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陽木雕藝術源遠流長,從唐代的“高樓畫欄照耀人目,其下步廊幾半里路”,到清代的“千工床,萬工廳”,東陽木雕無不顯示出其精湛的工藝和悠久的歷史。東陽木雕始于唐朝,到宋元時期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經明代的充分發展,清代中葉達到了鼎盛時期。
關鍵詞:清代;東陽木雕;鼎盛原因
關于木雕,大家應該并不陌生;提起木雕,大家腦中一定會浮現出許多與東陽木雕相關的畫面。無論是北京故宮的畫棟雕梁,還是精雕細刻的小擺設,東陽木雕都給我們展示了其非凡的藝術價值。清代,東陽木雕發展到了一個鼎盛階段;當時,擁有一座構思完整,木雕裝飾華麗的宅院,是商賈官吏光宗耀祖、顯示財富的重要手段;在這種社會氛圍的推動下,東陽木雕的雕刻技藝日趨精湛。
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間,史稱“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歷史中最輝煌的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好的歷史時期之一。這種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和繁榮的經濟狀況,為人民追求藝術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只有在這樣的政治、經濟條件下,人們才有可能在溫飽之余“追新慕異”,才會有多余的金錢和心情去進行木雕藝術品等消費,促使當時的民間工藝醞釀著技術上的突破,為東陽木雕在清代中下葉達到鼎盛作了準備。終于,在盛世過后日漸衰落的嘉慶、道光年間,東陽木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當然,由于其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和繁榮的經濟狀況,使得清代東陽木雕也逐漸地趨于華麗,雕飾工程也更為浩大,裝飾內容十分多樣,圖案也極富變化,造型結構飽滿,更加地耐人尋味。
明朝的后期,統治者雖然對工匠采取了雇募的方式,但是它的依托仍然是匠籍制度。而清朝政府則是陸陸續續地革除了工匠的匠籍,官府作坊里的工匠基本上都是征召而來的,工匠的工作一般都是自愿的;并且,政府也大部分都是“按工給錢”,工資的價值也沒有低于市場價。雖然統治者在推行這些制度的時候不能夠做的很好,總是無法完完全全地做到“按工給錢”;但是對待工匠的新政策總的來說比以前的無償服役或者是納銀代役要合理很多。在這樣的條件下,工匠能夠基本上獲得人生自由,所以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也必定會提高許多;因此,宮廷東陽木雕制作的技藝空前的精湛。
另外,明代承襲了宋代的一些制度,對官府、寺院、仕宅、民居的建造都有明確的定制;到了清代,制度雖然略微寬松了一些,但基本沿襲了舊制;對建筑物的規模、色彩都有一定的限制;于是人們為了顯示財富與風雅,便在木雕上下功夫、做文章,盡量達到外樸內華,所營造的名門宅第俱是雕刻華麗、玲瓏剔透、精巧非常。
雖然清朝統治者為了扶植農業的生產,減輕地主和農民對國家賦稅的負擔;從而制定了“與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改定了一系列的賦稅制度。但是,另一方面統治者也保護著地主階級的剝削利益,以鞏固封建政治秩序,爭取富商們以及地主階級對清朝統治的支持。
一些受到一定保護的東陽富商、地主所斂集的雄厚資金,便成為了清代東陽木雕發展的物質、經濟基礎。特別的建筑裝飾的雕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并且往往需時少則三五年,長則十余載;因此,許多東陽木雕的傳世之作,都是當地富商、地主雄厚資金的支持下誕生的。
清朝政府建立之后,康熙皇帝等清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一系列“安民”、“寬民”的政策;安定的社會環境帶來了人口的迅速增長。另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以及“攤丁入畝”的偉大政策,小農經濟的內在要求,再加上人民的傳統觀念;更加導致了清代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勢態急劇的膨脹。然而,社會所能容納的人口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口的過度膨脹勢必會引起一些問題;主要的是人口的數量與有限的生產資料的關系無法達到協調。封建社會里最主要的生產資料便是土地;因而,清代人口的問題也集中的表現在了人與地的關系上,人口數量的過多,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更加不足。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想要解決問題只能遵循著三個方向去做:一是不斷擴大耕地的面積,二是提高每個耕地的單位面積的產量,三是讓一部分的人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從事其他的行業。
再說東陽,那里歷來都是山多田少,向來都是寸土必爭,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早在農耕時期,就因田少人多而迫使一部分人拜師學藝,以手工技術謀生活。清代,東陽人口數量的急劇上升,促使更多人迫于生存壓力而轉入東陽木雕工藝行業;他們或穿街走巷,或遠涉重洋,以他們的智慧和巧手,建造和雕飾著藝術的殿堂。勤勞智慧的東陽民間藝人,為東陽木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譜寫了燦爛的篇章。
時過境遷,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木雕很難再用來裝飾現代建筑,加上現代的年輕人很難再潛心學習傳統技藝;因此,東陽木雕出現了一些衰退的跡象。但是,當今活躍在創作舞臺上的木雕藝人們,視野更加寬廣了,更多地汲取了中西繪畫和雕塑等工藝美術的藝術精華,使得現在的東陽木雕構圖更加大氣飽滿,圖像造型更加準確、生動。雖然像馬上橋呂姓花廳一經堂這些清代東陽木雕建筑已經很難再造;但是,清代東陽木雕留給我們的藝術價值永遠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楊建新.東陽木雕[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8-44.
[2]?徐華襠.中國傳統木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19.
[3]?趙云田.中國文化通史[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
[4]?王抗生.民間木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4-7.
[5]?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115-124.
作者簡介:
應宛真,女,碩士研究生,講師,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