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摘 要:英語教科書是中小學生在學校進行二語習得的主要媒介,是英語課程標準中具體要求的文本體現,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著很大的重要性。本文從歷史學和教育學角度對我國現有的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研究進行了梳理,發現目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實證性研究少、結論雷同率高、農村地區適切性研究少,希望為當下我國中小學英文教材研究提供空間和方向。
關鍵詞:中小學;英語教科書;述評
一、從歷史學角度的研究
筆者在對大量文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的研究在時間段上主要分為清末、民國時期以及建國以來三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研究各有側重。
清朝末期,我國開始自編英文教材,對這一時期英文教材的研究主要是對一些早期英文教材的介紹。石鷗對中國第一本自編英文教材《華英初階》與《華英進階》的編寫背景和出版狀況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指出了《華英初階》在我國英文自編教材史上的重要地位與意義,它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首本英文教材,也是商務印書館自編的第一本英文教材,商務印書館開了學校英文教材編纂之先河,為中國人自編英文教材積累了寶貴經驗。[1]
在此基礎之上,石玉在其《我國自編教科書的開端<華英初階>與<華英進階>》中對這套教材的出版概況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并且開始對其基本特征進行研究,認為其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在目標上, 以傳播宗教理想信念為根本,在教學上, 注重英語書面讀寫能力的養成,在內容組織上, 遵循循序漸進的準則,在形式上, 第一次采用中外文并列編寫排版的方式。石玉還對《華英初階》中首創的中外文并列編排形式做了高度評價,認為這種編排形式, 即在外文原文旁列中文為注解,對當時的英語教學大有益處。[2]
吳馳較為宏觀地研究了從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正式頒布到新中國建立這近五十年里中小學英語教科書從“文”到“語”的演變歷程,即英語教材從清朝末期偏重“文”逐步過渡到為民國中后期偏重“語”的特點,也就是從強調英文語言文字到強調英語“聽”和“說”。他認為這一改變在清朝末期到民國中小學時期英文教材發展的歷程中體現的非常明顯。[3]
與對晚清英文教材較為稀少的研究狀況相比,對民國時期英文教材的研究則相對集中,相關研究有張學婷的《民國時期我國自編英語教科書的研究》、楊萍的《民國時期初中英語教科書研究》、楊麗莉的《民國時期我國高中英語教科書研究》、牟英梅的《民國時期我國自編英語教科書研究》以及劉佳佳的《民國時期我國自編英語教科書研究》等。
牟英梅分析了民國時期自編中學英文教材的變化歷程,她認為民國時期中國自編初中英文教材的編寫特色是貼近生活并且便于應用,許多日常生活常用語都在其中有所體現,課文與具體生活實踐的密切相關性,激發了青少年學外語的熱情;同時,這一時期的英文教材也加入了一些體現西方先進思想的文化信息,有助于學生將個人所學運用于實際之中。牟英梅認為因為民國時期我國自編中學英文教材加入了體現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的內容, 在一定程度上也發揮了傳播外國文化的作用,1927年之后,教材內容在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道德方面不斷豐富,因此她總結民國時期中國自編中學英文教材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發展歷程。[4]劉佳佳將民國的自編英文教科書分為 1912—1922 年,1922—1949年兩個時間段,系統地梳理了民國時期自編中學英文教材的發展情形,分別對這兩個階段自編中學英文教材課程標準、教材設計、教材編纂特征做了具體描述,還對教材的適用對象、審定情況、出版情況等做了闡述。[5]張學婷在研究民國時期中國自編英文教材的成就時,認為該階段的英文教材在培養公民道德素質、傳播外國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具有按照年級體現不同的側重點以及承接上的連貫性的特點。[6]
二、從教育學角度的研究
(一)教材編寫
張獻臣對過去六十年我國英語教材編寫進行了回顧,將我國英語教材編寫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坎坷曲折的起步階段、改革開放后全面復興階段、以我為主,洋為中用,中外互補階段和新世紀新理念階段,并對各個階段所編寫的教科書進行了列舉與回顧。[8]韓寶成、廖菊紅和吳本虎等對英語教科書編寫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韓寶成基于對北京市某城區部分中學英語教師進行的調查,了解了他們對現行英語教科書的看法,分析了教科書編寫存在著無趣,不實用的問題,認為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的編制需要從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二語習得等多個學科汲取營養。并把 “有趣”、“有意”和“有理”原則作為英語教科書的選材的參考。[9] 廖菊紅在對當前主要使用的幾種小學英文教科書所作的研究中, 提出大量小學英語教科書在編纂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淡化語言基礎知識、輕視鄉土教育特點、淡化母語文化背景等問題,并提出在以后的小學英語教科書編纂中要把學習語言知識與培養語言能力的雙重目標結合起來。[10] 吳本虎主要研究了中小學英文教材編纂中如何體現多元文化地包容性、避免文化沖突這一問題,他按照新《英語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規定, 在研究中分析了編纂中呈現出來的一些不夠尊重文化差異的方面, 并認為這些現象會對文化意識、情感態度等課程目標和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一總體目標的實現有所影響。 [11]
