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統道德批判繼承原則與方法論的歷史演進

2020-03-09 13:33:33辛慧麗蕭成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關鍵詞:創新發展教育

辛慧麗 蕭成勇

摘 要:傳統道德文化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的重要課題,這涉及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總體原則和方法論的科學性和現代性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關系到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總體成效。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由中國共產黨人總結的應該如何對待傳統道德文化的總體原則和方法。作為一種具體方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伴隨著不斷的歷史演進過程,從“精華糟粕論”到“特質特色論”再到“創新發展論”,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步調一致,反映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最新成就。

關鍵詞:傳統道德;教育;批判繼承;創新發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11

中圖分類號:B8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0)06-0051-05

一、傳統道德文化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的新時代課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若是從上古時的黃帝和炎帝傳說算起,華夏文明已經延續了五千年之久。隨著科技革命和進步,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現代化步伐逐步加快,當代中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和迅速發展期。這也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一個艱難曲折而有待在思想和觀念上深化和引導的關鍵時期。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問題也是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題之一。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迅速建立,社會公德和公德文化相關問題凸顯,倫理道德與法治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然而自古以來,傳統儒家文化主導的“性善論”“重義輕利”“重德治輕法治”等價值觀念,以及以家庭生活和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傳統道德文化,即側重于血緣親情和宗法禮教的“私德倫理”,已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以,晚清伊始,中國思想界不乏有識之士,不斷呼喚“公德倫理”文化,迫切希望建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新倫理道德思想體系。中國共產黨人直接參與和領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海峽兩岸探討現代中國如何從“五倫”走向“第六倫”[1]生活的拓展,以及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與多元文化思潮的交匯和沖撞,均反映了這一歷史性的沖突與整合之大趨勢。

時代再一次催促我們思考和探究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承問題,在此基礎上建設和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面向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一莊嚴課題。為此,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的概念進行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廣義的傳統文化,一般是指某一民族所共同擁有的包括語言、文字、哲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等內容和范圍,泛指該民族創造的所有文化和文明成果,以及特定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等精神面貌;而狹義的傳統文化,一般稱為傳統道德文化,它涵蓋了特定民族的道德、價值觀及其原則和方法論。所以,狹義的傳統道德文化或曰傳統道德,則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傳統道德文化包括傳統道德觀念、道德思想、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通常體現在特定民族的道德思想、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可見,傳統道德思想及價值觀念是傳統道德文化或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因此,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問題,一般是指傳統道德文化。如何繼承傳統道德文化,并使得傳統道德文化進而科學化和現代化,當屬于現代道德教育和道德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

可見,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仍然需要正本清源,追溯以往,既要所寄托,又要不斷創新。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曾經歷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的歷史時期。兩千多年前,儒、墨、道、法等各大流派思想爭芳斗艷,其中蘊藏著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豐富資源和核心價值。同時,西方文明尤其在文藝復興之后以科技革命為標志的近現代文化,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廣泛傳播,為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此,通過先秦儒、墨、道、法等多家學說的深入考察,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治社會建設的現實,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開展批判性的探討、梳理和繼承,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傳統道德文化的創造性轉換,仍是當前思想文化界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界應當“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2]唯有如此,方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進程中,達到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擁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二、堅持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總體原則與方法

批判繼承原本是一個學術概念,即批判性地繼承之方法論。它是中國近代史上關于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問題所形成的一個學術概念,繼而又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方針。對傳統道德文化的批判繼承,反映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展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傳統道德文化的總體原則和方法。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著名長文中曾經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3]這一代表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的原則思想,至今仍然是具有現實性和指導意義的。所以,作為一個總體原則和方法,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具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主要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即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認識,對傳統道德文化進行歷史性和具體性的分析、歸納和整理的過程,以創建適應和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治社會的新的道德文化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以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們是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必須尊重和遵照兩個重大的思想來源:一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一直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二是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并非是上述兩大思想來源的簡單疊加,我們可以將前者看作是科學思想方法,后者看作是本土生活的民族文化資源,其中以傳統儒家文化為主流,兼容墨、道、法等家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道德文化,尤其是傳統道德的思想觀念。所以從價值觀層面來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對傳統道德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觀念的批判繼承,這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建設工程。質言之,在批判繼承的總體原則和方法指導下,全面而完整地繼承和弘揚優良道德傳統。

不難發現,在目前學術界和教育界,“國學熱”或“新儒學”已悄然升溫,許多教育和文化人士提議把“國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貫徹和體現在每一教育階段,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教育。國學界強調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然而,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而繁雜,傳統道德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滲透于其中,怎樣開展傳統道德教育、開展什么樣的傳統道德教育、怎樣分階段和有選擇地開展傳統道德教育?只有先解決了這些問題,才是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富有成效和具有意義的關鍵所在。尤其在大學教育階段,面對大學生的傳統道德教育,其思想內容和教育水平,直接關系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整體成效,也影響到傳統道德文化的發展走向。我們認為,大學生傳統道德教育不能照搬和模擬“國學熱”中的思路和方法,也不能停留在“國學熱”現有的教育水平上。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傳統道德觀念和哲理格言,諸如眾多“心靈雞湯式”的灌輸教育,更應當深入傳統道德思想體系,深入和全面地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方能達到傳統道德教育的目標和成效。同時,當代大學生傳統道德教育,還必須結合社會現實和緊扣時代發展主題,關注于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社會轉型,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治社會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

