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儉 靳海龍
摘 要:從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的大規模、高速度、多種類、價值性和精確性的“5V”特質審視,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蘊?;诋斍按髮W生媒介應用所顯現的強烈的媒介應用意識和薄弱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在、趨高的媒介信賴傾向和嬗變的輿論從眾心理共存以及感性的媒介價值認知與失范的網絡道德行為同生的現實問題,新時代要積極探索從系統化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建設、體系化的媒體矩陣傳播平臺搭建、常態化的媒介應用實踐教育和規范化的過程管理機制綜合施力,共筑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的合力工程。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30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0)06-0142-05
隨著網絡信息化和大數據技術的高度發展,“5V”特征即大規模(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種類(Variety)、價值性(Value)和精確性(Veracity)逐步發展衍生為大數據的代名詞。①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甚至直言認為“大數據時代將要釋放出的巨大價值使得我們選擇大數據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種權衡,而是通往未來的必然改變”。[1]作為大數據時代最具變革意義的載體和信息工具,媒介在特定價值觀的輿論營造、內容闡發、思維引導、觀念傳播和行為驅動等方面越發扮演著重要的先導作用,媒介素養既直觀體現了“社會公眾認知媒介、參與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2],也內涵了甄別媒介、評估媒介、反思媒介和形塑質疑批判精神的能力。探究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基本路徑,既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動回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大數據時代對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實要求
媒介素養既表征著大學生獲取媒介的習慣、利用媒介的水平,也客觀再現了參與媒介的能力和反思媒介的意識;既量度著其對媒介所裹挾的內容的理解認知與信任傾向,也反映了對信息符號背后所蘊含價值觀的甄別能力和認同意識。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既是技術進步的客觀需要,也是教育更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時代進步的迫切之需。
一是大數據的大規模特質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適應與“超越”數字化信息化生存的意識與能力。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和幾何式繁衍已成為大數據時代最顯著的特征?!靶畔ⅰ边@一大數據時代的最大“變量”越發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極其活躍和最具革命性的要素之一。獲取、處理和利用信息的基本素養漸趨成為評價和衡量個體現代化交往能力的基礎性標準和估量其終生學習能力與必備素質的重要參照。學者阿爾溫·托夫勒甚至直言:“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盵3]信息獲取不僅是個體有效運用媒介理性參與網絡表達的客觀前提,更是其開展網絡社會化生活,基于媒介進行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過程的能力體現。媒介工具的高度發展不僅使得信息數據的傳播越發高效便捷,同樣也使得其背后所裹挾的價值觀念的交鋒日趨激烈,媒介工具所搭建和提供的信息平臺與輿論場域扮演著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和行為趨向的“監測站”作用,媒介素養的高低程度往往客觀再現了其受眾信息認知能力水平的高低。
二是大數據的高速度特質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高效融入數字化信息化生存的水平與素質?,F如今,“大數據不僅已經成為生產力提升的重要手段,而且正在加速變革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盵5]因此,準確理解媒介的工具性作用和主動獲取多樣態的媒體介質既是個體融入網絡空間生活的先在性前提,也是衡量其網絡參與意愿的顯性指標。一方面,大數據時代高速度高頻率的信息交互格局不但要求大學生能有效捕捉“有用”性信息,還要能準確辨別和及時過濾“有害性”信息沉渣來提升信息互動體驗;另一方面,基于網絡大數據信息衍生而來的“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新興教學方式也在自身不斷的發展沿革中進行動態調適,使得傳統意義上的課堂進一步拉伸延展。這也在客觀上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處理和媒介批判能力,避免趨向喜愛“形式大于內容”的思維怪圈。
