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亮 王永貴
摘 要: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其生成受習近平個體認識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深刻影響,源自于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體悟與創新貢獻,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情懷,對秉承和賡續紅色革命文化的信念擔當,對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略舉措。以這四重維度構筑起的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為推進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凝聚了磅礴力量。
關鍵詞: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生成;主體維度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02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0)06-0006-06
“主體”是人的專屬哲學概念,是指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這種特殊的社會存在者。在本文的語境下,“主體”指的是狹義的概念,即“個人”或“個體”。“個體主體”是作為社會歷史活動主體的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精神存在看具有特殊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其內在能力主要“表現為主體在實踐對象化活動和對象化認知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對客體的意識結構及行為操作結構。”[1]列寧指出,“歷史必然性的思想也絲毫不損害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開始提及到反復強調再到重點突出堅定文化自信,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同,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3]。莊嚴的語境,鮮明的觀點,堅決的態度,傳遞出對文化自信的準確定位,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一定受其個人實踐活動和生活經歷影響,是其“個人獨特實踐的產物,是個人特殊的社會經歷和社會地位的反映”[4]。探討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生成的主體維度,是指對習近平個人作為主體的一種不依附他人獨自在實踐中生成的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探究,以下試從生成向導、生成根源、生成支柱、生成向度等四個維度來重點闡述。
一、生成向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體悟與運用
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馬克思主義的創新者。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學習和運用,“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5],其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第一,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哲學思維、善用哲學方法,號召全黨的工作著力點放到學哲學、用哲學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根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社會科學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思想保證。因此,只有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才能正確把握文化自信的意義價值。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和時代性以及其中關于人的本質理論分別是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思想基礎、現實基礎和價值基礎。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提供了理論依據。此外,意識形態貫穿于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極其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強調堅定文化自信,必須要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黨要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以保證意識形態話語權,為文化自信校準航向。
第二,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踐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有突出的造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了的突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對于領導干部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治理經濟能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重視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當代中國有機結合,深化認識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穩定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繁榮經濟的支撐,沒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的影響,堅定文化自信必然淪落成一句口號。經濟的繁榮,國力的強大與文化自信具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蘊含著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深刻理解和發展創新,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生成提供了有力現實保障。
第三,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以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坐標導向。習近平總書記發展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拓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水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建設提供了新指南。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道路問題進行了新的論斷,指出道路是黨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道路是否正確是排在第一位的。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將堅定不移地堅持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中國發展的首要問題加以論述,闡發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真理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深入地闡述了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原因、重要內涵和原則要求,形成了一系列緊密聯系又相互貫通的關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理論觀點,深入系統地闡述了中華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關系,表明我們黨在道路上更加堅定、理論上更加成熟、制度上更加完善、文化上更加自覺。
二、生成根源: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情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崇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大量引經據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時代價值以及傳承態度原則等一系列問題做了詳細系統的闡述,把厚重的飽含民族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其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源頭活水。
第一,習近平長于用典彰顯文化自信。習近平有扎實的傳統文化功底。少時的習近平就對國學情有獨鐘,很喜歡杜甫的詩,知青生涯和鄉下生活都帶著滿滿一大箱關于文化、歷史方面的書籍。有媒體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及過的書單,其中《史記》《春秋》《詩經》《禮記》《管子》等古代典籍占了很大比重。正是由于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學習,他才做到了活學活用,在講話和寫作中對古人的名詩、名句、名典,以及生動樸實的格言俚語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說事論理,有質有文。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是結合新時代中國的新實踐形成的新思想、新論斷,古今合一、融通一體、一脈相承,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啟示大家以史為鑒、提升自我、面向未來。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旺盛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以身示范,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大同理想、崇尚和合、以民為本、法治傳統、推崇正義、重視修身、清廉從政等思想觀點”[7],極力推崇并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在其文化自信重要論述中得到了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地體現。
第二,習近平躬行傳統美德展現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的種種精神思想觀念,灼見真知不可勝數,學習和掌握這些精髓有益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三觀”。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主導、價值主旨,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堅定文化自信,必須要立足于中華文明,著眼并致力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創新、培育、踐行。習近平深知“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8]在嚴格而良好的家風熏陶下,習近平極其注重道德修養及實踐。少年時的習近平“到農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10]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2017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前,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并同全國道德模范代表們合影時,看到站立的年事已高的黃旭華和黃大發兩位道德模范后,主動邀請他們坐在他身邊,這一偶然的瞬間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德育課。
