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莉莉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建筑系副教授
現代城市更新始于19世紀,在二戰以后以城市重建的方式開始興盛。伴隨著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改造與美化,至今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
當代中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后的快速城市化進程與大規模建設后,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建設逐漸從增量時代過渡到存量改造時代。通過城市更新來改善城市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也是城市發展的進步。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大規模城市和街區更新固然會給城市發展帶來顯著效益,但同時也會產生另外的問題,如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從而引發諸多不確定的后果。當前,緊縮發展、城市的精明增長與精細發展在城市更新中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取向。城市微更新隨之逐步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和實踐的方向,尤其在社區空間和一系列零碎的景觀空間改造中表現突出。
城市微更新是在尊重城市內在的秩序和規律、整體保護原有城市肌理和風貌的基礎上,強調通過居民的參與,采用適當的規模、合理的尺度,對局部小地塊進行更新以形成城市自主更新的連鎖效應,創造出有影響力、歸屬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間形態。城市微更新的過程更接近于城市自身的有機增長規律,過程和結果也更易于把控,因此也更容易帶來積極的作用。
城市微更新作為微小修復、修補的一種有機更新方式,在中國城鎮化轉型發展和國家積極推進“城市雙修”政策背景下,引起了越來越大的關注。近年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結合地方實際情況積極開展了諸多探索。如北京大柵欄微更新、上海石庫門改造、上海四平街道社區微更新改造等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上海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微更新的行動計劃,如2016年5月啟動的“行走上海2016——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包括11個微更新試點項目(該計劃又新增11個試點項目),2018年2月發布了《上海市住宅小區建設“美麗家園”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同時又舉辦“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等城市藝術活動來推動城市微更新改造。
在城市微更新過程中,口袋公園的營造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作為人們近距離使用的城市小型公共開放空間的口袋公園,它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在高密度城市中人們回歸自然的需求。以口袋公園為對象的這種微小規模、漸進的城市改造方式,往往更能夠發掘城市自身的能動性,激發城市活力,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口袋公園,也稱袖珍公園、迷你公園、微型公園等,指的是規模很小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常呈斑塊狀散落或隱藏在城市結構中,具有靈活、便利、面積小、散落式分布的特點。它通常是利用城市中一些剩余的土地邊角料和已有的微型綠地,實現對城市土地資源的優化利用。通過為市民提供休憩與交流的城市小型開放空間,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改善人居環境,激發城市活力,對城市中心區的過度擁擠起到緩解作用。因此,口袋公園的建設對于城市的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具有重要價值。
美國是最早建設口袋公園的國家。1967年占地面積僅390平方米的佩雷公園的建成,標志著口袋公園建設的開始。上世紀60年代,美國東海岸的費城通過實施“鄰里共有”計劃,為市民和低收入的家庭建設由社區擁有、使用和管理的口袋公園。之后,美國各個城市均大量建設口袋公園,如紐約的格林埃克公園、洛克菲勒中心、貝克公園、波士頓郵政廣場及亞利桑那中心等。
歐洲的情況與美國類似。如上世紀80年代,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采用了被稱為“城市針灸”的城市更新途徑,用類似中醫針灸療法的方式,精準地楔入,營造出大量的口袋公園,重新塑造了舊城環境,激發出了新的城市活力。英國的口袋公園計劃,則提出了“鄉村在門外”(countryside in the doorstep)的概念,這些公園面積在400~3 500平方米之間,目的是精細化地改善城市綠色空間。
在我國,口袋公園也逐步成為各個城市解決城市精細問題的重要措施,越來越多的口袋公園如繁星點點,在許多城市中不斷出現,點綴著美好的城市環境。