(二)教材文化
肖龍福在其《淺析我國中學英語教科書中的文化信息》[12]中對1982年版和1993年版初高中英文教科書中的目的語文化信息進行了統計分析,提出了教材內容存在未能擺脫用英語來描述中國文化的老框框,以及教材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介紹不夠完整等問題,認為英語教材應充分體現其跨文化的功能,各國文化都應平等看待,避免宣揚文化任何一種文化的優越性。吳曉威、陳旭遠從對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文化內涵分析出發,分析了高中英文教材中所展現的文化內容的分類標準。[13] 研究表明,人教版高中英語教科書中文化內容的選擇和分布落實了“以人為本”的原則,關注到學生個人的認知水平、個性心理特征、個人興趣愛好及學習風格。對文化內容的選擇,基本符合課程標準中關于“在高中入學初期應使高中生對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相同和差異有粗略的認知”以及“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相同與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的文化意識目標的要求。另外,對英語教材中涉及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相對較多,相關研究有蘇勤的《初中英語教科書中傳統文化信息的分析與建議》、于斐的《初中英語教科書中文化失衡現象比較研究》等。 [14]于斐,宋蕾在對初中英語教科書中的文化失衡現象進行了分析時,認為英語教科書中的文化失衡現象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中國與西方文化失衡、城市與鄉村文化失衡、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失衡。她們認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不同時期出版的中學英文教材在中國與西方文化、城市與鄉村文化和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等層面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文化需求,力求完善英文教材中不同文化內容的配置結構,提高我國初中英文教學的文化性和實用性。[15]
(三)教材評價
許峰梳理了中外的教科書評價研究,并歸納出教科書評估的指導思想、 評估依據、評估內容和評估方法,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教科書評價研究的方向:建立一套科學的、量化的評估體系。[16]谷曉翠采用問卷調查、課堂觀察和訪談記錄的方法對《展望未來》這套英文教科書進行了評估研究,研究表明該套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是對教科書評價中中的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的較好體現,亦符合教材評估中的效率原則,研究還闡述了對該教材的修改建議,即充實附錄中“語法參考”內容,適當增加固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并配合相關例句加以理解,讓學生在“發現語言規則”的過程中掌握語言表達方式繼而將其運用于實際交流中。[18]李建軍在借鑒國內外有關英文教科書評估標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適合中國本土英語教學實況的教科書評估標準。并且采用這一標準,從作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課堂觀察法,對高中英文教科書《英語》(新標準)在山西省的應用狀況進行考察。 [20]解欣從使用者角度對《展望未來》系列教科書進行了評價研究,在程曉堂和Cunningsworth的教材評價的理論框架下,她讓重慶市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和教師對《展望未來》系列教科書做一個整體印象評價,分析該教科書是否體現了課程大綱的要求,然后綜合問卷調查,教師訪談以及課堂觀察三種方式對該教材進行深入性的評估,研究該教科書在應用過程中是否真正地滿足學生和教師的需要,找出教科書設計與教科書實施中存在的偏差,繼而找到有效地使用該教材的方法,以期促進教學順利進行。[21]
此外,劉冬梅還對農村學校的英語教科書的適用性做了評價研究。[22]
(四)教材比較
湯麗偉結合英語學科教育理論的有關研究成果,運用文獻法、比較法、調查法等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探索解放以來初中英語教科書的歷史沿革和發展趨勢,從一個側面來研究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歷程。以 1963 年以來不同歷史階段人教版的初一英語教科書為研究目標,重點從知識、心理、思想、文化四個層面對上述教科書的內容、結構進行系統的對比,試圖深入分析各套教材的特點。在對新、舊兩套教科書異同的理論研究之上,結合實際的調研結果,探討了 2003 年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所體現的適應中國外語教育發展的特點,同時也對該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23]針對我國英語教材呈現出的“一綱多本”的現象,程蘭從五個分析維度和九個評價標準對我國初中八套英語教材進行了對比分析,表明八套教材都注重在豐富的語境中幫助學生學習詞匯,但是在詞匯,語法和聽說讀寫技能的編排方式上各有特色,不同的教科書展現了不同的學習策略,并針對分析結果,從五個維度對教科書編纂者提出了改進方法。[24]
三、對現有研究的幾點思考
