰。這是從自然生態系統永遠不變的鐵律,但是城市生態系統又有自己的特殊優勢,即人的作用非常明顯,這個生態系統離不開人的因素,所以只要有這個因素存在,生態系統又會比較穩定。對于城市植物和其他動物的設計與安排,都會增加這個人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城市園林設計中,需要我們仔細研究各個物種的比例與生活習性,根據這個研究結果科學規劃,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穩定性,還可以打造獨特的地域文化,提高城市魅力指數,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作為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從某一角度作為突破口,盡可能詳細的解讀城市生態系統的特征,帶領學生借助于生活實際掌握理論知識,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二、城市園林的生態學特征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我們已經十分清楚了,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環境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我們也有必要強調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生態學價值,這個時候也可以考慮到城市環境和生態效益之間的聯系,將城市的發展和環境效益聯系起來,精簡規劃,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園林景觀在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城市內的各種因素,科學的規劃在園林設計工作中,景觀設計不僅必須充分考慮到城市化的要求,還要了解生態環境的變化規律以了解城市環境的基本狀況。可持續的城市園林規劃方法能夠促進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加強城市生態景觀設計可以實現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行。以完整、有效地將園林景觀和生態設計納入現代城市的景觀設計中,有助于促進城市發展,設計師在設計景觀時強調植物的種類優勢和空間配置,確保這些景觀的設計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符合自然規律,并且可以根據城市的建筑景觀變化不斷進行優化。根據有關的環境準則,在尊重本地植物的基礎上適當引進外來植物,促進該地區環境的和諧穩定發展。適宜引進外來物種的生態環境設計要特別注重保護本地生態系統,優秀的園林景觀設計改善了城市的原始景觀。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可持續發展設計必須是園林景觀設計的核心,是現代園林設計的主要發展思路。這些內容都是現代中學生在課堂之中難以體會到的,教師應該利用好這個現成的教學資源,培養更具潛力的人才。
結束語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將學生的長遠發展作為課堂的主要教學目標,將本地生活實踐納入教學設計中。同時考慮到學生的文化因素,更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現代景觀建設也側重于城市發展,能夠有效地幫助城市園林發展并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教學中也可以將我國的傳統和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并有效地將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以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鼓勵建造現代園林景觀,并確保這些景觀同時保存著本地的歷史和文化,將本地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打造最特別的現代城市景觀藝術。鑒于上述情況,城市景觀可能直接影響到它的觀測價值和生態效益,在設計景觀時,將城市規劃作為一個基準點,同時兼顧當地的特點、人文景觀和實際情況。希望上面討論的內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啟發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身邊的素材和實踐教育,對學生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競紅,任丹婷,陳立生,楊鳳武.? 新常態經濟形勢下學生導行教育必要性研究——以東北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學科為例[J]. 學理論. 2018(08)
[2] 李哲,成玉寧.? 從隱喻到移情——基于體驗的城市景觀設計新觀念[J]. 中國園林. 2012(12)
[3]吳旻瑜,劉歡,任友群.“互聯網+”校園:學校實踐教育基地建設的新階段[J].遠程教育雜志,2015(4):8-13.
[4]蔣東興,付小龍,袁芳,等.大數據背景下的學校實習園地建設探討[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S1):119-125.
[5]胡欽太,鄭凱,林南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的實踐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18(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