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云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廣州 511457)
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的指導下,全國各地都開展了醫聯體建設的探索[1]。但是在醫聯體推行過程中,很多松散型的醫聯體構建,僅為醫院之間的醫療合作和轉診,缺乏醫保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和支撐,核心醫院的引領作用沒有發揮到位[2]。在圍繞一家核心的綜合醫院構建緊密型醫聯體的架構下,如何發揮龍頭醫院的幫扶作用,使醫聯體成員醫院在業務水平、學科建設等方面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業務協作、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成為一種探索的方向。
為了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化衛生資源結構,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廣州市南沙區規劃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為核心,聯合區內11家公立醫院,組建了緊密型區域醫療聯合體,規劃建立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為核心的區域PACS系統,利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的影像服務資源為醫聯體內的成員單位提供委托閱片、遠程審核閱片服務,并承擔醫聯體成員單位未開展的影像檢查項目。
目前各地已經建設的區域PACS系統里面,一部分是區域PACS系統與醫院已經建成的院內PACS系統相對獨立,需要將區域PACS系統直接與每家醫院的影像設備對接,申請機構的影像設備通過DICOM接口將患者資料和圖片通過區域PACS系統發送到閱片中心,閱片中心的醫生在區域PACS系統的閱片平臺上進行閱片,完成閱片后通過區域PACS平臺將報告發回給申請機構[3]。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不用考慮異構系統之間的接口,部署實施速度快,缺點是與醫院現有系統未對接,醫生需要在區域PACS系統提供的工作平臺上閱片,因此醫生需要同時適應原來的院內PACS閱片平臺和區域PACS閱片平臺。另一部分是醫院已建成的PACS系統與區域PACS系統通過開發來接口建立聯系,區域PACS平臺建設遵循HL7和DICOM3.0標準,和各級醫療機構的院內PACS系統通過消息通信的方式進行數據交互,區域影像中心和醫聯體成員機構的閱片醫生仍然在原PACS系統上進行閱片[4],這種方式優點是不影響閱片醫生的操作習慣,缺點是異構系統的接口改造復雜。考慮到尊重醫生的操作習慣,選擇第二種實現及數據接口的方案實現。
診斷申請接口主要為接入方提供上傳患者影像、提交診斷申請,取消診斷申請、獲取診斷結果、修訂編號相關步驟方法。為滿足數據標準要求,提供結構化的報告[5],需要將醫聯體成員單位的醫生字典添加到區域影像中心的醫生字典,將區域影像中心的醫生字典添加到醫聯體單位的醫生字典。
報告診斷接口主要為第三方診斷系統提供查詢診斷申請列表、獲取影像下載地址、領取/釋放診斷記錄、保存診斷結果、保存意外流程相關步驟方法。在這個場景下,平臺僅作為中間數據存儲和交互使用,服務醫院可以在自己的PACS系統中處理合作醫院的診斷申請,書寫報告。
數據采集接口用于從醫院內采集各類影像檢查數據。影像云存儲共享系統(簡稱IDCAS)用于解決醫院內、區域內的跨科室、跨機構的影像檢查數據異地備份、共享調閱、在線恢復的業務需求。數據采集接口規范用于內部FHIR集成接口。影像云存儲共享系統對數據采集采用用戶端主動注冊,采用WebApi接口。接口調用的順序依次為:機構,醫生,患者,檢查,影像,報告。
共享調閱接口主要讓醫療機構從云端調閱影像檢查數據或區域內跨機構的影像檢查數據調閱。通過共享調閱接口進行數據集成,醫療機構在自己的PACS系統上顯示影像檢查數據。醫院PACS系統通過使用DICOM Query/Retrieve(檢索/獲取)服務,到影像云存儲共享系統(IDCAS)獲取影像,通過WebApi從IDCAS影像調閱獲取Dicomstudy信息、云端檢查列表、云端檢查詳情、檢查文檔信息、檢查影像對比地址、檢查影像瀏覽地址。
根據南沙區醫聯體的實際情況,區域PACS系統提供3種應用場景。
本地檢查,中心閱片模式,醫聯體成員醫院完成患者影像的拍攝,通過區域PACS平臺向區域閱片中心提交委托閱片申請,將檢查申請單、病歷資料、DICOM圖像等資料發送給區域影像中心。區域影像中心通過本地PACS系統接收患者的檢查申請單和DICOM圖像,進行閱片操作,使用區域影像系統調閱患者的病歷資料,閱片完畢后提交初步診斷報告,并提交區域閱片中心上級醫師審核,審核通過后,由區域閱片中心將報告發送給申請的醫聯體成員醫院,醫聯體成員醫院在本地PACS系統上查看檢查報告。
本地檢查,中心審核模式。醫聯體成員醫院在本院對患者拍片后,完成初診報告,對于無法做出準確結論的病例,通過區域影像平臺向區域影像中心提出遠程審核閱片的申請,尋求優質閱片醫生的支持。區域影像中心收到申請后,通過本地PACS系統接收患者的檢查申請單、DICOM圖像、和初診報告,進行審核閱片,閱片完畢后給出區域影像中心的診斷意見,由區域影像中心將報告發送給申請的醫聯體成員醫院,醫聯體成員醫院參考診斷對患者提出最終診斷意見。
醫聯體成員單位的患者由于病情需要進行影像檢查,而本地醫院沒有相應的檢查設備。通過在醫聯體成員單位HIS系統的檢查項目字典里面,增加區域影像中心開展的檢查項目,醫聯體成員單位醫生開單時,可以在區域影像中心開展的檢查項目中選擇。患者在醫聯體成員單位完成繳費后,檢查申請單通過區域PACS平臺發送具備檢查條件的區域影像中心,患者直接到區域影像中心進行影像檢查。檢查完成后,區域影像中心將DICOM圖像和檢查報告通過區域PACS平臺發送給醫聯體成員單位。
通過基于緊密型醫聯體的區域PACS系統建設,在醫保政策和本地民政報銷政策的支持下,醫聯體成員醫院可以收治部分因為不具備檢查條件而需要轉院的患者,促進醫聯體成員醫院的發展,患者在基層醫院治療可以獲得更高的醫保報銷比例,區域影像中心則提高了設備利用率,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