總之,以批判繼承為總體原則,用科學的態度和方式對傳統道德文化進行具體分析、歸納和總結,完成傳統道德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仍然是當代大學生傳統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而在實踐和方法論層面上,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仍然處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

三、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方法論的歷史演進

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特質和特色,多年來國學界已經為我們做了認真的分析、歸納和總結。同時也不可否認,在內容繁雜和多家交匯的傳統道德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也是近代以來我國思想界一直研討的,同時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所證明的。因此,如何全面而深入地探討傳統道德文化,尤其是如何評價傳統道德思想或價值觀的科學進步性?如果強調傳統道德文化的特質和特色,怎樣看待和運用這些特質和特色?是否存在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問題,等等,上述問題不僅是見仁見智的相對論問題。對此我們認為,目前批判傳統道德文化,最為重要的議題是: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論,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唯此,才能在文化建設上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應該說,這也是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進程中,歷史與現實所提出的并亟待解決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1.“精華糟粕論”

在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方法論層面上,自“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來,首先提出的是“精華糟粕論”。“精華糟粕論”所采用的一分為二的方法,屬于較為原則、宏觀和概括的方法。當前,需要對“精華糟粕論”加以科學轉換,使之成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傳統道德文化具有持續性和復雜性,又與現實結合而具有相對性,因而在歷史實踐中很難以精華和糟粕進行精細的區分。因此,如果立足于一種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精華糟粕論”仍然不能真正解決如何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具體問題,尤其是作為傳統道德教育中的教學方法問題。例如,當一種具體形態的傳統道德文化,被當作精華時,往往又因為它的消極作用,使得這種繼承成為一種社會發展的包袱;當一種具體形態的傳統道德文化,被視為糟粕時,又因為它的積極作用被隱藏和忽視,從而失去了它應有的傳統道德教育的資源。

與“精華糟粕論”同時存在的是“抽象繼承法”。[4]正如張岱年先生所主張的,“仁義禮智信都有其階級意義,然而也還有更根本的普遍意義。仁的根本意義是承認別人與自己是同類,在通常的情況下對別人應有同情心;義的根本意義是尊重公共利益,不侵犯別人的利益;禮的根本意義是人與人的交往應遵守一定的規矩;智的根本意義是肯定‘是非善惡的區別;信的根本意義是對別人應遵守諾言。” [5]問題在于,傳統道德文化的批判繼承是一項長期和復雜的文化建設工程,形式與內容緊密聯系,真的可以在傳統儒家道德范疇中用“抽象繼承法”簡單而便捷地完成?真正做到吸收了“精華”和去除了“糟粕”?我們運用“抽象繼承法”的歷史與現實根據是什么?顯然,“抽象繼承法”方法失之于簡單和形式化,以“抽象繼承法”也無法達到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教育目標。

2.“特質特色論”

改革開放以來,在對待傳統道德文化的批判繼承問題上,我們進一步從“精華糟粕論”發展到“特質特色論”,從而改變了原初那種非優即劣或一分為二的分析性特征和急功近利性。應該說,“特質特色論”是在批判繼承原則指導下如何正確對待傳統道德文化問題上的一個方法論的進步。

“特質特色論”肯定了不同傳統文化的持續性和多元性特征,從中華民族的歷史存在的事實出發,通過挖掘和整理,還原傳統文化的歷史環境和背景,尤其是與西方傳統文化背景相區別和比較,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尋求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特質和特色。如前所述,傳統文化這種特質和特色,不一定就是“精華”或“糟粕”,“精華”和“糟粕”只是相對特定歷史環境的,但卻是中華民族在道德文明進程中值得尊重、不可以輕視而且應該合理地批判繼承的。例如,許多學者將傳統道德文化歸結為如下五個方面:一是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理想境界;二是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一致;三是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以及君主專制,強調個體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的價值觀;四是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秉持實用理性以及中庸之道的方法論;五是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價值傾向。

顯然,“特質特色論”試圖將傳統道德文化歸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理論序列,并作出高度和較全面的概括,以此為綱目來教育青少年學生。與“特質特色論”相關的一個觀點是后現代性議題,如有學者通過揭示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后現代性,有助于克服現代文明發展中的某些弊端,所以認為傳統文化可以不經批判原樣地保留下來。然而,誠如有關學者指出的,“如果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因之而超越西方現代文化,即所謂‘早熟而無需實行現代化,那么就失諸淺薄,殊不知后現代性從現代性而來,只有吸納了現代性之后,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后現代性潛質才能轉化成同現代性相輔相成的活力”。[6]

