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馨月
10天時間,對于宅在家里的普通人來說,可能需要變著法兒地與無聊交鋒,但對于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國工匠”李萬君來說,晚開工10天,卻意味著一個年前即起步研發的任務——焊制首個新型材料轉向架,不得不推遲了10天。
“李萬君勞模創新工作室的31位技術工人已全部到位,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進一步研發,我們有信心把10天‘搶回來!”2月12日,接受筆者采訪時,李萬君自信地說,一定要讓此前僅應用于航天火箭和飛機上的造價昂貴、重量極輕的新技術,應用到中國高鐵上。
一大早,李萬君和工友們像往常一樣刷卡進入中車長客轉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車間。不過,此時的他們不僅要戴著口罩,還需要經過嚴格的體溫檢測和消毒程序后,才能換好工裝,開啟一天的“焊接模式”。上午,李萬君先來到車間進行現場質量監督,隨后領著一個班組開展員工培訓……忙碌了好一陣兒,他又一路小跑,回到李萬君勞模創新工作室,跟工人們一起研討如何焊接新型材料轉向架。
“轉向架就是高鐵車轱轆和車體連接部位的那個架子,有‘高鐵的兩條腿之稱,就像汽車底盤一樣,它是一列高鐵最重要的部件。”李萬君一邊解釋著,一邊陷入了深思。雖然這種新型材料的材質好處很多,但焊接性難題更多,早日突破這些難題,無疑是李萬君團隊近期的首要任務。“只有在新材料上下功夫,高質量地保證實驗轉向架的試制生產,并如約攜新產品參加今年的國際軌道交通展會,世界一流的中國高鐵才能繼續領跑。”李萬君說。
當被問及復工3天來的最大不同,李萬君說:“因為焊接工作煙塵特別大,過去我們也是戴口罩上崗,這個并沒有什么不同,不過,現在因為防疫需要,廠里要求在人員密集工作區域,人與人間距要保持在1.5米左右,午飯也改成了盒飯,大家在工作場地分頭吃。”李萬君說,雖然現在工人們的交流比原來少了,但大家偶爾的一個交流的眼神,互相豎起的一個大拇指,卻成了彼此間無聲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