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展示設計方面的創新能力源于長期綜合知識的積累以及團隊合作實踐的有效訓練,基于PBL模式的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教學在學科交叉與團隊協作的教學思路指導下,以項目執行為課程目標,牽動理論教學與創作實踐,鼓勵教學中廣泛的媒介應用以及實踐創作中的技術應用,以鏈式評估與改進反饋的雙通道評估方式實踐教學組織行為,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并在實踐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關鍵詞:文化遺產;展示設計;教學;基于項目的學習
0 引言
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教育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會導致學生在設計實踐中設計思路不開闊、缺乏創新能力及適應實際設計工作的能力,造成對展示對象內容的粗暴改寫以及形式上混雜無序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與文化遺產相關的展示設計課程教學進行思考與改革。
展示設計是滲透著科學性、技術性與工程性的綜合學科,在教學中需要從設計實踐出發,培養學生全方位的綜合能力。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涉及動態的課堂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通過積極探索現實世界的挑戰和問題來獲得深層次的知識體系架構。這種教學方法在理念層面和實際操作層面都與當前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的行業發展需求、學科發展需求十分契合,基于PBL的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教學能夠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恰當結合,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真正與社會需求接軌的設計人才。
1 教學思路:注重學科融合與團隊合作
文化遺產展示設計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設計領域,觀察當前的文化遺產展示項目,其在展示內容上、方法上、技術上以及視聽語言方面都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多元整合結構,學科綜合性成為文化遺產展示設計的首要特征。跨學科的學科屬性決定了文化遺產展示設計在教學上注重學科融合與交叉的教學思路。局限于學科的大面積跨度,通常情況下,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教學不會集中為學生提供多學科內容的培訓,也很難以恰當方式在學期階段內幫助學生實現跨學科知識的獲取,限于教師的學科涉獵廣度與深度,教授不同學科內容也較難實現。
為解決相關問題,PBL模式的應用有極大價值。PBL強調跨學科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整合了知識和行為,鼓勵學生從多個學科中汲取知識,運用所學知識組織工作、管理時間、解決真實問題。PBL將教育重點放在學生而不是課程上,鼓勵驅動力、激情、創造力、同理心和團隊合作。
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教學必須有其他學科的一系列模塊參與其中。在課程計劃中,要對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進行跨學科團隊組建,在這些團隊中要有符合多學科背景的學生成員,使他們能夠將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術內容及應用工具正確納入團隊的學習及實踐活動中,重點是要求學生從多個學科中汲取知識,并在實踐中應用它們。
跨學科項目旨在讓學生參與溝通、產生決策,以協作式探究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PBL鼓勵學生對他們的學習承擔全部責任,學生共同努力完成特定目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對學科交叉與團隊協作給出了很好的反應,其組織研究生開展“中國考試博物館”線上展館的項目實踐學習,教學中組織學生搭建團隊,展開跨學科研究與團隊合作,理論學習先行,在后續設計實踐中展開廣泛調研、討論,以項目驅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創造力、調動學生合作能力,項目執行中過程性的學生活動與即時的教學考察形成良性的組合結構,最終產出了高完成度的項目成果,學生學習獲得感、設計成就感高于傳統教學。
2 教學實踐:項目牽動理論教育與實踐操作
杜威最初提出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教育要在學校知識的獲得與社會的各種活動之間建立有效聯系。真正的知識教育要讓教材里的知識通過各種社會活動融為一體。[1]杜威的觀念在“基于項目的學習”中得到深層使用與拓展。PBL主張把教學過程設計成社會需求的具體項目或者活動,根據項目及活動內容制定匹配的教學方案,按項目操作流程設計教學具體環節,以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直接目的。
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課程的特殊性要求在于要在具體項目實踐中進行,為學生提供了接觸項目和完成項目的機會,讓學生從實踐項目中完善理論知識和鞏固操作技能。通過對不同項目進行訓練,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
PBL中的項目形態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實際項目,是在課程開設前期,已有需要真實運營的社會實際項目,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真實的方案設計,鼓勵學生轉換身份,從工地考察、實地測量、方案設計構思與實施等方面開展實際工作,教師進行過程性指導[2];另一種則是虛擬項目,一是對行業中具有典型性的項目進行創造性復制,在復制的整個過程中進行模擬性質的實際操作,二是提出虛擬的項目運營需求,在教學中按照真實項目執行情況進行整體模擬實施。在以上兩種形態的項目中,都要求由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研究整個設計思路和設計理念,按照整個展示設計的流程進行洽談、預算、設計。在項目教學基礎上,有研究者增加了商業背景以及工作過程可視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的商業項目教學情境,將理論、實踐、應用相結合,以實現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整合及創新能力的綜合協調發展[3]。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教學中采納了PBL模式,在教學中形成了敦煌壁畫系列創新設計成果、故宮數字端門創新展示設計成果,并舉辦了“萬物有靈”文化遺產數字化展覽。課程過程中學生自主把握整個環節,自主完成前期調研、信息采集、方案構想與制定、項目實施與效果評估,最后完成反思性總結報告。
3 技術思維:強化媒介應用與技術革新