南橋鎮,隸屬于上海市奉賢區,位于上海市南翼,南臨杭州灣,北瀕黃浦江,東眺深水港,西臨沙港,是奉賢區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也是奉賢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南橋老城位于鎮西南角。南橋文化底蘊深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文化傳承綿延千年,經久不衰。區內水系發達,橋梁眾多。東西向的南橋塘、南北向的南橫涇形成“十”字型水系。老城內散布著眾多的街頭綠地和小區游園。南橋鎮于2017年啟動了老城區的城市更新工作,規劃提出“濱水激活、老城廂激活、街巷激活”三大目標,提升老城趣味和吸引力。2017年,奉賢區南橋鎮政府舉辦了“奉賢南橋鎮口袋公園更新設計國際競賽”,對南橋15個口袋綠地進行更新設計及實施改造,競賽主題為“趣·南橋”,“趣”體現為“青春活力”“特色文化”和“綠色生態”。
在鎮區更新改造的背景下,近年來,筆者帶領設計小組持續對奉賢南橋鎮的多個口袋公園進行跟蹤調研,采用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空間注記法等多種方式進行。調研的內容包括:口袋公園在區域內的分布,每個口袋公園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使用者的情況調查:包括年齡、性別、職業、使用狀況和使用意愿。公園的使用情況:不同場所人的使用狀況,不同時間段人的活動行為分析。通過對每一個公園定點、定時的觀察和記錄,針對所收集的資料和數據的分析,發現這些口袋公園普遍綠化較好,通常能提供一些日常使用的活動,如廣場舞、遛狗、閑談等。但同時又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公園的定位不明確,功能混亂;與周圍環境關聯度較差,沒有形成融洽的城市空間氛圍;內部景觀層次單一,場地環境雜亂無序;公園的空間層次和藝術品質較差;沒有考慮到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和需求,基礎服務設施不完善,缺乏開敞活動空間,缺少老人和兒童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現有的一些活動設施又大都破損或殘缺,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造成這些口袋公園環境品質低下,居民不愿意停留,使用的人流量減少。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設計小組歸納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改造理念和更新設計方案。改造方案根據口袋公園綠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環境特點、所服務的人群,明確公園的定位,整合功能,堅持以現有的綠化為基礎,保留場地內的植被,整治已有水系,添加適當的休閑活動設施,構建各具特色的公園景觀。改造方案的實施,將會提升口袋公園的品質,更好地服務于周邊市民,促進城市環境的有機發展。
1.中心醫院北側口袋公園改造方案
這是南橋鎮位于奉賢區中心醫院北側的一塊綠地,面積約3 600平方米。四周被醫院、住宅區、商業區包圍,入口面向道路與住宅區,較為封閉。綠化內容單調,缺乏趣味性,有一個亭子和簡陋的活動設施。場地空間零碎,缺乏休閑空間。場地內部有人造水塘,但品質較差。活動的人很少,大多數在遛狗(圖1)。
設計定位是傳承水鄉傳統文化,塑造獨特的市民休閑場所。南橋以橋聞名,自古便有許多橋梁。在水上行駛的,便是舟。舟載人于水上,穿過一個個橋洞連接水兩邊的人們。舟能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也能讓人們享受與水的互動。改造方案的立意即為“橋下水、塘上舟”,引入“橋”“舟”設計元素。具體手法是以現有的水塘為基礎,用生態復合板材圍繞水塘形成不同層次的空間,或臨水成臺,或跨水成橋,或駕水成舟,形態靈活,風格統一,富有動感。沿水布置相應的互動設施和觀景平臺,營造親水界面。保留已有的亭子,作為周邊居民的原有場所記憶。同時場地內添設綠植和必要的服務設施,并專設寵物玩耍區,努力為居民營造景觀層次豐富,具有趣味性的公共休閑場所(圖2)。
2.供銷合作社口袋公園改造方案
該公園位于南橋鎮供銷合作社的北側,面積約1 200平方米。周圍是居住區,場地狹長。現狀場地綠化較好,但行道樹較多,綠化單一。缺少休息場所和活動設施,人流量較少,居民使用率不高。

圖1 中心醫院北側綠地現狀

圖2 中心醫院北側口袋公園改造方案

圖3 南橋中學濱水綠地現狀

圖4 南橋中學濱水口袋公園改造方案
方案的定位是為周邊居民提供可交流、可鍛煉和可休閑的公共空間。首先是考慮與周邊社區外部的聯系,吸引更多的居民進入場地。同時場地內部在盡可能保留原有綠植的前提下增加場地的趣味性,并提供居民日常休閑、聚會、鍛煉、各種文娛和活動場地。為此,改造方案采用“盒形空間”這一設計母題,在公園內設置方形廣場,方形水池,玻璃盒花房,并將這一母題貫穿整個公園。保留原有的絕大多數綠化,增加的植物種類側重于豐富公園內的景觀色彩。將原有的較為破舊的建筑改造成聚會休息室(兼作緊急避難所),將原有的花壇改建成錯落的方形花壇,增加趣味性。保留原有的亭子,加建玻璃盒花房,使亭子、花房、水池交錯排布,呈咬合狀。增加公園內的娛樂活動設施,如小型廣場、水池、花房、休息室等,多采用較為鮮艷的顏色,以活躍氛圍,激發活力。在廣場中設置兒童游戲活動場地,以積木的形式建造,積木顏色鮮艷,大小不一,是公園中的點睛之筆。孩子們可以穿過積木玩耍,也可以坐在積木上休息。廣場的中間設有滑滑梯。整個公園意在打造一個母體鮮明、富有活力的居民休閑場所。
3.南橋中學濱水口袋公園改造方案
該公園位于南橋鎮人民橋東南角,面積約3 000平方米。場地東側為南橋中學體育館,北側為南橫涇。現有場地較為孤立,與周圍環境缺少互動,綠化雜亂,公園缺少風格,內容單調,缺少趣味性(圖3)。