三是大數據的多種類特質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準確廓清網絡信息,理性參與內容創建與表達的能力。“21世紀,世界全面進入以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社會知識化、教育終身化為社會特征的信息時代”[6]。在此情況下,理性廓清和有效甄別網絡信息的真假,解構隱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運作機制以及在此基礎上合理適度地進行網絡信息的交換和內容“再生產”,愈發成為量度個體媒介素養的評價標尺。在大數據時代錯綜交雜的信息流中,媒介不再單純扮演著“反映”和“展現”客觀世界的“鏡面”功能,而是更多地扮演發揮著“再現”與“塑造”社會現實的強大作用。媒介所呈現的內容并不完全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而是經過刻意選擇,綜合各類相關因素后的結果。一方面,信息與數據流體的多渠道來源、多平臺呈現、多方面解讀、多角度分析、多受眾參與等往往使得同一事件產生多維的發展走向,引誘乃至誤導公眾認知;另一方面,基于媒介應用實踐形塑而成的媒介理念和價值認知往往塑造個體之于媒介的“預設立場”和“先在態度”,形成畸形的媒介應用觀念。
四是大數據的價值性特質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對信息數據的價值性判斷和對其背后所潛藏價值理念的認知與解構能力。大數據時代媒介通過構筑多元化的內容集成,給予受眾信息的可視化呈現和可追蹤性解讀。通過信息數據的客觀分析不但能夠了解某一事件、某一事物或某一行業領域的現存狀況、發展狀態及未來趨向,并且能夠顯著提升個體對客觀事物“價值性”認知的能力與意識。媒介承載了多元的信息內容,價值觀正是被裹挾在信息的代碼中,使得每個行為主體既是信息搜集者、捕獲者,也是信息攜帶者、傳播者和受影響者。從信息的生成、傳播和交互來看,各類媒介在具體信息的內容篩選、觀念傳遞、輿論導向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本身并不具備絕對“客觀性”的信息傳載工具,其受眾必須要具備辯證看待和理性開展媒介批判的意識與能力,敢于質疑,長于解剖媒介背后隱藏的價值觀念信息,避免在媒介的“議程設置”下喪失甄別能力,于信息的“浪潮”中隨波逐流。
五是大數據的精確性特質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準確甄別利用信息數據,提升自身的獲得感和參與度的素質能力。媒介作為一種信息數據的傳輸載體不僅擴張和改變了信息獲取的渠道與方式,更延展了內容獲得的寬度、廣度和深度。如何從海量的信息“巨流”中抓取、分析、傳遞及改造有效信息已愈發成為衡量當代大學生網絡信息化生存的重要參照。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來看,其過程“也就是獲取和分析思想信息、傳遞和改造思想信息的過程。”[7]大數據時代條件下信息的傳輸不僅呈現“多”“快”特征,而且具有“精準”特點。媒介往往借助大數據算法的優勢精確、快速且大批量地為受眾抓取特定信息與數據流,逐漸固化其“個人日報”式的信息選擇行為和媒介信賴傾向,形成“信息繭房”效應,愈加固化其信息觀念和價值判斷。因此,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審視
媒介素養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尺,也是影響其思維和價值觀念塑造的重要因子。大學階段作為青年學生“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是其心智漸趨完善,人生價值觀形塑固化的關鍵節點。他們既樂于身處虛擬空間享受高效便捷的網絡交互體驗,又在一定程度上極容易被媒介工具所“支配”和“剝離”。
1.強烈的媒介應用意識與薄弱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在
相比于網絡興起時代的人機互動模式,現如今的網絡交互更多的是一種從個體—個體或個體—群體的網絡空間虛擬實踐。互聯網以其巨大的信息承載量和飛快的信息傳達速度所營造的新鮮體驗、便捷服務、豐富形態等緊緊拴住了青年受眾的眼球和視線,海量的信息洪流裹挾著多樣的價值理念與輿論呼聲,多樣、多元和多面的網絡信息集群使互聯網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造工廠”。習慣和熱衷于應用媒介進行網絡搜索和進行各類“網絡求證”似乎已成為青年大學生尤其是網絡原住民“00”后一代的群體特征。但與此同時,多元主體的價值交鋒愈加激烈,網絡意識形態的觀念爭鋒也更加凸顯。一方面,青年大學生由于其心智尚未健全、社會經驗相對匱乏,極易于海量龐雜的“有害”信息之中喪失質疑能力,分辨不清是非曲直,進而被信息背后所傳達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所牽制和誤導,如迷失在“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觀等錯誤觀念和思潮的信息旋渦之中;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媒介工具如各類手機App、網站等商業運行的理性認知,青年大學生極易陷入“消費誤區”,對商業廣告、吸金游戲、黃賭毒信息等認知不清,辨識不明,進而失足卷入此類陷阱與危害之中。近年頻繁出現的如大學生“裸貸”、網信詐騙等惡性事件就充分地反映出青年學生信息分辨能力尚待提升的現實問題。
2.趨高的媒介信賴傾向與嬗變的輿論從眾心理共存
社會學家什托姆普卡認為,個體的心理信任傾向是組成信任的基本維度,“是個人信任的歷史經驗的痕跡,固化在信任的行動者的人格中”[8],可見,過程體驗獲得的自我感悟是影響個體心理信任傾向的重要因素?;ヂ摼W在以立體多維的交互模式打破時空概念,帶給受眾無限延伸的虛擬世界的同時,也逐步固化了受眾的行為習慣,以不斷滿足受眾體驗需求的方式俘獲了受眾的信任乃至產生崇拜傾向。網絡媒介作為青年大學生參與網絡生活的工具支撐,業已成為其獲得社會焦點、熱點事件和進行輿論“發聲”的重要方式。然而,一方面,各類網絡媒介基于其強大的大數據算法推薦模式所生成的信息推送往往使受眾沉陷于媒介所營造的“擬態環境”而不自知,越發局限、依賴并逐漸被狹隘的感性內容與其所裹挾的思想觀念所左右;另一方面,媒介平臺所致力于打造的“快餐”式娛樂文化體驗和基于“議程設置”下的話題設計更加形塑了用戶的“看客”心理,極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應,即容易罔顧事實真相,慣于追隨輿論風向,形成媒介崇拜心理。
3.感性的媒介價值認知與失范的網絡道德行為同生