技術思維是展示設計教學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一方面,在教學中要善于使用高效的技術設備優化教學過程,更新實驗方式、教學方式和輔導方式;另一方面,在展示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重視多元媒介的應用并對技術的持續革新與迭代保持敏感性,鼓勵學生借助不斷發展的技術進行展示方式的創新設計。
電子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展示設計課程教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以及計算機網絡教學呈現出聲音、模擬、圖像的融合,為學生帶來了形象化、動態化的教學內容展示,文化遺產展示設計課程必須合理運用這些現代化教學技術。隨著教育資源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學校可以建設課程教學網站,構建網絡課堂,加強網絡課程編制,建立網絡教學資源,使學生與多媒體進行積極互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目前,文化遺產展示設計教育領域中已經引入了各種平臺。Web Quests是一個教育環境,它提供大量文化遺產的在線資源,幫助開展以探究為導向的教育活動;Medc Game是一種協作式文化遺產互動軟件,可以幫助學生開展在線的參與性、互動性學習;MusEd平臺提供了一個可重復使用的文化遺產內容的在線學習資源庫;Castle Route敦促學生反思、調查、傳播和共享協作環境中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內容;COLLAGE平臺實現了各種IT教育理論,如移動學習、基于游戲的學習和協作式學習,允許學生創建自己的內容并實現共享、評估以及評論教育資料;COLLAGE平臺提供豐富的多媒體內容,支持課堂外的移動教育活動,平臺上的學生可以在一個項目中進行協作,可供學生和教師同時使用。
此外,學生還需接受關于新技術的培訓,學習如何將最先進的工具納入設計實驗場,體驗創新的設計實踐操作,提出優化的文化遺產展示方案。現代展示除了二維和三維,還有第四維的聲、光、電及數字交互媒體,除了視覺、聽覺、嗅覺外,還有觸覺。多種媒體可以調動觀眾的多重感官,讓觀眾從被動的“看客”身份轉變為展示物的操縱者、導演者[4]。新興的多元技術在展示設計中逐漸被集中融合為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裝置、展示為一體的媒介形式,打破了傳統文化遺產保存、展示的空間限制和材料限制等局限面,使內容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處理、儲存也更為便捷化。多媒體技術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等為教學提供了更豐富多元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的設計實踐提供了更多維度的創作空間以及更綜合的創作材料。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梳理相關的技術資源清單,并隨技術的迭代更新清單,鼓勵學生使用這些新技術,從而豐富可供文化遺產創新展示使用的技術工具。
4 評估方式:復合鏈式評估與改進反饋
文化遺產展示設計教學重點教授的應當是設計思維與方法,學習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比設計成果更重要。一般的展示設計課程會以完成一幅效果圖或者一個展示模型為評估量度,大部分學生都是閉門造車、獨立完成,展示設計的制作流程和思考過程很難進入評估范疇,這就淡化了展示設計教學中對設計思維的培養、對實踐動手能力的鍛煉以及對真實的展示效果的評估。評估不是一蹴而就的點式評估,而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鏈式評估機制,對學生在課程中的整體外部行為進行全方面評估并根據評估給出改進反饋。具體來說是使教學過程中包含的各個節點如前期調研、課堂討論、創意策劃、草圖生成、團隊合作及實踐操作、項目流程執行、報告撰寫等環節形成評估鏈條,以各個環節學生的外部行為變化作為主要考核依據并適時根據評估結果提出改進反饋。
基于PBL模式的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教學,對學生在課程中的評估內容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對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研究中相關基本概念的掌握情況,包括文化遺產研究、研究方法、設計方法論,以及研究問題、提出假設、設計評估等能力評價;二是對各種設計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主要評估學生對設計適用性方法理論的掌握及在實際項目操作中對這些方法的應用;三是對設計流程的掌握,評估學生項目執行整體規劃及每個階段的實施過程;四是評估學生呈現和項目成果輸出的能力,包括前期創意闡釋、項目結項演示,具體包含幻燈片制作、演講和項目成果輸出(如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等)等;五是記錄和發布結果的能力,主要評估學生展覽策劃、執行以及研究報告的撰寫能力。
在基于PBL模式的文化遺產創新展示設計教學中,主要以非正式評估和正式評估這兩種方式評估學生文化對遺產展示的理論知識及實際應用的掌握情況。非正式評估的目的是給予學生反饋以幫助改進,非正式評估沒有評估標記。正式評估則是用于改進反饋以及評估標記。圍繞這兩種方式,可以對學生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評估,一是以教學中的課堂提問以及討論中的評價開展非正式評估,考查學生對教學材料的認知與理解,教師同步提供改進反饋;二是聽取文獻研究匯報,文獻研究匯報由學生單獨完成,對每位學生進行正式評估,考核學生項目前期的調研工作完成度,包括展示對象研究、展示方法、展示技術研究,主要評估學生對教學材料的分析能力,教師要提出改進反饋意見并作出評估標記;三是觀察運行項目過程,正在運行的項目任務由團隊完成,教師通過對成員在團隊中的任務分配、協作狀況、執行能力以及項目進度等方面的觀察進行非正式評估并給予改進反饋;四是考核展示成果以及研究報告,根據展示設計成果和研究報告,正式評估展示設計和研究結果的質量,評估后教師作出評估標記。
5 結語
在基于PBL模式的文化遺產創新展示教學中,確立了以項目為中心的多學科、協作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將設計和工程作為一項社會性的團隊合作活動來體驗,這對教學活動的升級與優化有很大意義。基于PBL模式的文化遺產創新展示教學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尤其是在項目上,需要教師對項目進行恰當選擇、有力駕馭與準確把控,讓教學應用的項目保持在滿足教學需求的正軌上,需要教師圍繞項目巧妙設計教學過程,并對項目的操作強度進行調整與管理。與所有教學方法一樣,基于項目的學習只有在實施中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英杰.杜威的“做中學”新釋[J].課程.教材.教法,2015(06):122.
[2] 劉巖.“項目牽動式”展示設計教學的倡導與創新探究[J].大眾文藝期刊,2013(24):257.
[3] 李小婧.基于CDIO理念的展示設計課程“三維度四階段”教學模式研究[J].裝飾,2020(04):128.
[4] 毛建華.展示設計的跨界與境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05):180.
作者簡介:馬曉娜(1985—),女,新疆伊犁人,藝術學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融合創新設計、影像美學與文化、文化遺產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