場地位于南橋主要的交通節點上,承載了城市形象的展示功能。需要加強與城市主干道人民路的空間聯系,為使用者進入場地創造便利條件。場地北側的南橫涇,作為有利因素,結合場地空間加以充分利用,用于打造可親近的濱水空間。場地毗鄰學校和體育館,同時考慮了場地內部作為休閑鍛煉場所的可能性。因此,該口袋公園的設計定位為既滿足城市生活、社區休閑鍛煉,又能充分展示城市形象的具有標志性的濱水休閑公共空間。
為此,改造方案的立意是“云水橋”。引入“S”形的構筑物,強化交通流線的組織,引導流動性空間的走向,形成一個整體豐富的動態空間。
公園設有三個出入口,從每個入口進入公園,都可通過弧形的道路引領人們走向曲線構筑物——“S”形橋,橋下有相似形態的S形道路,道路旁有小河相伴。沿著S形的橋或道路走向公園的盡端,公園的小河匯入城市河流南橫涇,城市景觀盡收眼底。在此,口袋公園的景致與城市景觀溶為一體。空中的橋、弧形的道路和水流,三條路徑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高度存在,它們或相互穿插,或相依而行,加之周邊環繞的一個個節點景觀,使整個公園有序而豐富(圖4)。
三個口袋公園的改造方案根據其所在的地理環境、現有的場地條件和所服務的不同人群,確定了各自的定位,運用獨具特色的方案立意,改造的側重點不同,意在建設一個個風情各異的口袋公園,以豐富城市的空間與景觀格調。
通過調研和在此基礎上的口袋公園的更新設計,可以體會到口袋公園的營造絕不僅僅是簡單的空間、景觀和綠化的建設,而是涉及到城市肌理、景觀格調、政策經濟、不同部門與使用者等諸多關聯因素。
1.定位與角色轉化
針對已有的口袋公園,在新的城市更新背景下,根據其所處的區位、周圍的環境特點和服務的主要人群來重新賦予其角色定位和內涵。例如周圍是居住區的口袋公園,主要定位就是服務于居住區里的居民,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需求分析,給老年人提供鍛煉、交流的場所,給孩子們提供游戲的場地,還能夠為年輕人提供適當運動的空間。周邊是商業環境的口袋公園,則需要為人們在逛街、購物時提供歇息與休閑的環境,形成一個名符其實的休憩場所。位于辦公環境中的口袋公園,則需能夠改善城市建筑中空間壓抑、空氣不流通、電腦輻射、噪音污染等問題,為辦公室里的人們提供戶外休閑放松的空間。而處于城市主要節點的口袋公園,除了滿足本地居民的城市生活,還需向外來游客展示城市形象,傳遞城市文化和文明,為人們提供標志性、多樣性和獨特的空間體驗。
2.功能重置
口袋公園更新的目的是要激活這些細微的空間環境。因此,重新配置相應的功能十分重要。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所處周邊環境的特點和服務人群的不同,謹慎地對待現有環境中已提供的功能類型,保留其精華,將一些落后的功能設施升級換代,積極調整配置的功能類型和比重。
景觀生態功能:保留口袋公園中已有的花草樹木,重新配置的植物應能明顯改善公園的景觀格局,所形成的生態環境起到改善公園微環境和調節小氣候的作用。
口袋公園作為人們日常活動的場所,它們的景觀質量和品位,直接影響到使用者的切身感受。而不僅僅是花草樹木、設施器械的簡單堆砌。建造時要因地制宜,結合具體的地形地貌、人文歷史和植物等條件,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做到動靜結合,開閉相間,營造出多層次的景觀空間,提升已有的景觀品質。
活動交流功能:口袋公園是城市中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它應為不同年齡、文化層次和興趣愛好的市民提供不同的活動空間、交流場所和機會,特別是老人、孩子等人群交往活動的組織和安排,力求多樣和有序。根據需求增添的設備設施,應以促進各種行為活動的發生為目標。
文化情感功能:口袋公園的建造還需體現所處區域的特色和內涵,強調人文傳承,著意營造人和環境之間的認知和感受能力。塑造的空間環境要有鮮明的識別性,展示區域的文化特征,讓人們體會到認同感、歸屬感。
3.靈活實施、經濟快捷
口袋公園的建設要考慮到實施的快捷且便利,造價低廉、小規模、低成本,可以分階段靈活實施。這意味著口袋公園的建設要立足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符合人的尺度,強調具體地塊具體分析,盡量優化原有場地,對微小空間層面進行改造,整個更新計劃需要靈活、實效和長遠。
4.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與居民參與的“自下而上”兩種模式緊密結合
在城市化不斷發展、居民素質不斷提升的今天,城市微更新會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一種常態。口袋公園的建設不再只是政府和社區的工作,而是公眾自發提出更新需求,居民主動參與、提出意見,以及親身參與打造出適合自己的空間環境,并因而提高公園空間的使用與滿意度。一個好的口袋公園的營造應該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模式緊密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推動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更新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城市中的口袋公園的更新建設,不僅僅局限于景觀和環境的翻新改造,應當更關注市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傳統文化的延續、街區活力的維護以及更新的社會意義。現代城市環境是一個整體,更像是一個有機生物體。口袋公園,作為城市環境中的微小細胞,通過對其進行小規模干預和微更新,本質上改善了城市生活環境,激發城市進行自主更新的連鎖效應,這必將是現代城市精細發展和精明增長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