第三,習近平高度定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凸顯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并給予其明確的社會歷史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11]。文化的昌盛總是支撐著國家和民族的強盛,中國夢的實現必然是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為條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為前提。以此為邏輯,中國文化的根和源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實現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做了明確的指示,提出了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四個講清楚”,闡明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促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并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的重要意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國人的道德水準,有助于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有助于實現文化理政治國的社會功能。同樣,對實現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都有重大的現實價值意義。
三、生成支柱:秉承和賡續紅色革命文化的信念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是革命家庭里成長的,是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承者。對于紅色革命文化,習近平耳濡目染,不斷從中國革命歷史中吸收養分,從紅色精神中集聚前進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革命老區調研視察,每到一處都反復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2],把紅色文化學習好,把紅色精神踐行好,堅定文化自信,讓“紅色”成為文化自信的鮮明底色。
第一,紅色家風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提供精神養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影響著一代代家族成員的思想價值觀念;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反映民風和國風;家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影響著國家的前途,發揮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作用;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作出了榜樣。習近平從小受到革命父親的熏陶和影響,在他寫給父親生日的賀信中說道:“我從您身上要繼承和學習的高尚品質很多,最主要的有如下幾點:一是學您做人。……二是學您做事。爸爸自少年就投身革命,幾十年來勤勤懇懇、艱苦奮斗,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三是學習您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執著追求。……爸爸對共產主義的信念仍堅定不移,相信我們的黨是偉大的、正確的、光榮的。您的言行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四是學您的赤子情懷。……激勵著我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去。五是學您的簡樸生活。”[13]習近平總書記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是家風建設的表率。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得到了其良好紅色家風的熏染,家風建設也順其自然地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第二,革命歷史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提供豐厚營養。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習近平總書記堅決反對、批判、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指出中國革命史是中國歷史長河中重要一環,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寶庫,要認清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的危害性、片面性、虛假性、欺騙性,要全面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的歷史經驗,大力宣揚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前仆后繼的英雄故事和崇高精神,堅定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革命老區考察,看望革命老區人民群眾,重溫革命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14]黨的十九大剛閉幕,習近平總書記就迫不及待地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習近平總書記用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的誓言,倡導在中國人民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一路溫習并高歌中國革命歷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砥礪前行。
第三,紅色精神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提供不竭動力。紅色精神是中國精神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價值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力量中最美的一股力量。紅色精神是一種文化資源,內涵豐富厚重,反映了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科學的路徑選擇、辯證的思維品質和創新的風格特色,可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數次踏上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紅土地”,接受精神和思想上的洗禮。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共產黨在偉大奮斗和偉大斗爭中形成的,如“紅船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許多偉大精神都有過深刻的論述,這些思想見地對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延安梁家河村度過7年知青歲月的習近平,是在延安精神的滋養下成長的。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習近平總書記從紅色精神中汲取了其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精神力量,向上承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向下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時代精神。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因紅色精神的注入,擁有了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激發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四、生成向度: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是中國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是繁榮興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推動者。習近平總書記深知,中華文化的興盛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強大基礎和有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力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代化進程,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行動指南和具體路徑,不斷推動中華文化走向繁榮興盛。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要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1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著文化自信的性質和方向,其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從根本上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必然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并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要構建完善的培育制度機制,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主流媒體要肩負起輿論宣傳的責任,把握主流意識形態方向,傳播正能量;要注重文化熏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發揮社會實踐在價值觀培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轉化,通過實踐養成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習慣。總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使之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成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的獨特精神支柱,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16],從而堅定文化自信。
