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露雲
摘 要: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在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帶來了全面挑戰,探索高職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力求構建符合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協調育人新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職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現狀,探討了高職院校有效地展開人工智能人才模式構建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一、研究背景及目標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機器學習算法的快速發展,以智能家居、無人駕駛、城市大腦為代表的行業應用也噴涌而出,并廣泛應用于交通、醫療、電商、零售、安防、教育等領域,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已經深度融合,從AI基礎層、技術層到應用層的創新人才培養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能正式進入國家戰略層面;2018年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指出加強專業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協同育人機制等,引領高等學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不斷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交流等能力。
當前,云計算、大數據等提供豐富的、源源不斷的數據資源,人工智能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在持續改變著包括高職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1]。繼浙江大學等35所本科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專業后,教育部再次發布公告,高校職業教育(專業)新增人工智能等9個專業,171所高職院校獲批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高職院校積極響應國家開展智能教育的相關要求,到2020年共建設50門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進一步完善了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培養層次,為國內高職院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新的方向。現代職業教育必須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對接地方產業,并積極主動調整專業布局,服務本地產業轉型升級,為當地的社會經濟培養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技術技能人才[2]。
二、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現狀
在當今的新興領域中,AI、大數據是最熱的領域之一,在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智能+”,并強調“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在國家層面,對AI、大數據都有了明確的規劃。但盡管如此,人工智能人才短缺仍是該技術在整個行業廣泛應用的主要瓶頸。2019年,人工智能公司ElementAI發布《2019年全球AI人才報告》,報告顯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數量不斷攀升,但頂級人才仍然供不應求。根據中國教育部門的測算,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過500萬,國內的供求比例為1:10,供需比例嚴重不足[3]。
(二)人才培養的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
完善人工智能領域的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創新,但是目前高職院校與政企之間多方聯動聯合協同培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存在脫節,對人工智能工程應用人才的需要把握不準,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不夠深入,企業合作沒有深入到教學過程中。學校與企業之間協同創新、共同育人浮于表面,因此需要在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等國家戰略的引導下,抓住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加強校企合作,不斷的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三、高職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協調育人模式的具體策略
(一)緊跟行業發展前沿,優化專業課程設置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以及機器學習算法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已經深度融合,面對AI應用層的創新人才培養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為此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行業與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針對人工智能發展前沿和巨大社會需求,開設機器學習、機器視覺等前沿課程;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應用等創新實踐課程。構建合理的專業知識核心體系,課程內容的設置需具有前瞻心,對專業課程的設置進行優化,以此有效地增進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識與把握,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的發展[4]。
(二)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策略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根據“人工智能”領域課題研究對高職學生能力的要求確定,并設計相應教學方案。全面建設人工智能的教學、創新實踐資源和開展師資培養,進行課程體系的有針對性的梳理,滲透、融合人工智能在相關行業的教學內容[5]。
1.教學教法改革
改變本科式研究型為主的教學內容,確定項目化活動驅動的教學內容主線,人工智能課程,重構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側重應用性教學、項目化教學,做到真實項目進入課堂、真實技能嵌入課程、真實技術融入課本。充分貫徹“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理念,推進“教學做”一體化,在整個教學的過程當中,注重“工學結合、學用合一”[6]。使學生學會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規劃部署,使用深度學習的相關工具、框架以及計算機視覺領域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人工制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興趣。
2.加強人工智能領域師資隊伍建設
人工智能是一個新興的交叉融合的學科,依賴于計算機、數學、生物醫學等學科內容的支撐,因此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師資提出了挑戰。打造一支能夠適應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師隊伍,以適應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一方面在校內嘗試開展多學科交叉的聯合培養新模式,充分利用各個學院的優秀師資,擇優遴選主講教師開展聯合授課模式;另一方面立足于現有師資隊伍,采取“引培并舉”策略,引進領軍人物和企業導師、培養青年骨干,鼓勵教師進行國內專業培訓和下企業兼職鍛煉。以“雙師型、結構化”為導向,打造一支建設專業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專兼結合,具有明確發展目標、良好合作精神和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團隊。
(三)構建校企融合、產學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