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語眉
摘? 要:“灰姑娘”可謂是世界上流傳最廣、最受人們歡迎的民間故事,在經典的傳承過程中,也形成了相對固化的“灰姑娘模式”。這一模式被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借鑒發揮,莫泊桑的《項鏈》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它的影響。但是,偉大作家的偉大之處在于,不僅在于傳承經典,更要突破經典,《項鏈》不僅僅寫了一個渴望通過“灰姑娘”式際遇改變命運但最終失敗的悲劇女子,更是寫出了一個以誠實、辛勤的勞動,彌補過失,渡過難關的有主見的女性,這表明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女主人公傳遞出一種勇敢面對和處理生活危機的直面人生的精神。
關鍵詞:灰姑娘模式;繼承;突破;女性;自我發現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6-253-02
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一串改變命運的項鏈,一場改變命運的舞會,這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里的情節。舞會、馬車、丟東西、逃跑……這些因素聯系起來,馬上能讓人想起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的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可謂是世界上流傳最廣、最受人們歡迎的民間故事,它超越了時間、地點和民族的限制。故事從老一輩的口中傳入下一代人幼小的心靈,從民間到銀幕代代傳承下去,并形成了經典的“灰姑娘模式”,讓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借鑒發揮。
在《項鏈》里,莫泊桑借鑒了“灰姑娘模式”,寫了一個跟灰姑娘有關,但又不完全一樣的故事。
從個人特質來講,二者的主人公都是年輕貌美的女子,灰姑娘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對于美麗的女子,人們總是有著善良的美好愿望,希望她們能夠幸福,能夠把這份美麗保存好,不愿意看到這種美好哪怕遭到一點點的破壞。但是悲劇的是,美好的東西總是容易被打碎,灰姑娘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項鏈》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對自己的生活也感到痛苦。她有無數的夢想,希望過上奢華的生活,但又被無情的現實打敗,這讓她十分痛苦。不幸還來源于有不滿意的家人,對灰姑娘非常殘忍的后母和姐姐就不用說了,瑪蒂爾德也對自己的丈夫很不滿意,一個教育部的小職員,是沒法給她想要的生活的。瑪蒂爾德的命運和灰姑娘一樣,因為一次舞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瑪蒂爾德在朋友的幫助下,在舞會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得到了部長的注意,然而離開舞會時,卻因為衣服寒磣而匆忙逃走,無意中遺失了項鏈,最終生活變得大不同。這與灰姑娘的故事何其相像,只不過改變了一些具體因素而已。
從上文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共通的內容:青春的綻放,舞會上美麗動人,用(或者想用)愛情超越等級,最后有幸福美滿的結局(《灰姑娘》)。簡單歸納一下,“灰姑娘模式”所包含的要素就是青春、愛情、等級、結局。灰姑娘故事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傳講不絕,與其寄托著人們對美好婚姻的向往密不可分,它承載了民眾內心愛與被愛的情感需要,形成了深藏于老百姓內心的“灰姑娘情結”。
《項鏈》繼承了該模式的大部分要素,本來我們以為這又是一個滿足讀者“灰姑娘情結”的精彩故事,瑪蒂爾德能在朋友的幫助下通過舞會實現自己過上夢想中的奢華生活的愿望,但莫泊桑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對這個模式進行了改寫,特別是最后“結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進行了顛覆性地改寫。那么莫泊桑又寫出了哪些不同呢?