毋庸諱言,“特質特色論”可能導致一種新的偏差,即文化相對主義的窠臼,認為傳統道德文化,因為其固有的特點和特色,而不能分為先進和落后,就無須深刻反思和批判,從而可以不加改變地沿襲和繼承下來。殊不知,不同傳統道德文化的特色比較,主要還是為了達到批判繼承的目的,使得傳統道德文化進一步科學化和現代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目的還是攻玉。因此,目前在“國學熱”中,確實存在一種文化復古主義的教育教學傾向,例如,不分教育階段和教育對象,將“四書五經”等經典直接作為德育教材,認為無須有選擇和批判性地開展傳統道德教育,這是需要我們作深刻反思的。

3.“創新發展論”

無論是“精華糟粕論”,還是“特質特色論”,其實都應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論指導下進行具體應用。因此,必須深入理解和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來討論傳統道德文化。馬克思曾揭示了道德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及其科學規律性,“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7]因此,“精華糟粕論”和“特質特色論”仍然有著教育教學方法的不足之處,存在著需要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問題。

對于博大精深和歷史悠久的傳統道德文化,現有的傳統道德教育的教學內容和體系,不能只作非此即彼的分析,或采取提綱挈領式的歸納和概括,進而開展教條和灌輸式的傳統道德教育。因此,要達到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目標,采用上述教學方法是無法滿足的,同時所獲得的教學成效也是值得懷疑的。似乎是,“什么是傳統美德”“什么是惡德”?通過教材的綱目內容,就可以一目了然、層次清楚和涇渭分明,這屬于“德目主義教育”。“德目主義教育”是由我國當代教育學者提出的概念,它作為一種基礎道德教育模式,主要以傳統儒家教育思想和方式為其代表,著重于德目和規范的遵守和教育,中外教育史上形成已久。[8]質言之,“德目主義教育”籠統地采用它的某些原則和規范開展傳統道德教育。可見,這種模式脫離了大學生生活實際、社會主義公民與法治社會教育,缺乏馬克思主義原理指導下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因此無法達到大學生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目標。故此,在如何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問題上,歷來存在兩種相互對立的錯誤思潮和方法。“一種是復古論,認為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恢復中國‘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的道德體系。另一種是虛無論,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9]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這是需要澄清和加以避免的。

因此,我們需要選擇一種更為科學的方法論,即結合實際并著重于具體解剖和分析批判的“創新發展論”。本著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基本原則,在如何認識和對待傳統道德文化問題上,目前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一種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即采取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開展傳統道德教育。這里必須強調兩個方面:一是科學的批判,即借助于科學的方式方法,有理有據地進行分析和批判性研究;二是科學的繼承,即有目的地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繼承性研究,在批判繼承中體現創新性和現代性。顯然,科學思維的訓練比具體內容的掌握更為重要。例如,類似于新儒家所遇到的儒家文化困境問題,我們是囿于傳統儒家思想體系,經過修正和修補進行自我更新?還是以更為開放和創新的態度,用比較和鑒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借助于不同學科和學派,包括西方科學文化,以他山之石來攻己之玉?顯然,傳統道德文化的批判繼承是一個科學原則和方法論問題,我們應該選擇的是后者。具體而言,傳統道德文化的批判繼承的科學性和現代性問題,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如下三個方面:一是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理論自信);二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治社會建設為目標(道路自信);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具體參照系(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值得強調的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總結和繼承,是具有選擇性和批判性的,因為不同的目標、視野和方法是有大不同的。同時,我們還應強調在傳統道德教育中,通過比較和鑒別古今中外不同學派和不同流派,包括現代西方道德思潮,有選擇性地開展傳統道德教育,將有助于傳統道德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所以,“傳統文化要想在當代生存發展,與當代文化和現代社會相適應、相協調,就必須融入當前的社會主義實踐,尤其是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10]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11]在如何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問題上,這一論述反映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成就,應成為批判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指導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們應注重對豐富而悠久的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強調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和建設性,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25.

[2]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3]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4]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十四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954-959.

[5]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25.

[6] 周昌忠.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3.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776.

[8] 陳桂生.德育書簡(11~14)[J].上海教育科研,2004(6):35-39.

[9]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0.

[10] 姜喜任.論習近平關于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三個方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139-143.

[11]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責任編輯:張學玲]

猜你喜歡
創新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創新發展背景下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對策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8:49:20
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8:25:17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新聞界(2016年12期)2016-11-08 21:45:49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乱码视频| 欧美性天天|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亚洲 成人国产| 欧美第九页| 久久女人网| 国产99在线| 国产偷倩视频| 青青国产在线|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中文一级毛片|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69综合网|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无码日韩视频|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久久免费成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亚洲丝袜第一页|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国内精品免费| 日韩毛片免费|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99资源在线|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夜夜操狠狠操|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日韩在线1|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啪啪啪亚洲无码| 97se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91毛片网| 一本色道久久88|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亚洲免费毛片| 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