如果說教育和教化是個體社會化之路的必經過程,網絡時代的媒介應用則成了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了解社會、獲取社會“聲音”和發出自己“呼聲”的重要渠道。媒介往往以“快餐”式的內容定制模式形塑受眾的媒介感性價值認知,“媒介制造和提供了讓人應接不暇的快感,往往是一種快感剛剛呈現,無數的新快感又紛至沓來,快感成了媒介產品最重要的交換價值,也構成了媒介文化最大的誘惑,它極大地刺激了精神領域的消費享樂主義。”[9]媒介受眾的信息解構意識、思辨理解思維、傳遞和進行信息再生產的能力,及其對社會環境的客觀解讀與評價,無時無刻不受到媒介的深刻影響。與之相對,媒介負面輿論影響下網絡空間的道德失范和網絡暴力等惡性事件也愈演愈烈。媒介應用的社群特征也逐漸顯現出來,某一單純的社會事件往往聚集起一大批相關的“話題制造者”誘導輿論走向,不斷糅合進其主觀意念,改變話題的原本指向,進而激化社會矛盾,使媒介本有的凝聚社會共識,匯聚共同價值標準的社會功能發生“異化”,造成社會群體心態失衡,使媒介營造的“表達場域”異化為凝聚仇恨、傳達外來價值觀念的“發酵工廠”。如近年來網絡上廣傳的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抹黑民族英雄等飽含歷史虛無主義的嘩腔論調,假借還原歷史真相之名招搖撞騙,扭曲主流價值取向,對青年價值觀念造成了嚴重影響。
三、大數據時代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路徑探微
媒介作為網絡時代最具變革意義的內容傳載介質,是凝聚社會公德、弘揚價值共識、傳遞主流輿論的“傳聲筒”與“放大器”。提升青年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既是現代教育的價值旨歸,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1.以系統化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形塑個體媒介理性認知
學校既是個體成長和實現“社會化”轉變的重要場所,也是其獲得理論教育、知識傳授,形塑價值觀念的主平臺和主渠道。因而,應始終把學校作為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前沿陣地,使其更好擔負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體性任務和主要性責任,充分用實、用好、用活課堂這一主渠道,不斷探索媒介教育的方式方法、構建系統完備而又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體系和管理評價機制。首先,要探索開設完備的媒介素養系列課程,配齊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以系統化制度化的課程學習深化學生對于大數據時代媒介本質的理性認知,解構媒介背后所隱含的輿論導向、話題制造等商業運作的基本實質,消解學生對于媒介的盲目“心理崇拜”。其次,教師要增強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意識和駕馭能力,通過媒介信息及時掌握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使課堂教學能夠和學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相接軌。網絡信息時代在媒介特有的“放大鏡”功能下,使得一種信息輿論常常誘發與之相關的某一類輿論噪聲的持續發酵,造成“點—面”和“量—質”的變軌,青年學生往往成為被輿論所誘導和支配的對象,這也正是亟待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原因。最后,要進一步強化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前瞻性、引導性和控制性。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也是直面意識形態爭論和價值觀爭鋒的核心課程。形塑個體媒介應用的理性認知,不僅要強化理論知識教育,更要在思想認知層面打好“預防針”,注入“強心劑”,幫助大學生樹立媒介應用的“紅線思維”和“底線意識”。
2.以體系化的媒體矩陣傳播平臺優化媒介內容呈現
從一定意義上說,信息抑或是內容輸入是個體價值觀形成的客觀前提和內在依據。因此,要矯正大學生在“媒介異化”中的信息傳遞失真和道德失范等現實問題,就要著力打造體系化的媒介矩陣傳播平臺,從信息的“供給側”優化信息的內容呈現,使互聯網這一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首先,要發揮主流媒體的重要職責,為黨和國家的發展治理提供重要的輿論導引?!耙獔猿忠苿觾炏炔呗裕屩髁髅襟w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11]其次,要加快媒體融合的建設步伐,以全媒體內容“量”的供給優化促生“質”的發展變革。統籌構建起中央與地方、主流與商業、傳統與新興等媒體的協調共治格局,“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盵12]最后,要注重校園網絡平臺的建設管理工作,優化貼近學生需求的內容供給。進一步發揮校園網絡平臺在聆聽學生合理訴求、了解思想成長動態、開闊個體認知視野,進而引導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規制和引導學生利用媒介表達有思想、有態度、有價值的聲音。
3.以常態化的媒介應用實踐教育提升網絡道德自律
網絡論場的道德滑坡和行為失范不僅反映了網民參差不齊的媒介素養水平,更折射出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及邊界意識的欠缺。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弄潮兒”,更易被卷入網絡的輿論爭鋒洪流而喪失理智。因此,一方面,學校應在媒介素養課程建構完善的基礎上,開展許多富有成效和意義的媒介實踐教育活動,如校園“好網民”的評選活動、對網絡暴力說“不”巡講活動、網絡媒介知識競賽等,通過這些學生喜聞樂見又便于開展的實踐教育形式,深化青年學生對網絡媒介的理性認識、培養其媒介應用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另一方面,要重視發揮“同輩教育”的巨大優勢,在互動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增進價值共識,提升集體的道德自律。事實證明,同輩群體由于其成長節奏的相對一致性、心智成熟度和思維認知的趨同化水平,往往對于同一特定事物尤其是社會焦點熱點問題形成類似相一致的評價標準和態度看法,且易被其群體中“意見領袖”的觀點相“同化”。“網絡意見領袖具有的‘人的主體性心理情結、‘利益無關性、非功利性,使網絡意見領袖更受網民信任。”并且相比于代表社會精英階層的輿論聲音而言,“他們的網絡言論更為客觀、更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他們對公眾的影響也更具沖擊力更深入人心?!盵13]因此,要尤其注重培育和發揮“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融入青年文化,凝聚集體價值共識。