青春最終變成了衰老,十年的艱辛生活,讓那個曾經光彩照人的女子“變成了窮苦家庭里的粗壯耐勞的婦女了。”女主人公也有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只不過她追求的不是愛情而是富足的物質生活,而能實現她的夢想的那次絕好機會:部長主辦的舞會,帶給她的不是從低層等級向上層社會的提升,反而讓她從一個有自己住宅有存款有簡單娛樂有小康生活還有女傭的正常小職員家庭,一落千丈,也就是說,她的等級不升反降了。所以,最終的結局不再是“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相當悲慘,為了丟失的那串項鏈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更殘酷的是故事的結局,“哎喲,我可憐的瑪蒂爾德,我那串是假的呀,至多值五百法郎!”讓瑪蒂爾德用自身努力解除債務的“快樂與自豪”顯得那么不堪一擊……莫泊桑把那個溫暖人心的故事改成了一個極具冷色調的傷人心的悲劇,看完讓人嘆息不已,只能感慨命運的無情捉弄。
故事是不是到這里結束了呢?莫泊桑的哲學思想深受叔本華的影響,他稱贊對方是“人間出現過的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他接受了叔本華關于事物永無休止的消逝,時間在不斷地分崩離析的觀點。莫泊桑認為人類永遠無法達到目的。“我們什么也不知道,我們什么也猜不透,我們什么也想象不出”,這是莫泊桑對生活的基本看法。人生活在一個空虛的、失去意義的世界里,受到遲鈍的本能的支配,被痛苦和窮困所壓垮,顯得平庸、自私、狹隘、愛慕虛榮、貪財吝嗇。那么莫泊桑是不是想通過瑪蒂爾德的巨大變化告訴我們命運的殘酷呢?其實不然。莫泊桑曾經說過:“一個女人能夠忍受的最可怕最折磨人的酷刑,就是她蒼老了”,瑪蒂爾德蒼老了,但是她沒有因此消沉,恰恰相反,面對昔日的依舊美麗的女朋友,她選擇了坦然面對,“去跟她說話嗎?當然要去,既然債務都已經還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訴她。為什么不可以呢?”并且心態平和而自豪。哪怕容顏改變,年輕貌美變成一個操勞的貧苦婦人,但是內心充實而快樂,雖然這是一種被動的改變,但是當初瑪蒂爾德迅速地調整了自己,顯示出了她性格中善良堅韌的一面。面對無常的命運,瑪蒂爾德正是以誠實的、辛勤的勞動,彌補了過失,渡過了難關,文本傳遞了一種勇敢面對和處理生活危機的直面人生的精神。
所以,相較于“灰姑娘模式”,莫泊桑是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個有自己主見、自尊自愛、勇敢與命運抗爭的女子。“灰姑娘模式”中,灰姑娘命運的改變最終依靠的是王子,這充分符合男權社會的認知:女人只能依附于男性存在。張愛玲也曾說過“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一語道破了女性心靈深處以男性為歸依的“奴性意識”。然而,在《項鏈》中,瑪蒂爾德選擇靠自己的努力去解除困境,甚至不惜以青春美貌為代價,最終也收獲了內心的寧靜和高貴的尊嚴。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婦女地位依然非常卑微,在經濟、政治甚至受教育方面的權利都被限制。與男性相比,婦女被認為天生智力低劣,而且當時絕大多數婦女似乎也承認這種觀念,她們對自己的卑微地位毫無自覺意識。但同時,婦女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她們不滿足于地位低下,渴望擺脫男性依附的地位,要求自身獨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并在各個領域中表現出來。這種女子在小說里并不少見,《傲慢與偏見》《簡愛》《包法利夫人》等等都是,都蘊含著一個主題:女性的自我發現,所以這是一部關于女性的小說。一個女性并不是天生就認識自己的。她需要種種契機,摩擦力,尋尋覓覓,自我啟蒙。這是漫長的修為,是解除內視的盲點而形成一種視覺澄清的過程。必要的時候需要借力打力,并對自己的命運形成一定的咬合,在克服中形成發現和運轉,踏上自我認知之途。
自《項鏈》問世以來,讀者對瑪蒂爾德的評價向來褒貶不一,之所以產生這么大的分歧,與作者的創作態度不無關系。莫泊桑在《皮埃爾和讓》的序言 《論小說》里提到過“作為現實主義者,如果他是一個藝術家,那么他孜孜以求的,將不會是給我們看一張平淡無奇的生活照片,而是要給我們看一幅比現實更加充實、更加動人、更加能使人信服的圖像。”所以在莫泊桑的小說里絲毫沒有要讀者被動的去接受他的思想或是感悟的意圖,而是“把生活的準確形象描述給我們”,更多的是用真實來引導你去思考和理解他闡述的事件后隱藏的事實真相和含蘊的意義。至于如何評價,我們用周作人的話作結“我們看一個社會是否寬容,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這個社會對于女性的評價。”
參考文獻:
[1]莫泊桑《論小說》,《文學理論譯叢》第三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版
[2]青天賜《略談莫泊桑筆下的女性形象》,《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S1):272-273
[3]崔秀杰,成蓓《一個令人崇敬和同情的女性形象--重新審視莫泊桑筆下的瑪蒂爾德》, 《社科與經濟信息》,2001年
[4]張愛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5]周作人《書房一角》,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第1版,2012年版
(作者單位: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廣東? ?深圳?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