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潔麗
摘 要: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雙證書”制度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無論是高職教育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就業率提升等各個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助力作用。在現代教育進程不斷加快下,高校的發展在面臨考驗的同時,也迎來了革新的契機。要想在這一背景下謀求發展,高校應該在人才培養中貫徹“雙證書”制度,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從而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本文根據“雙證書”制度的內涵,分析了“雙證書”制度發展現狀,并且重點闡述了“雙證書”制度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關鍵詞:“雙證書”制度;人才培養;作用
引言:2006年國家教育部門明確提出,不斷構建專業認證體系,與勞動人事部門實現密切合作,促使有條件的高校能夠建立起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實施職業技能鑒定,將“雙證書”制度落實到位,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促使更多的畢業生能夠取得“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從而提升學生“雙證書”獲得率,培養出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技能專業人才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助力作用。
1、“雙證書”制度的內涵
“雙證書”制度指的是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兼并的制度。其中學歷證書主要是將學生在高校的整個學習經歷反映出來,也可以看出學生理論文化知識水平的高低。而職業資格證書則是勞動者需要從事某種職業而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以及經驗等。學歷證明和職業資格證書相比下,其中職業資格證更能準確的反映出勞動者在整個崗位專業領域中所具備的實際工作水平和能力。這兩種證書在高校人才培養中都缺一不可,都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雙證書”制度發展現狀
“雙證書”是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拓寬就業機會的助動力。學生在高校完成專業教育后,僅僅只是拿到畢業證是不夠的,而是需要通過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取得相關專業領域的職業技能證書,才算達到實際的就業標準和要求。而只有具備了職業資格證書,才是步入社會崗位的第一步,相當于取得專業證書才能獲得行業崗位工作。比如,電工證、焊工證等,也就代表著誰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多,誰的就業機會就要廣泛一些,甚至有的時候,職業資格證書比學歷證書要重要得多[1]。目前,“雙證書”制度雖然在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如,“雙證書”制度實施的具體經驗明顯不足、高校軟硬件設施投入不足,再加上教學內容和“雙證書”制度沒有做好充分融合的準備。最為關鍵的是“雙證書”與社會需求完全不符合,學生對其認知度還不夠等等問題,也是阻礙“雙證書”制度推廣的主要癥結。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門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多次強調了“雙證書”制度的重要性,也為其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保障。“雙證書”制度將教育、培訓、、企業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也得到了社會和市場的認可。
3、“雙證書”制度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分析
3.1有利于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向
高等職業教育應該根據基層生產建設以及服務與管理要求,去加強高級技能型、應用型等綜合型人才的培養[2]。同時,“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方針,緊跟社會經濟發展步伐,將教育教學、生產實踐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面向社會辦學。當前我國職業鑒定采取了職業導向的內容體系,與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基本相同。而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根據國家職業能力標準和職業資格的制度去不斷革新人才培養方法和途徑,促使高職教育、職業資格認證實現緊密融合。因此,推行雙證書制度對人才培養方向的定位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3.2促進了高校各項基礎實訓基地的建設
“雙證書”制度的推行也對高校基礎實訓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有賴于專業的實訓基地和環境[3]。因此,高校應該加強本校實訓基地和實驗室的建設,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主,強化理論和實踐教學,確保學生實際專業應用能力能夠滿足職業資格認證要求。同時,將“產學合作”作為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根據行業發展和教學改革需求,把教學、科研以及生產實踐地等統一結合,構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和實驗中心。在為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提供基礎實訓基地的同時,也優化了高校實踐教學資源。這樣,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時,也通過實訓室的實踐學習,提升了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強化了對理論的理解,理論和實踐教學,對學生獲取“雙證”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3.3促進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
高等職業教育推行“雙證書”制度,就應該與時俱進,構建符合“雙證書”教育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資格證書應該貫徹到教學全過程中,將其內容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將原來的教學體系不斷完善。同時,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去完善相應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其教學內容要重點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其次,在人才培養中,要重視實踐教學,全面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升。結合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調整專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利的保障。
3.4加強校企合作,探究“訂單式”培養
校企共同育人的教學模式則是高校與企業共同開展的人才培養方式,在共同合作下形成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的共贏局面。高校只有和企業進行合作,才能真正了解到市場上需要怎樣的人才,全面掌握社會人才需求變化的趨勢。一方面,學校可以邀請企業和專業相關的技術人才到學校對學生進行實訓指導與幫助。同時,也可以讓高校老師深入企業一線去學習新的技術以及具體的相關職業技能,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確保他們成為具有較強實踐本領的教師。另一方面,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就業是擺在首位的,應該加強與用人到位的合作。而“雙證書”的推行,對促進“訂單式”培養的作用十分重要。學生在畢業后很有可能都會到學校合作的企業工作。所以,要讓學生明白企業的招工要求,也讓他們明確意識到具備專業技能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確保學生能夠在“雙證書”制度的引導下,畢業后,零距離上崗,也能符合職業崗位要求,成為生產與服務的第一線應用型人才[4]。
結束語:總而言之,“雙證書”制度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職教育的發展,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也起到了促進作用。然而在實踐中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與挑戰。因此,高校應該將“雙證書”制度貫穿到人才培養整個過程中,加強實訓條件的建設、師資隊伍的培養以及教學模式與內容的改革,從而促進學生就業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任秉春.“雙證書”制度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探析[J].新西部,2020(18):161+163.
[2]李武修,湯冬冬,徐興林.高校推行“雙證書”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學園,2016(04):37-38.
[3]冷馨.淺談雙證書制度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科技與創新,2014(23):125.
[4]高玉龍,王文靜.淺談“雙證書”制度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1(26):238.
(武漢晴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