英語教科書是中小學生在學校進行二語習得的重要材料,是英語課程大綱的文本體現,各個階段的英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定階段英語教育狀況的真實寫照,通過對不同階段英語教材的研究,我們可以窺探一定時期我國的英語教育狀況。回顧我國現有的對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的研究,便于我們對我國英語教科書的發展狀況及研究脈絡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礎之上,發掘英語教科書研究的特點以及各個時期教科書值得借鑒的地方,更好的完善我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的編制。
本文通過對以往研究進行梳理,發掘出我國目前對中小學英文教材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對清末民國初期英語教材的探究主要停留在對當時使用的英語教材的簡單介紹,側重于教材的編寫背景,出版發行狀況的敘述,而對教科書中英語語言學習的內容呈現、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等缺少較為細致的研究。
其次,縱觀各個時期的教科書研究,無論是民國時期我國英語教科書的編寫特點,還是教科書中傳統文化信息與西方文化信息的平衡問題,相關文獻的研究結論都極其相似,往往在一個研究結論出現之后成為后人研究的參考模本,導致很難推陳出新,研究結論雷同率較高。
另外,籠統宏觀的理論研究較多,對具體版本教科書的細致研究在數量上還是較少,因此大量的英語教科書需要做細致的實證研究。
最后,筆者在對文獻進行綜述的過程中發現對英語教科書在農村地區的適切性的研究較少,這一現象表明我國對農村地區英語教科書的關注度不夠,教科書的編寫要充分考慮城鄉文化差異和區域教育水平不平衡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有待繼續深入探討的空間和方向。
參考文獻:
[1]石歐.我國最早的自編英文教科書--《華英初階》與《華英進階》[J].書屋,2008(5):25.
[2]石玉.我國自編教科書的開端《華英初階》與《華英進階》[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3):35-37.
[3]吳馳.由“文”到“語”--清末民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之演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3):50-53.
[4]牟英梅.民國時期我國自編英語教科書研究[J].蘭臺世界,2015(22):92-93.
[5]劉佳佳.民國時期我國自編初中英語教科書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6]張學婷.民國時期我國自編初中英語教科書的成就述論[J].蘭臺世界,2015(12月上旬) :43-44.
[7]蔣小敏.建國以來我國初中英語教科書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8]張獻臣.中小學英語教材編寫 60 年回望[J].中華讀書報,2010(8):1-3.
[9]韓寶成.從一項調查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存在的問題及編制原則[J].外語教學理論與原則,2014(2):56-63.
[10]廖菊紅,趙正.試析當前小學英語教材編寫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新西部,2009(4):179.
[11]吳本虎.析中小學英語教材編寫中忽視文化差異的現象[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78-82.
[12]肖龍福.淺析我國中學英語教科書中的文化信息[J].國外外語教學,2004(1):31-37.
[13]吳曉威、陳旭遠.高中英語教科書中文化內容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4(12):263-266.
[14]蘇勤.初中英語教科書中傳統文化信息的分析與建議[J].新課程研究,2008:68-70.
[15]于斐,宋蕾.初中英語教科書中文化失衡現象比較研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128-131.
[16]許峰.英語教材評估研究--回顧與前瞻.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35-38.
[17]文秋芳.編寫英語專業教材的重要原則[J].外語界,2002(1):17-21.
[18]谷曉翠.對《展望未來》英語教材的評價[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論文,2004.
[19]程曉堂.基礎英語新課程英語教材評析--兼評外研社《英語》(新標準)初高中英語教材[J].2006(5):3-9.
[20]李建軍.外研社版高中英語教材《英語》(新標準)的分析與評價[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21]解欣.從使用者角度對《展望未來》系列的評估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論文,2010.
[22]劉冬梅.農村學校英語教材適用性研究—以武川縣外研版初中教材使用情況為例[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23]湯麗偉.初中英語教材比較研究[D].內蒙古: 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24]程蘭.國內八套初中英語教材對比分析[D].上海:華北電力大學碩士論文,2016.
[25]曾文琦.兩套初中英語教材的比較與分析—統編教材與牛津教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 ? 浙江 ?金華 ?3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