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秀
摘 要:“夬儒節”由羌族傳統的祭山會傳承演繹而來,是羌族傳統的祭拜大自然萬物之神、祈禱來年吉祥平安的重要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人們匯聚在理縣蒲溪鄉參與、體驗羌族“夬儒節”活動,感受和領略羌族傳統文化。本文基于筆者連續兩年的實地考察,從夬儒祭祀、夬儒慶典、羌族餐飲文化體驗等活動中探討羌族“夬儒節”所具有的傳統藝術精神。
關鍵詞:夬儒節;釋比戲;傳統文化
“夬儒節”由羌族傳統的祭山會傳承演繹而來。羌族篤信“萬物有靈”,羌語“夬儒”意為“還大愿”,在夬儒活動中,意為為牲畜或所有神靈幻化萌醒,通達天意,被賦予了神性的耕牛、山羊要在這“萬物復蘇”的頭一日與天神對話,將人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美好心愿傳達。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要匯聚在理縣蒲溪鄉參與、體驗羌族夬儒節,感受、領略羌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每到這時候,都會匯聚羌族眾多的“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進行展演和交易,2019理縣古羌夬儒節活動中就從釋比唱經、羊皮鼓舞、釋比戲、沙朗舞到羌繡、織麻布、羌笛、口弦等進行了展示、表演,真是讓人目不暇接,飽嘗了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
一、夬儒節活動之道的精神
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中,羌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信仰體系。羌族的信仰屬于多神崇拜,信奉的神靈包括自然界諸神、家神、勞動工藝之神、村寨神等。敬奉先祖保平安,崇拜自然求和諧的信仰思想深深扎根在羌族文化之中。正如學者于一在中華藝術論叢中寫到:羌族在“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下,信奉自然神之多,不勝枚舉。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等,而且各種神都有一定的祭期,羌人按時崇祭,從不懈怠,于是,崇山祭樹,成為羌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諸神崇拜中列為古老神秘的崇拜要數白石崇拜。羌人的白石崇拜包容性很大,內涵極其豐富,它既屬羌人的祖先祟拜和雪山崇拜,又將白石視為諸神的象征,供奉于寨子頂上、山崗田間、家中神龕、房頂“塔子”上。有的甚至將幾塊白石作為天神、地神、山神、宅神并排供奉在神龕上或房頂上,虔誠供奉,頂禮膜拜。
由此可見,羌族夬儒節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不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藝術產生巨大影響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規律,人也應當服從這種規律?!烊撕弦贿€強調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當是天人協調,包括人與萬物的一體性,還包括人與人的一體性”。 在夬儒節活動當天,一大早,人們穿上鮮艷多彩的羌服,早早來到活動的會場做準備,在釋比的引領下,跳起羊皮鼓舞,手持柏枝丫齊聚祭祀塔下,齊唱祭祀歌。祭祀結束后,在釋比的帶領下,祭祀隊伍就為各家各戶帶去好運,祈福平安。之后,所有參與活動的人員就前往集體歡慶地,進行非遺項目展演。整個活動中,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相處顯得其樂融融。
二、夬儒節活動之氣的精神
釋比是羌族中最權威的文化人和知識的集大成者,在古老的羌民族遺留至今的奇特原始宗教文化里,羌民篤信萬物有靈,信仰多神教,而釋比被尊奉為可以連接生死界,直通神靈的人。釋比絕技表演:化骨吞簽、臉部穿針、舔鐵鏵頭、踩鐵鏵頭、打油火等絕技,彰顯出中國傳統藝術的“氣”之特色,不是任何人或任一釋比都會這些絕技,只有通過刻苦學習,多次實踐,真正掌握了其中的奧秘的釋比才可以在自己不受任何傷害的同時,完成以上絕技,這和中國氣功講“氣”,中醫講“氣”,有著相似之處。
三、夬儒節活動之心的精神
