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財富的家國情懷,貫穿于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一個重要體現,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以家國情懷培育愛國主義精神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家國情懷;愛國主義
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綱要指出:“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維系著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
在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力量。中華民族和文明雖然屢經挫折、屢遭坎坷卻從未被外來勢力所征服,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文明不曾中斷的偉大民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千百年來愛國主義傳統已深深融入到了民族意識中,成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的強大精神支撐,是挺立起民族的脊梁、鑄就國家尊嚴不可替代的硬核力量,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取得顯著成效。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中,習近平同志并多次提及“歷史”,強調銘記歷史的重要性,引導人們厚植“家國情懷”。
二、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良愛國主義傳統的重要體現
家國同構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治理模式和特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家國情懷。數千年來,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財富的家國情懷,一直貫穿于中華文明的進程之中,也成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特有體現。“家國情懷是傳統中國個體對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國共同體的認同、維護,表現為情感和理智上熱愛共同體,并自覺承擔共同體責任”[1]。家國同構的社會治理模式,使得中華民族很早就深深的懂得了家與國不可分割的一體性,形成了家國一體的價值觀念。家縮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與國是彼此相依、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有國才有家的思想觀念,幾千年來一直延續和深入人心。儒家經典《大學》把君子人格的修養和完成制定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立德樹人方面,形成了從“個人”到“家”、再到“國”的不可分割“家國一體情懷”。沒有大家就沒有小家的家國情懷認識,把在“家盡孝和為國盡忠”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僅重視對家庭的義務,更強調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和擔當,而責任和擔當正是家國情懷的精髓之所在,心懷天下,利濟蒼生,重視整體利益和個體與祖國命運的統一,成為世世代代中國人的共識。特別是每當國家處于危難之時,國家利益優先于個人利益,強調對國家的責任和擔當,舍小家為大家,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家國情懷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生動展現。
古往今來,史書萬卷皆“家國”,家國情懷成為中國人聯系家與國之間的重要情感紐帶,形成了中華民族以“家國一體為重要特征”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彌深久遠。每個時代都有其家國情懷的歷史擔當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形成了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一座座歷史豐碑。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就源于這種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前赴后繼、舍生取義、舍己為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可以說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居功至偉。
三、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價值
新時期,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仍有巨大的時代價值。今天,我們不僅要看到家國情懷所具有的歷史意義還要看到其具有的時代價值。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最鮮明的主題,中國夢不僅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個人夢,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以家國情懷涵養愛國主義精神,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其中家國情懷意識本身就是命運共同體意識,它表現為個體對生活在其中的國家和人民所展現出來的深情厚愛,表現為對國家民族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在社會各界、各階層中廣泛厚植家國情懷意識,有助于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濃濃“家國兩相依的家國”精神,對提升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認同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社會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精神,必將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
綜觀新中國成立70多年歷史進程,在民族復興道路上,涌現出一大批被傳統家國情懷深深滋養熏陶著的一批又一批愛國者們,他們秉承著“今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生種花家”的家國精神,匯聚成愛國奉獻的鋼鐵洪流,成為民族復興的精神脊梁。有“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開創中國航天事業的錢學森、為了研究隱姓埋名幾十年遺言是不要讓中國落下世界太遠的鄧稼先、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貢獻力量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貢獻余生的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等等,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做出巨大貢獻。
在新的歷史時期,厚植家國情懷,把祖國的前途、個體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更好的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矢志奮斗。
參考文獻:
[1]張倩.董仲舒思想中的傳統家國情懷[J].蘭州學報,2020(1):36
作者簡介:
黃文艷(1968--)女,廣西荔浦人,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