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以參與的廣泛性、溝通的互動性、傳播的及時性、內容的豐富性、行為的個性化為主要特點,這為學校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帶來契機,促進思政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革新,實現思政教育體系的重構,發揮學校思政教育功能,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達到學校思政教育實施的有效性。對此,立足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方式創新的機遇,論述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方式創新的挑戰,提出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方式創新的實踐路徑,旨在推進思政教育更好地在新媒體環境下實踐。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思政教育;方式創新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形式,豐富了思政教育內容,鞏固思政教育在網絡平臺中的話語權,促進思政教育走可持續發展路徑。但與此同時,思政教育路徑的拓寬,自媒體平臺中豐富、參差不齊的信息資源,對學生“三觀”的有效樹立形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的實踐創新,應迎接挑戰,把握機遇,以思政教育的正能量占領網絡平臺,把握網絡思政教育話語權,提升思政教育質量,進而以思政教育的良好實施,促進學生全面性發展,達到學校思政教育方式創新的有效性模式。
(一)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新媒體環境下,為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帶來了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的機遇。在以往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大都以書本教材信息傳遞為導向,教育內容傳遞過于局限性、主導性。而新媒體互動性、及時性等特點,顛覆了傳統思政教育實施模式,為學生思政信息廣闊的獲取提供平臺。例如,以新媒體為導向開展的思政教育方式,學生不僅從書本中獲取相關的思政信息內容,也能借助新媒體平臺獲取網絡輿論、熱點、新聞信息,使學生在廣闊的信息支撐下,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二)拓寬思政教育載體
新媒體環境下,拓寬了思政教育載體,為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提供機遇。在以往學校思政教育實踐中,學生獲取思政教育信息大都在課堂教學、黨建工作、社團活動等渠道中,以此滿足學生對思政信心學習思維實踐的多樣化需要。而以新媒體為導向開展的思政教育模式,拓寬了思政教育空間載體、平臺,使學生不僅能夠以傳統思政教育載體獲取思政教育信息,也能在新媒體平臺中獲取信息。例如微信平臺、QQ平臺、微博平臺等等,學生能借助這些平臺獲取較多的思政教育信息,實現自身自主思政學習模式,進一步彌補傳統思政教育知識不足問題,助力于學生思政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發展學生思維
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以新媒體為導向開展的思政教育方式,較為尊重學生主體性身份,學生能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進行良好的思政學習模式。總之,新媒體平臺中豐富思政信息內容,不僅拓寬學生思政教育體系,也為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學生借助微信、微博、QQ的平臺與他人進行交流,能啟迪自身思維,并在與他人互動交流中,生成新的思政教育觀念想法,進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傳統思政教育話語權的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不僅為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帶來機遇,同時也為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帶來一定的挑戰。在以往思政教育實踐中,教師在思政教育信息傳遞過程中占據主體地位,通常情況下,教師傳遞什么思政信息內容,學生就接受什么樣的思政信息內容,使思政教育呈現一定的權威性、主導性。而以新媒體為導向開展的思政教育方式,徹底顛覆了這一教學實施模式,使學生思政學習自主性,學生既能夠在網絡平臺中獲取時政信息,也能在教師教學路徑中獲取時政信息,削弱傳統思政教育話語權。因此,思政教育應與時俱進,以自身正能量信息占領網絡平臺,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影響,進一步鞏固思政教育網絡話語權地位。
(二)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對思政教育教師形成一定的挑戰。以新媒體為導向開展的思政教育模式,其不同于以往思政教育方式,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計算機操作能力以及教學課件制作能力、網絡教學設計能力等等,進而才能借助新媒體技術為學生打造線上線下的思政教育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思政學習需要。從當前思政教育教師的教育教學現狀來看,多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不強、思想觀念陳舊的問題存在,影響到思政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良好實踐。
(一)創新思政教育觀念
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需要從思政教育觀念方面出發,革新以往陳舊的思政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思政教育思維,以此推進思政教育方式的革新進程。在思政教育觀念革新中,首先,樹立大思政觀念,響應我黨政策思想方針,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內容,將思政教育落實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構建“三全教育”體系,做到全方位、全過程、全員思政育人模式,促進思政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好的實踐。同時,在大思政教育觀念引領下,推進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實踐,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發揮學科思政教育成效,給予學生全方面的引領。其次,樹立以人為本教育觀念,圍繞學生實際開展思政教育方式,以新媒體技術拓寬思政教育載體路徑,對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實施提供保障,使思政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好的引領學生,促進學生發展,以此增強學生核心競爭力,推助學生未來良好的就業與發展。最后,樹立網絡思政教育思維,踐行新媒體技術與思維,開展思政教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從而促進思政教育方式的革新。