近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羌民也更加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很多羌民不得不離開家鄉外出務工,但在每年夬儒節來臨之際,人們就不約而同地返鄉參加一年一度的夬儒節活動,在活動主辦方的組織下,人們積極排演相關活動,共同攜手完成盛大的儀式活動。這是心的呼喚,也是羌民心中神圣的活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肖永慶老釋比,青年時原是一名中共黨員,跟隨父親到縣城,參加釋比文化調研并配合釋比唱經的錄音、展示時,他了解到,釋比文化面臨失傳亟待保護傳承,為了傳承傳統文化,學習釋比唱經和絕技等,能夠使古老的羌文化延續發展,回到家的他,對于繼續學習釋比文化進退兩難,最終,他痛下決心,毅然選擇了遞交申請并退黨。他對釋比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通過虛心學藝,最終學成出師,現今已80歲的他,在采訪中,談起釋比文化,思路清晰,滔滔不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老釋比。
四、夬儒節活動之舞的精神
羌族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民族。夬儒慶典成為了羌族傳統藝術的舞臺:口弦、羌笛、羌歌對唱、沙朗舞、釋比戲等,只見在匯演廣場上男女老少時而圍成圓圈,時而站成兩個方陣,時而單手搭著旁邊一人的肩,時而雙手扣著前邊一人的腰帶,時而高歌,時而發出低沉的吟唱,陽光灑在每個人臉上,歡樂的氛圍洋溢在全場。
羊皮鼓舞在羌語中稱為“莫恩納莎”“莫爾達沙”或“布滋拉”,是釋比在法事活動中跳的一種祭祀舞蹈,是羌族祭祀活動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鮮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來演變為民間舞蹈,民間在表演羊皮鼓舞時,形式更為自由,舞蹈語言也更為豐富。它生動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狀況和宗教信仰。羊皮鼓舞是羌族釋比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現形式。
五、夬儒節活動之悟的精神
老釋比授徒需要進行嚴格的挑選,由于羌族是一個有語言無文字的民族,所有釋比經典唱經全憑口傳心授,且只能在勞動之余或陰雨天進行,所以只有記憶力強,能吃苦,心無雜念之人才可拜師授業,學藝短則3年、長的9年,而拜師后能學成蓋卦者屈指可數,釋比的學成出師和其他藝術門類的學習也是一樣的,釋比要想達到“悟”的境界且出師,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過艱苦探索、辛勤實踐和“悟”才能達到。正因如此,彭吉象先生說:真正的藝術,由計達道、計中見道,從而實現計道相通、以道馭計,離不開功夫,離不開修養,更離不開悟性。釋比的學習和學成出師都具有嚴格的要求,它是一門綜合學科,涵蓋了很多知識,要求有較高的素質修養。
六、夬儒節活動之和的精神
夬儒節活動的開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了,對于社會的發展和人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節日期間,無論是外出務工的老百姓還是從各地齊聚蒲溪鄉的專家、學者們都歡聚在村寨,享受節日的歡樂,體驗羌族人民的生活,整個村寨表現出團結向上,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羌族因崇拜萬物、崇拜自然,感恩大自然賦予人們的生存環境,拒絕亂砍濫伐,重視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大自然,這體現出物我如一,天人相和,實際上也達到了真、善、美的境界。
綜上所述,羌族夬儒節的傳統藝術精神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是羌族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今天,我們應努力傳播、傳承將這一傳統藝術,并攜手樹立和強化羌族百姓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夬儒節活動世代永存。
參考文獻:
[1]朱恒夫 聶圣哲.中華藝術論叢?第9輯【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6:421.
[2]李祥林.人類學視野中的羌族圣樹崇拜與族群意識【J】宗教學研究,2016(2).
[3]于一 羅永康.羌族“釋比戲”考述【J】四川戲劇,2001.9.
注:
①朱恒夫 聶圣哲.中華藝術論叢?第9輯【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6:421.
②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5:368-369.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羌學研究中心”2018年度一般項目“羌族‘夬儒節儀式音樂調查研究——QXY201813”階段性研究成果。
(阿壩師范學院 ?四川 ?汶川 ?6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