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梅
摘? ?要: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得好:“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的確,教育的使命是讓每個生命主動、健康地發展;是讓每一個生活中的生命,在教育中能使人生更加的幸福與圓滿。然而,我們的語文教學為了應付高考,恰恰忽視了這一點,老師喜歡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簡化成只有“聽”和“記”的活動,孤立地進行要求學生積累和掌握字詞句的技術訓練,以及答題固定化模式化訓練,把原本優美生動感人的課本肢解得“體無完膚”,忽略了語文文本中閃耀的生命之光。
關鍵詞:高中語文;生命教育;滲透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首先樹立生命教育理念,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進而努力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把生命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中,讓生命之花在語文教學中綻放,讓人的生命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彰顯。那么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認識。
一、挖掘課本素材,引導學生思考生命
高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生命意識淡薄諸多心理問題。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充滿人文關懷、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豐富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作為參照,引導學生思考生命、思考人生,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
例如學習《我與地壇》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史鐵生的心路歷程。史鐵生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雙腿殘廢,命運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當成功就要到來時,他的母親卻永遠離他而去了,可謂不幸之極!在《我與地壇》中,作者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人生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寫作使史鐵生充滿劫難的生命活得輝煌燦爛。
學習《報任安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司馬遷為什么遭受極刑而隱忍茍活?是因為他懂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隱忍茍活、忍辱負重,終于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巨著《史記》。這是司馬遷善待生命的最好回報。
二、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珍愛生命
高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是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的很好的平臺。因為作文既能照出一個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思想。因而,我們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和評講中要將“生命教育”這一塊兒內容自然滲透進去,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例如讓學生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題作文,讓學生假設生命只剩下三天,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感受生命的可貴。又如以《我能行》來命題寫作文,讓學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體會自己生命中的亮色。
還有材料作文要開拓學生思路,檢驗學生思想,因而每次材料作文,我都精心設計選材,讓學生從材料本身或寫作中受到思想的啟迪。
三、拓展延伸,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熱愛生命
語文教學的資源是極其豐富的。課內有,課外也不少,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應積極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多種途徑、創造性地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1)課外閱讀。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文學家對生命的價值都有獨特的體驗,語文教師在課外閱讀指導時,可以適當地滲透生命教育。如:學習《生命的意義》一文后,讓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通過對保爾的一生的了解更好的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再如:讓學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屈;感受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仁愛;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通過他們的人格精神來影響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2)開展辯論會。辯論會是一種充分調動各學生積極性、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的很好的形式。學習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后,我組織學生召開了一場以“擇生還是擇死”為主題的辯論會,圍繞司馬遷究竟是應該擇死不受辱還是茍且偷生實現個人價值來展開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認識到死容易,生不容易,認識到司馬遷忍辱負重,執著于信念,終于鑄就信史照耀塵寰,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的選擇恰恰是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體現。
(3)關注新聞媒體。多媒體的普及運用給語文教學插上了翅膀,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手段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我經常帶領學生收看《新聞1+1》《對話》等欄目,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思考生命、熱愛生命。我給學生播放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深夜駕車撞傷人后,又將傷者殘忍的刺了八刀致其死亡的視頻。引導他們思考這一悲劇的社會意義。通過觀看視頻,組織討論,學生認識到,這起悲劇暴露出孩子成長教育中,法律意識、擔當意識、生命教育的缺失,正是這些缺失導致藥家鑫對生命缺乏基本的敬畏。這起悲劇也給學生敲響了警鐘,給學生上了一堂很好的生命教育課。
生活即是語文,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的現象: “90后”長江學子的人梯精神讓我們倍感溫暖;礦工兄弟八天八夜被困井下最后生還的生命奇跡讓我們心靈震撼;頻發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生命的渺小脆弱讓我們深刻自省,還有自然界中堅韌的小草、執著的胡楊、撲火的飛蛾----這一切的一切都能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可貴!
古羅馬詩人盧克萊修說過:“心靈的黑暗必須用知識來驅除。”只有加強對中學生的生命意識教育,使學生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從而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甚至杜絕中學生自殺現象的發生。在新的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只有立足文本,不斷創新,并身體力行去影響學生,才能讓生命的價值在學生的心靈中綻放的更加燦爛。
參考文獻:
[1]唐麗君.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策略研究[J]. 小品文選刊:下, 2020, 000(003):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