(二)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以網絡教育內容豐富了思政教育內容。新媒體平臺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廣闊的思政教育信息,以多元的思政信息,拓寬學生思政路徑,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思政課程。因此,新媒體為導向開展的思政教育方式,從以下三個維度,豐富思政教育內容:一是生活方向。從新媒體平臺獲取時政信息內容,由于學生生活發展需要,獲取一些生活的思政信息,將這些生活信息與思政課本信息融合,以此拓寬學生思政學習廣度,使學生借助生活時政信息提升課程學習能力,深化對思政內容的進一步理解;二是新聞方向。思政教育,在新媒體環境的支撐下,其教育實踐緊跟時代發展需要,重視新聞信息的融入,以新聞信息引領學生分析、探究新聞真相,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國家時政信息,政治信息等,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黨性,成為我黨發展的有力支撐,凸顯思政教育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價值性,進而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在新聞信息融入到思政信息過程中,可引領學生挖掘發現新聞信息,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分享新聞信息,提升學生新聞信息挖掘、發現能力,不斷的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三是文化方向。思政教育的實踐,借助新媒體平臺獲取文化信息。例如:在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息中,以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為背景,借助文化信息引領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息的認知,以此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三)革新思政教育方式
新媒體環境下,為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提供保障,尤其是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的生成,為思政教育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的良好實踐提供支撐。因此,以新媒體為導向開展的思政教育方式,應重視考核是教學線上線下教學在其中的運用。例如,教師可根據思政教育信息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微課、慕課等教育資源,發送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觀看,之后在校園平臺上設置線上教學環節,包含思政討論環節、思政習題環節等,學生通過思考、解答相關的問題,發展學生思維,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進一步理解,然后在思政教育課堂教學中,為學生開展思政實踐活動,打造思政主題是板塊,引領學生圍繞主題進行相關的討論實踐,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使學生更好的認知時政課程主題內容,提升學生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進而促進學生全面性發展。
(四)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方式的創新,需要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使教師更好的勝任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方式與模式,進而為學生開展良好的思政教育活動。在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中,首先,提升教師思政教育能力,教師立足于思政教育,以先進的教育觀念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其次,提升教師信息素養,使教師具有信息操作能力、課件制作能力、混合教學實踐能力等等,進而使教師更好的為學校思政教育開展服務。
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方式創新的實踐,立足于新媒體環境下為思政教育方式創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促進思政教育方式的良好創新,提升思政教育質量,進而促進學生全面性發展。因此,新媒體環境下,學校思政教育借助其技術思維的優勢,促進思政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革新,實現思政教育體系的重構,發揮學校思政教育功能,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達到學校思政教育實施的有效性,從而彰顯新媒體技術思維運用到學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鄧東方.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方法的創新途徑[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111.
[2]李春易,李燁,劉晴,宋開賀,佟保遠,梅思琦.網絡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輔導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策略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05):146-148.
[3]李曉靜.紅色文化視角下公安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價值探尋與路徑分析[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20,29(05):123-128.
[4]李曄.新媒體環境下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方式建議[J].高教學刊,2020(30):162-165.
作者簡介:
劉茜,女,漢族,1987-07,廣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學院,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旅游服務禮儀、藝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