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提出新要求,帶來新挑戰的同時,也為提高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水平,創新經濟發展策略提供全新機遇。所以,正確把握這一發展新機遇,掌握有效手段應對“互聯網+”時代對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提出的挑戰,是農業產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本文以實現“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產業經濟創新發展為目的,分別為其提供三方面有效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農業產業;經濟發展
“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產業精準化發展,利用互聯網思維與現代信息技術,開辟農業產業的網絡銷售渠道,提高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水平,是“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而應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提高農業產業經營效益,則是文章重點研究的內容。
首先,為更好地順應“互聯網+”時代特點,促進農業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就必須要積極轉變傳統農業產業經濟管理理念,創新農作物產品營銷模式,在農業產業商品營銷管理中,適當引入互聯網思維與現代信息技術。為增強這種全新的農業產業商品營銷模式核心動力,還需要轉變傳統邏輯思維觀念,以前瞻性的眼光與與時俱進意識,去看待、接受新事物、新面貌,逐步樹立基于“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觀念,以保證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水平,與“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水平相持平。其次,應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管理人員的職能作用,加強互聯網思維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思想教育宣傳力度,可通過在互聯網平臺中,各大社交網站、APP,如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火山等,借助微視頻軟件信息傳播迅速的功能,擴大“互聯網+”時代理念宣傳力度。逐步轉變農戶、消費者在內的農業產業營銷觀念,從而更好的在互聯網平臺中展開經濟活動。
首先,應結合農業產業商品自身特點,結合商品影響力與發展規劃,以“互聯網+”時代為中心,創建信息數據庫,為提高農業產業商品影響效果與銷售數量規模,提供數據庫與信息資料支撐。在此過程中,可借助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對農業產業目標客戶的資料與信息數據進行全面收集,之后在整合、分析、處理為有效的數據信息,納入信息數據庫當中。特別是對農戶初級信息進行合理化歸類,有利于為農業產業下一步的銷售工作奠定基礎。其次,還可通過深入分析農業產業商品銷售全過程的信息數據,并將其進行整合處理,獲得綜合性、全面性的信息數據,細化數據庫中存在的潛在消費者信息數據,為農業產業挖掘潛在客戶,并制定符合該名潛在客戶需求的營銷策略,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銷售量的同時,提高其營銷質量與針對性。此外,選擇性創設農業產業網絡社區,借助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將中國網民體系中具有共同消費偏好、消費目標的消費者,集合到統一網絡社交平臺中,構建網絡區域化管理群體,有助于集合農業產業的潛在消費者群體,并展開集中營銷策略,最大化提高農業產業營銷水平與銷售量。
以“互聯網+”時代為背景,加強農業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首先可通過強化專業技術與科技手段的培訓力度,定期引進一批由科技人員、銷售人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等組成的培訓團隊,為相關銷售人員、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給予相對較專業、高技能、高水平的培訓活動。通過開展專業培訓活動,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各部門人員的信息化應用管理水平。其次,可通過定期開展農戶范圍內的培訓活動,以提高農戶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與前瞻性意識為目的,逐步擴展農戶培訓內容的深度與寬度范圍,循序漸進的提高農戶農作物產品生產水平,提升農戶整體綜合素質知識積累。此外,還應擴大農業產業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可通過與相關學校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讓學校為農業產業定期輸送一批高技能、高水平、高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農業產業則可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基地。通過開展此類共贏型人才培養模式,為農業產業專業人才隊伍注入一批新鮮血液,實現以新帶舊,以新促舊。
簡而言之,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的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創新,必須要加強互聯網思維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滲透力度,將互聯網滲透到農業產業的各個發展環節中,為農業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農業產業專業人才培訓力度,重點打造高技能、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團隊,為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姚長林.“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效益提升戰略研究[J].山西農經,2019(02):15-16.
[2]袁偉.以互聯網經濟推動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6):54-58.
[3]姜靜蓉.?地方政府助推“互聯網+”農業的政策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7.
作者簡介:
陳敏,男,漢族,1979-09,江蘇大豐人,鹽城市大豐區劉莊鎮人民政府,農業經濟師職稱,劉莊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副書記,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