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 劉云 王鳳姣 郝鷹
摘 要: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我國鄉村不同程度存在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遺失,低俗、庸俗文化入侵、禮治秩序破壞、道德底線弱化、不文明現象增加、環境破壞嚴重等許多問題。
既存在社會轉型帶來的客觀因素,也存在基層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滯后和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保護不足等主觀原因。本文通過研究屯堡文化中傳統美德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屯堡文化與鄉村治理現代化融合共生的價值取向,既符合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需求,又同社會整體發展協調融合,體現現代文明特征,為鄉村治理提供研究基礎。
關鍵詞: 屯堡文化;鄉村; 治理; 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痹谥袊鴤鹘y的鄉村社會,村民世代聚居于一地,按照傳統的風俗習慣共同生活,形成一個較為封閉獨立的生活共同體,社會治理主要依靠鄉風民規和道德約束。屯堡文化是安順典型的傳統文化,至今這600年來的習慣仍然保留著,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屯堡人。
一、地戲文化傳統美德的現狀
地戲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600年來地戲表演所傳達的“忠孝仁義、尊師重道” 等優秀的傳統文化,無論是觀看地戲表演還是通過其他方式了解地戲,使人們都能感受到安順地戲的魅力所在。隨著社會轉型和鄉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的村民成為了打工潮的主力軍,走出大山步入繁華的大都市,屯堡村寨生活、生產方式也在逐漸發生了改變,日益趨于多元化。原來封閉的小村寨變成現在開放自主的休閑娛樂村莊、有的保留了先人們的故居成了打造旅游古鎮或保護的景區。
在逐漸開放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屯堡村寨原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社會秩序不斷被弱化,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完全形成,屯堡文化的傳統載體受到沖擊,地戲通過不同形式向大眾傳達“忠孝仁義、尊師重道”被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功利意識、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等所取代,導致不同程度出現了信仰缺失、道德弱化、正氣式微,誠信衰退、講排場比闊氣以及傳統家庭倫理弱化等社會問題。
二、屯堡村寨原有的社會秩序的形成
1.鄉村社會秩序的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社會規則是家訓、祖訓,宗族禮治,形成公認的行為規范,在家庭、家族成員間的關系上,以家族為其依拖的基本單位,原有的鄉村社會是按照血緣和親情建立的家族社會,按照一系列規則和程序進行互動交往和合作逐步擴充,人際關系都納入同樣的秩序原則,形成行為準則、自我定位、固守本分,在統一的教化和規范下有序運行,慢慢形成鄉村的社會秩序。
2.屯堡村寨的社會秩序。據續修安順府志記載:“黔中民眾多來自外省,當草萊開之后,多習于安逸,積之既久, 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于是乃有跳神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農之深意。迄今安順境內,盛行不衰”,屯堡人不是安順土著居民,而是調北征南從江南各地遷居而來,為了適應戰爭環境及自身居住的安全,各自在聚居地修城筑墻,設置哨棚。以安順為中心的黔中農村,幾乎全是屯堡村落,生活著數十萬計的屯堡人。隨著戰事劇減,就地屯守,先輩們練武并傳習地戲。地戲內容全是興廢爭戰的故事,屯堡人先民的軍旅生涯使他們推崇尚武精神, 熱愛興廢爭戰故事中的英雄,尤其喜歡和他們一樣出身士卒,經過奮斗后成為軍中主帥的薛仁貴、狄青、秦瓊、岳飛之類的人物。地戲內在的精神支柱,就是“忠、義、勇”,地戲就是弘揚“忠、義、勇”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一種強大的內聚力,緊緊地維系著屯堡人,形成屯堡村寨的社會秩序。[1]
3.地戲文化對屯堡村寨治理的作用。屯堡人自遷來貴州以后,受環境的改變、戰爭的殘烈、土著的反抗等因素的影響,更需要忠義勇來加強內聚力,而演武操練借神納吉的地戲成為了屯堡人的一大精神支柱,搬演戰爭故事,既是對戰爭生活的追憶,又是對祖上先人的緬懷,既是對英雄人物崇拜情感的宣泄,又是對后輩子孫奮發上進的宣教。[1]這種獨特的地戲文化,600多年來與時俱進,保留其特有的文化價值,在促進信息交流、消除隔閡、化解矛盾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作用,
三、地戲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途徑
隨著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開展,現在的多數屯堡村寨,年輕人外出務工流動加快,社會階層分化明顯,原來約束村民的一些道德宗族觀念逐漸弱化,傳統的宗族、家庭、集體意識觀念淡化,又失去了傳統的禮治約束。
1、以地戲文化為載體,喚醒農村多元文化發展。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廟會、花燈、雜耍、游戲、舞蹈、民族體育、故事、傳說、民歌、鄉土文學等文化類型,也包括貼對聯、貼窗花等民俗活動和節日慶典中的文化娛樂內容。[3]
2、鼓勵鄉村文藝發展。通過寓教于樂實施教化,或歌頌好人好事,或鞭笞丑事惡俗,文藝節目或故事所傳達出的對人的教導、感化意義會延續到村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為人處事方式,以最接近老百姓的勞動和生活習慣,像2020年疫情期間蔣文武老師和姚華老師等人編演的《二姑媽送瘟神》,通過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文化娛樂活動還可以破解如何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效傳遞到農戶和村民的難題,把政府的惠農政策、法律知識、國家大事等以文藝形式表現出來,村民在娛樂的同時理解并接受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
3、強化地戲文化的教化價值。地戲文化弘揚“忠、義、勇”精神,對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社會輿論等形成天然的教化空間。這樣每個人都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便于村寨內的輿論監督,對村寨成員行為的監督和矯正作用十分顯著。
4、弘揚地戲傳統美德,抵制低俗文化入侵。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相比,低俗文化不僅會影響農民文明思想觀念的形成,也對鄉村的治安環境和道德秩序造成嚴重的危害,給鄉村增添了不穩定因素,通過弘揚屯堡村寨地戲傳統美德,實現鄉村治理,是提高鄉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郭明.安順地戲道德價值初探[J].貴州文史叢刊.1997,5
[2]郭邱磊.安順地戲.多彩貴州非遺庫[DB/OL] .2006,11.http://culture.gog.cn/system/2015/09/22/014551942.shtml
[3]朱啟臻.利用鄉村治理資源優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J].紅旗文稿.2020.7
作者簡介:
張飛(1981-),男,陜西西安人,教育學碩士,普定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投資促進局)辦公室負責人,研究方向:人文社會學、體育學、心理學、民族學、旅游管理、儺文化研究;
劉云(1980-),男,貴州劍河縣人,管理學碩士,講師、黔東南州大數據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經濟、公共政策、領導學、戰略學、民族學、社會學;
王鳳姣(1988-),女,陜西西安人,教育學碩士,云南民族大學中印瑜伽學院(國際太極學院)研究生培養與科研管理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瑜伽文化、瑜伽教學研究,體育教學,社會學。
郝鷹(1987-),女,陜西西安人,本科,普定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投資促進局)代辦服務中心工作員,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社會學、心理學、公共管理;
(1、貴州省普定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 貴州 安順 562100;2、 黔東南州工業和信息化局 ?貴州 ?凱里 ?556000;3、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