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晨 龐利鵬


從當兵那年開始,他36年如一日學雷鋒,為上百名空巢或病患老人提供上門幫扶服務;退役后,他20年扎根配電搶修一線,參與搶修排險4萬余次、為客戶挽救上億元資產損失,實現檢修零差錯、安全零事故、服務零投訴……
他叫趙慶祥,是國網邢臺供電公司配電搶修一班班長。繼先后榮登“河北好人榜”“中國好人榜”、榮獲河北省勞動模范稱號之后,不久前他又榮獲敬業奉獻類“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趙慶祥說,這既是榮譽更是責任,“我將繼續為民服務多做實事好事,用心用情用力呵護萬家燈火。”
“凡事就應該沖在前,干在先”
那年10月的一天,秋雨淅瀝。晚7時半,剛回家端起飯碗,趙慶祥就接到同事打來的電話,“10千伏西康1線跳閘,查了一個多小時沒找到原因,你能來一下嗎?”他當即撂下飯碗直奔現場,經過1個小時的冒雨勘查,最終發現是該線路養殖基地分支避雷器兩相引線搭在橫擔上,導致主線跳閘。由于養殖場停業鎖門找不著人,趙慶祥只好先將故障點隔離,恢復了其他客戶供電,回到家已是深夜了。
翻開趙慶祥的工作日志,去現場的記錄比比皆是。配電搶修一班肩負著橋東15.9萬用戶安全用電的重擔,加班加點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20年來,他參與搶修排險4萬余次。為了提高搶修速度,他不僅把線路桿號等信息記在小本上,更是把轄區294條線路、上萬根電桿位置、轄區設備狀況都記在了心里。不管哪里出了故障,他第一時間就能判斷事故具體位置和基本性質,快速預判故障原因,被同事們稱為“搶修活地圖”。
20年來,他從未休過年休假,主動放棄3次到機關工作的機會,19個除夕、20個勞動節都是在崗位上度過的。平時,走在路上,不管是路燈接線箱,還是通信接線箱,只要開著門他都會隨手關上,確保設備安全已成了他的“職業病”。
他的電話從不關機,不管多晚有人打電話問起工作的事,他都是馬上解答。趙慶祥說:“我是共產黨員,是搶修班長,凡事就應該沖在前、干在先!”
“為老百姓辦實事,就是為人民”
“要不是趙師傅幫忙,我們至少要賠付4萬多元的違約金。”說起趙慶祥幫助處理企業內部用電的事,河北藍鳥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建華十分感激。
某日,該公司沙發分廠突然停電,當時廠里正在趕制一批訂單,不能按時交付就得支付違約金。可電工查了半天也沒找到原因。情急之下,李建華找到了趙慶祥。
經過細心排查,趙慶祥先是發現職工食堂蒸箱存在短路問題,但是多年的技術經驗告訴他,低壓短路一般不會直接引起高壓開關跳閘。他又認真計算該廠用電容量,最終發現停電是由于箱變高壓主進開關保護定值過小、保護動作過于靈敏,導致越級跳閘。于是,他處理了蒸箱短路問題,又幫助客戶重新設定了開關定值,供電恢復了。
類似這樣的“分外之事”,20年來,趙慶祥干了上千次,無償為200多家企業解決職責外難題、義務培訓企業電工。不少企業都把趙慶祥的手機號寫在生產車間的顯著位置,稱贊他是企業的“保護神”。
“要是沒有慶祥,我這老頭子就沒命了!”一天,邢臺市民孫祥斌老人躺在病床上,談起一個月前的經歷依然心有余悸。那天,獨居家中的孫祥斌突然心口痛得厲害,趕忙一鍵撥通了趙慶祥的電話。10分鐘后趙慶祥趕到,立即將老人送往醫院,使老人得到了及時救治。
這種幫扶孤寡老人的事,趙慶祥從入伍開始已經堅持了36年。到了電力崗位后,他繼續傳承雷鋒精神,建立了轄區孤寡老人幫扶檔案,堅持幫扶100余人,義務為老人檢修線路、更換導線、充繳電費等,并自掏腰包3萬余元慰問老人。
為方便照顧老人,他把自己的手機號設置成老年客戶手機上的熱鍵,只要按下這個鍵,他就會第一時間上門服務。依靠這個熱鍵,他先后8次幫助7位突發病癥老人解除了危機,被老人們譽為“親兒子”。
20年來,他的手機沒有換過號,24小時不關機,里面存著上千個客戶號碼。趙慶祥說:“其實很多在群眾看來很大的事,對于搶修人員來說并不算什么。啥叫人民電業為人民?為老百姓辦實事,就是為人民!”
“干到老、學到老、鉆研到老”
“低壓接地后原因很難排查,但是如果按照我們總結的步驟,正常需要一天的排查可以縮短到2至3個小時,搶修效率會大大提高。”某日,趙慶祥受邀來到臨城縣供電公司黑城供電所,為該所員工講解他研發的“‘三四一低壓接地查找法”,幫助提升低壓搶修效率。
為了提高搶修速度,趙慶祥致力創新,主導研發QC成果12項,其中10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為解決電纜入地進入環網柜后難以核對相序難題,趙慶祥泡在工地20多天,最后從自行車輻條上找到靈感,研制出了無線核相儀,提升工作效率2倍以上,成為城區用電檢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他發明的隨身移位防墜器,實現安全帶與攀塔自適應同步,在河北南網獲得全面應用;他提出的配網“網格化”搶修策略,使搶修平均時長從40分鐘縮短到15分鐘。
目前,他正在結合泛在電力物聯網戰略,積極參與研究物聯網技術下配網設備狀態監測技術,將配網管理向“大數據”“智能化”方面延伸。他說:“作為一名新時代工人,就是要干到老、學到老、鉆研到老。”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