4.以規范化的過程管理筑牢媒介應用的生態屏障
網絡時代媒介以多變的形式充斥在個體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個體認知、理解社會,并與所處環境進行信息互動的“中介”角色,乃至成為其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媒介傳載內容多主體、多平臺等帶來的信息冗余,乃至內容“失范”“失管”“失真”等已越發成為誤導受眾認知,模糊青年群體價值取向的現實問題?,F如今,以網絡視頻、網絡音樂和網絡游戲為代表的媒介用戶規模已分別達到6.12億、5.76億和4.84億,使用率分別高達739%、69.5%和58.4%。[14]在這其中,青年學生是主力軍??梢?,媒介應用的過程化管理不僅面臨“量”的實質化沖擊,更亟待提升“質”的管理提升水平。一方面,政府及有關企業面對網絡輿論的嘈雜“加工廠”一定要做好媒介內容的審核篩選工作,截斷和止住不良信息的源頭。要彌補智能自動化內容審查的相對不足,進一步強化媒介在傳播主流價值形態上的渲染力、影響力和控制力,用主旋律聲音正面回應各類網絡質疑,消解網絡負面輿論的進一步發生發酵。真正發揮媒介在增強社會“黏性”和引導大學生價值選擇與價值判斷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和普及網絡行為失范的責任追究制度,強化青年大學生的法律責任意識,自覺維護網絡媒介空間的風清氣正,并懂得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直面媒介應用中的侵權及違法行為。從而能做到有效辨別“失真”的媒介信息內容,依法監督和堅決抵制“失范”“失管”的網絡行為,共同鑄造媒介應用的安全生態屏障。
結語
“新媒體使傳統的權威和價值規范被顛覆,人們對媒介和網絡產生依賴,輿論調控機制受到沖擊,這一切都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15]媒介素養既客觀反映了當代青年尤其是大學生群體運用和駕馭信息手段參與網絡輿論空間生存的素質與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適應與超越大數據時代的“虛擬化”“數字化”生存發展體驗、制約著其理解辨識能力、批判反思意識的養成和正確價值觀念的生成固化。誠然,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既是久久為功的常態工作,也是亟待多方協同的合力工程,更是一個緊隨時代發展的動態調適過程,其需要基于時代現實又需要著眼未來前沿,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身體系建設科學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注釋
① 關于大數據的準確定義,由于其本身尚處在發展變革中,學界并未形成統一共識。其基本特征也已逐漸由最初的“3V”模型概括即大規模(Volume)、高速度(Velocity)和多種類(Variety)向“5V”特質演進(互聯網數據中心(IDC)認為大數據還具有價值性(Value),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認為大數據必然具有精確性,(Veracity),由此構成“5V”特征認定。),并得到了學界相對一致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英]維克托·邁克·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海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94,13.
[2] 袁軍.媒介素養教育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4.
[3] [美]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 王衛國,陳迪明.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7):84-88.
[5] 劉航,劉秀麗,王江.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的信息素養現狀及培養對策[J].情報學,2013,11.
[6] 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8.
[7] 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程勝利,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94.
[8] 張成良.新媒體素養論—理念范疇途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0.
[9]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2019-01-25].http://news.cctv.com/2019/01/25/ARTIZcQatXrGxt963PVqiXAf190125.shtml.
[10]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1).
[11] 彭鐵元.網絡輿情管理學,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120.
[12]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9-02-28].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13] 徐曼,侯雅馨.新媒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73-76.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