第二,堅定文化自信要極端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馬克思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17]習近平總書記將意識形態工作提到新高度,“親自主持召開了一系列宣傳思想工作、意識形態建設的會議,對意識形態、宣傳思想工作進行總體部署”[18],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9],“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0]。鑒于此,堅定文化自信,就要“要重點抓住主流意識形態的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搶占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制高點”[21],尤其要在推進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上下工夫,不斷拓展創新宣傳方式和宣傳渠道,在掌握對外話語權上精準發力。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網絡媒體對意識形態發揮的作用,提出了做好新時代網絡新聞輿論工作的新任務和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22],主動構建對外話語權,用中國好故事,中國好聲音,中國好特色去吸引人、感染人和打動人。
第三,堅定文化自信要全面深化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道路問題是首要問題。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國文化的發展道路,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堅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致力于文化體制改革,推進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踐,圍繞形成有利于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文化體制機制,大刀闊斧、精準對焦、協同發力,直面當下存在的矛盾和挑戰,對準文化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提升文化的創新力,重視程度和戰略部署前所未有,力爭在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建設上取得新突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體制的改革措施,著力促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著力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激發了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了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推動我國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能。
五、結語
有什么樣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土壤,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思想,而思想決定著行為方式。習近平是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和創新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紅色革命文化的賡續者和守望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的傳播者和推動者、實現全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謀劃者和領導者,文化自信意識深植其內心。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生成向導、生成根源、生成支柱、生成向度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交織發展的。
一方面,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運用、發展與立足中國現實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互促互進。習近平總書記將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自己人生的必修課,對其創新發展,做出了原創性貢獻。在文化領域,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大地后,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孕育澆鑄了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中華文化具有了其所承載的歷史性情愫。習近平總書記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兩創”,推動了傳統文化向現代化方向發展,使紅色革命文化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到大力發展。同樣,中華文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扎根生長于中國大地的重要實踐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愛及其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對習近平創新馬克思主義起到了促進作用,使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再一次得到理性塑造。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弘揚紅色革命文化,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對推動馬克主義時代化做了奠基和支撐,對馬克思主義在人民大眾中的普遍傳播發揮了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中,將馬克思主義推向實踐,使馬克思主義由抽象的理論名詞走向中國人民可以感知的具體實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也促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地位更加鞏固。
另一方面,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中闡述的文化自信,指向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濃烈的難以割舍的情懷與高度的自信,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體現,共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在延續發展狀態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主要表現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活水、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一脈相承、辯證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不息發展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源頭;紅色革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了馬克思主義后,再生再造和凝聚升華的邏輯發展,是具有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發展成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革命歷史斗爭中的傳承發展,是在黨和人民偉大的革命斗爭中培育和創造的民族品格、價值追求、精神志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接紅色革命文化,汲取中華文化之精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最直接的文化產物,是中華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承載著當代中華民族的思維方法、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寄托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標的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向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轉化的新思想、對紅色革命文化代代相傳的新要求、對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的新舉措,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共同勾勒了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文化譜系和脈絡,也成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生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張建云.談個體主體意識[J].中天學刊,2000(3):1.
[2] 列寧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1.
[3]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3).
[4] 郭建寧.關于個體主體與群體主體的若干思考[J].青海社會科學,1992(1):44.
[5]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5.
[7] 李安增,朱辰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傳統文化意蘊[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4):80.
[8]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2).
[9] “我最大的愛好是讀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2-14(4).
[10] 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N].人民日報,2015-10-14(1).
[11][1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63.
[12] 習近平在視察南京軍區機關時強調: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1).
[13] 習仲勛革命生涯[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668-669.
[14] 習近平在調研指導河北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充分調動干部和群眾積極性保證教育實踐活動善做善成[N].人民日報,2013-07-13(1).
[16]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1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18] 佘雙好.打好宣傳思想工作主動戰的動員令——紀念習近平總書記8·19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五周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3.
[19][20]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21] 王永貴.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創新[J].學海,2017(6):10.
[2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