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釗
摘要:鐵路的發展史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工業文明軌跡在城市發展脈絡中的歷史記憶。由于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城市內部的鐵路漸漸退出城市革新的舞臺,如何正確妥善處理廢棄鐵路,以便更有效的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消除城市廢空間,增加城市居民工作之余的文化空間、娛樂空間,宜居生態空間的再設計將是重要一環。
關鍵詞:鐵路;再設計;空間利用;景觀
舊鐵路不單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工業文明的鑒證者。鐵路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繁榮。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而鐵路屬于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數量和速度都在不斷地改進和提升。
鐵路景觀設計研究指的是以鐵路為中心而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的過程,既將鐵路作為一個綜合的景觀廊道,綜合考慮鐵路周圍的自然要素、人工要素等所進行的規劃與設計。通過合理的規劃與巧妙的設計,使鐵路建設、鐵路設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的、有機的統一,同時能夠建立起新的、完善的、協調的鐵路景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
(一)具有動態性
列車承載乘客在鐵路上以高速的運動方式行駛,因此鐵路景觀與步行運動、低速行駛、靜態方式觀賞方式不同的景觀規劃設計。通過在行駛的列車上觀察,鐵路沿線的景觀會以動態的方式呈現;相對應,車外的觀察而言,列車也是以一種動態的畫面構成。
(二)具有連續性
鐵路是以線型空間而行駛的,鐵路沿線的景觀隨列車的移動而不斷的變化,隨鐵路的延伸而不斷地連綿起伏,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空間。鐵路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延伸、不斷地起伏,呈現較為強烈動態性、律動性、序列性、連續性。
(三)具有多元性
鐵路具有本國特色設計原則和功能服務理念,且本身具有較為復雜的結構。列車在鐵路上行駛的過程中,會跨越不一樣的特色地貌、會通過不同的氣候地帶、會依山傍水等豐富多樣的自然人文景觀。
(四)具有多維性
鐵路景觀是一個具有序列性的線性帶狀三維空間,這種空間效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早中晚時間的變化呈現不同的空間光影。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展示出各異的空間風貌。而且民俗節日、風土人情、社會活動等一系列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空間效果。
(一)現存問題
我國鐵路發展歷時較短,發展速度很快。鐵路的更新換代較為迅猛,從單線鐵路到復線鐵路,從普通鐵路到高速鐵路的升級改造可謂是日新月異。舊有鐵路要么在高速發展的鐵路事業中逐漸消亡被更替,要么在新型高鐵線路框架的規劃下被荒廢遺忘。有意保留下來的舊有鐵路遺跡少之又少。
(二)空間利用策略
1. “點”型景觀提升空間效果
將具有歷史意義或特殊含義的鐵路建筑與構筑物進行挖掘、改造、提升,這一系列的再利用手法將給作為“點”的廢棄鐵路新的生命。這類“點”型空間如候車樓,客運站,月臺,樞紐軌道控制室,廢棄火車頭等,都是可利用與優化提升鐵路元素的景觀載體。這些“點”型空間不僅僅是能夠讓人駐足停留的觀賞景觀,更是時光荏苒留下的歷史印跡,鐵路文化也在歷史長河的川流不息中璀璨奪目。各類的火車構件諸如車廂,車軌,車頭,小型運輸車,人力軌道車都可以作為景觀雕塑,而小、中、大型的建筑空間內部又可以加入鐵路周邊玩具,鐵路發展文化長廊、鐵路藝術作品等,增加展覽空間的趣味性,營造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鐵路歷史背景的眾創空間。促使游人進一步挖掘廢舊鐵路本身具有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幫助游人了解廢棄鐵路更深層次的內涵。
