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春
摘 要:隨著我國近幾年來不斷開展的精準扶貧工作,使得關于農村的貧困問題已經取得良好的轉變和發展。但是這只是改善農村貧困問題的一方面,根據目前的現狀,只有大力發揮農村社會保障的作用,將這兩者有效的銜接在一起,才有助于完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攻堅戰。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精準扶貧
1 健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1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助力精準扶貧
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攀升時期,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面臨巨大挑戰。農村和城市間收入不均衡、經濟發展差距還很大,農村地區存在較多文化水平偏低、年齡偏大的農民,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于這些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貧困群體有很大的幫助和保障作用。
1.2有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
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面臨更大的挑戰。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農村社保制度的健全可以提高當地農民的養老待遇,對于沒有土地又失去勞動能力的老齡人員來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3完善就業扶貧制度,實現六保六穩
要想徹底解除貧困問題,保證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就業是重中之重。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遵循精準幫扶、分類施策的基本原則,發揮人社部門優勢,把就業扶貧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以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實現穩定就業為首要任務,以建立就業扶貧建檔立卡基礎,以就業援助、創業扶持、人才支撐保障等為手段,力爭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創業意愿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農村社保與精準扶貧的銜接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2.1當地政府的財政困難,不足以支持
各個地區政府的稅收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聯,經濟發展水平好的,自然稅收較多,反之則少。而根據數據顯示,在經濟落后的地區,當地的貧困人口規模往往很大。對于精準扶貧來說,是需要很大的財力支持的,所以這會在無形當中給當地政府的農村社會保障帶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
2.2扶貧政策的消極影響激增
在扶貧計劃當中,理論上貧困人員應該慢慢的減少,但是實際上每年享受農村最低社會保障補助的人卻越來越多。而在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有勞動能力,依靠自己完全可以自食其力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農村的最低社會保障金額正在逐年上漲,導致許多人想通過此機會不勞而獲。還有一點就是,在享受低保制度待遇的人中,有一些人雖然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摘取貧困的帽子。但因為不想失去低保制度而帶來的其他隱形福利,以及還有些人就是單純的不愿工作等,寧愿使用低保,也不愿意脫貧致富。
2.3就業崗位受到當地經濟的制約
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經濟欠發達地區往往貧困戶數量相對更多,但提供的崗位卻遠遠不夠貧困戶需求,使貧困戶不能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難以實現真正脫貧。
3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精準扶貧的有效銜接的措施
3.1建立具有差異性的社會保障金的分配機制
想要準確的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第一步便是要準確的識別在農村地區的低收入人口的數量,以及其中的構成比例。這是因為在貧困人口中,有一部分群體是沒有或喪失了部分勞動能力的,所以這一部分群體如果想要脫貧,最主要的辦法還是要依靠農村社會保障的低保制度。
因此,政府要確保貧困人口中喪失勞動力群體的數據的準確性,使得在低保制度中發放的保障金額足夠。同時政府還要根據各個地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貧困人口的規模和當地政府的財政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和科學的差異性資金投放。
3.2完善精準扶貧識別制度
農村貧困人口認定問題的根源在于部分基層政府缺乏良好的制度支持。應建立精準識別程序。基層政府可多樣化識別標準,從多個角度進行識別,并建立各部門互聯互通的數據平臺為貧困人口建檔立卡,避免出現遺漏和造假情況的發生。然后統一納入精準扶貧社會保障體系范圍之內。中央以及省級政府可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貧困地區的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貧困人口福利政策。動態調整精準扶貧指標分配。對于已經滿足脫貧標準,在確保其不返貧的情況下,適當引導其推出。同時,應基于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對扶貧指標進行擴充,使應受到社會保障政策扶貧的人群及時得到實惠。應當建立精準扶貧公示公告制度。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3.3提高農村相關補助力度
為縮小城鄉差距,在繳費和待遇水平上還要進一步提高對農村的補助力度。實施以城帶鄉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員自身水平,另一方面加強社會監管,優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真正實現惠民振鄉。對于經濟水平不發達的地區還應該適當提高補貼,實現社會逐漸平等,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3.4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實現真正的精準扶貧
利用信息大數據的平臺,可以實現全國各個貧困地區的貧困數據聯網,他們脫貧的方式方法可以借鑒給其他貧困地區的政府。不但如此,還可以使政府工作人員更加精準的識別出哪些是需要幫扶的貧困對象,并將其貧困人員的家庭情況,家人的教育經歷,生活困難,本人及其家屬是否存在重大疾病等數據納入到數據平臺當中,不但可以加強貧困人口數據的動態管理,還可以及時的為他們提供必須的幫助。
3.5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進行合理的開發
我國有一句古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在貧困的農村地區脫貧的這條道路中,也可以借用這句話。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發旅游業,以及自然資源發展新型農業。但要注意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能過分的開發,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或者失衡。
結束語
眾所周知,我國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社會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精準扶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無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具體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應瞄準精準扶貧這一中心點,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參考文獻:
[1]李尤,孫東瑞.農村社會保障與精準扶貧的銜接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
[2]李彤云.農村社會保障與精準扶貧的銜接分析[J].農家參謀,2020
(潛山市余井鎮人民政府 ?安徽 ?潛山 ?24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