除了將鐵路“點”型空間改造為展覽空間與文化雕塑外,“點”型景觀還具有“新舊相融”與“修舊如舊”兩種提升空間效果的手法,所謂“新舊相融”在形式上是指通過現代的裝飾手法,運用新型材料的顏色、肌理、光澤、質感與舊有材質進行視覺上的反差對比,通過這種反差給人新舊交替,新舊相融的視覺感受,能在舊有廢棄鐵路空間中煥發新的活力,形成空間焦點的景觀小品。“新舊相融”在功能上是指通過聲、光、電、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高科技的手法,將單純的鐵路元素打造成可以與游人互動的景觀小品,例如感應跳泉,風動墻,水幕打印等高新科技產物,這樣將固定不變的景觀激“活”,賦予景觀生命,人們在于景觀小品的互動游戲中,更能加深人們對于歷史文化的記憶,感受景觀小品中的內涵。“修舊如舊”則是對廢棄的鐵路空間進行充分保留,最大限度的將原有場景原汁原味的展現給游人。
2. “線”型景觀優化空間結構
廢舊鐵路的“線”型景觀主要在于優化整體空間結構,它可以作為社區景觀、城市公園、道路系統的延續,鐵路本身的“線”型形式能夠與城市“綠道藍網”形成共生體。這種流線型與導向性的景觀軸線能夠給城市居民帶來舒適的娛樂空間與慢行系統,也能夠形成帶狀植物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社區間的綠道生態聯系,便于打造城市生態搖籃。
在社區景觀空間中,廢舊鐵路的“線”型功能性大大降低,景觀造景與路線導向的功能大大提高,地域文化脈絡通過鐵路元素的“線”型串聯給人深刻印象,這種空間不再是單純的景觀環境,而是對于場所精神的展現,勾勒出兒時的城市面貌,感慨空間更替所帶來的回憶。
在城市公園空間中,廢舊鐵路的“線”型形式得到最大化的保留,它既可以作為公園一級道路旁的小火車觀光輔道,又可以作為公園主題文化增加公園游覽特色。鐵軌、火車頭、車廂等鐵路元素無論是作為商業售賣空間,還是作為網紅打卡景觀都是具體統一文化脈絡的主題性景觀空間。這條“線”既是廢舊鐵路風格形式的統籌,也是時代變遷中文化積淀的貫穿。
在道路系統中,廢舊鐵路的“線”型是基于不影響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的基礎上,依托諸如人非共板系統,文化商業街,城市有氧步道等,在其中加入鐵路“線”型元素,這種廢棄鐵軌可以看做是地面上的元素景觀裝飾,同時又可以優化形式、良好功能使其變為養生步道,特色盲道,也可以成為公共空間中的室外家具、室外構筑物。也因其原本所處地理位置的保留,又是作為城市人行道路的一分部,與人的日常接觸較為頻繁,更有利于激發人們的場所印象,承載更多的城市記憶。
3. “面”型景觀整合空間序列
廢舊鐵路的“面”型景觀主要在于整合空間序列,讓景觀空間結合文化、歷史、地域等要素使整體空間層次分明,具有“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景觀空間序列感受。“面”型景觀空間在形式上可以劃分為具象“面”型空間與模糊“面”型空間。
具象“面”型空間諸如那些有明顯邊界的廢舊鐵路工業園、廢舊鐵路倉庫區、廢舊火車修理站等,因需要統籌管理而和周邊區域有明確墻體分隔的產業園區。這類“面”型空間環境與周邊環境沒有任何聯系。這類空間建議以鐵路主題性公園進行打造,或者諸如798文化產業園區進行功能延伸。
模糊“面”型空間多是鐵路停運后,在城市整體規劃的促使下,主動或被動的融入到周邊城市環境中,成為城市區域的一部分。它們原本工業園、存儲倉庫、維修廠房、客運站、貨場站的屬性被周邊居民區、文創區、商業區的功能置入或功能置換,原有的界限變得模糊甚至消失。這類空間建議以街頭游園,或商業步行街進行打造,創造更多城市中的共享型景觀空間。
隨著鐵路的創新和城市街區的發展,廢棄鐵路空間的再利用可以作為一個小的切入點,開啟舊城更新的序幕。浪費鐵路空間的重用,以換取當地城市空間的優化和改進可以帶來新的活力和機遇舊城社區,提高城市空間的質量,提高該地區的城市空間價值,吸引更多更新下一步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金士宣,中國鐵路發展史[M].中國鐵道出版社,1986.
[2]曾穿城而過留下史話老鐵路成特別風景線[N].信息時報,2015.
項目基金: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CYS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