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曄
摘? 要:伴隨著網絡虛擬游戲的發展,對其的法律保護,已逐步成為了人們特別關注的話題。從刑法的角度對網絡盜竊虛擬財產加以探討,是用刑法規制這一新興行業。以下就網絡空間中盜竊虛擬財產行為的刑法規制加以研究,希望對促進網絡行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刑法規制;虛擬財產;網絡
在網絡時代環境下,怎樣規制盜竊虛擬財產已成為刑法學者重點關心的話題,伴隨著網絡空間的形成,盜竊虛擬財產在新的網絡秩序下面臨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1.網絡虛擬財產的類型
1.1賬號類
這一類型的網絡虛擬財產有游戲賬號、微信、QQ賬號等。這一類型的網絡虛擬財產其實質就是一組組通信的服務代碼,其中包含字母、數字、符號等,是用戶通過網絡申請,同時接受相關協議之后,運營商為用戶免費提供網絡服務介質。盡管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虛擬財產的交易方式越發普遍,通過竊取賬號信息也確實可以獲得經濟利益,但這些微信、QQ、游戲等網絡虛擬賬號,均是用戶免費申請的,并不用支付任何費用,也不會耗費勞動。在這一背景下,認定賬號信息有著公眾普遍認可的經濟和財產屬性,很明顯沒有足夠的依據。即賬號信息的買賣并沒有明確的價值,只是買賣雙方的一個喜好,是他們主觀情愿,對物品隨意賦予的價值。所以,盡管微信、QQ或者游戲賬號等對于特定個人而言有著一定的價值,但這類財產的經濟與價值沒有客觀性與一般性,因此并不在刑法保護范疇之內。
1.2物品類
這一類型的網絡虛擬財產有平臺裝飾、游戲裝備等。有人認為,在網絡虛擬平臺中的虛擬物品有其特定的財產屬性,因這類物品可由游戲玩家向運營商直接購買或者投入精力獲取,其耗費的時間、金錢等,都應賦予這類物品價值;通過獲取與使用,用戶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所以其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同時這類物品也有著明確的交易市場。目前已有不少學者都肯定了虛擬物品的財產性與價值性,他們都能夠理解在虛擬世界中丟失物品而導致的痛切心情,針對處在“實體實境”的人們很難理解,但是對于游戲者來說,對其耗費的精力與時間以及巨額的網費,加之在網絡游戲中的過關斬將,費勁心思拓展的版圖以及積累的寶物,自然擁有一定的成就感以及獨占欲,如果發現寶物丟失,心情悲痛是可以理解的[1]。
1.3貨幣類
網絡虛擬貨幣財產主要有游戲幣、Q幣等。這樣的財產均是用戶用固定的價格從運營商處購買的,能夠兌換虛擬服務,其在網絡游戲與聊天當中起著與真實貨幣同等的價值。因此,針對這種貨幣類網絡虛擬財產與真實貨幣之間有著固定的兌換比例,與人無關,其能夠購買虛擬服務以及物品等,并非價值連城或者一文不值,貨幣類網絡虛擬財產其經濟價值有著客觀性以及一般性。并且因其是網絡虛擬財產,所以,必須在網絡環境當中發揮其價值,用戶也必須依靠網絡平臺支配這些財產,不能排他性的獨立支配他們,所以網絡虛擬財產與票據有著類似的性質,是網絡運營商為用戶提供的服務的一種憑證。因此,只要用戶獲得了支配網絡虛擬財產的權利,也就等于得到了運營商所標示的、事先設定的服務的權利。
2.盜竊網絡虛擬財產的刑法規制
2.1物品類虛擬財產并非刑法中的財產性法益
這一類型的虛擬財產能夠在網絡上進行交易,用戶也因此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所以可將其當作用戶的財產性利益。但在刑法當作是否需要對這一類型財產進行保護,這就需要就物品類財產是否應當作為法益進行研究。法益的根本就是人的利益,滿足了人的訴求同時又獲得了社會廣泛認可,最后在作為國家意志對其加以確認,然后才可成為法益。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假如用戶的物品類虛擬財產丟失,將會使其遭受經濟損失,對其加以保護,可作為一種個體利用訴求。但這并不能得到社會公眾的一致認可[2]。首先物品類虛擬財產與社會對財產的認知并不相同。但是在虛擬游戲當中凝結了設計者的工作結晶,這也不意味著在游戲期間產生的虛擬財產有著一定的經濟價值。即在網絡服務設計完成以后,虛擬財產是隨機產生的,也就是數據算法得到的結果,并不用設計者額外付出勞動。從這一角度來看,物品類虛擬財產并不會得到社會公眾對財產的認知。其次是物品類虛擬財產的價值很難得到社會認可。對于用戶來說物品類虛擬財產確有價值,但其是由有普世價格,便要看看用戶付出的勞動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可。最后是物品類虛擬財產被盜有特殊的救濟方式。如果網絡虛擬物品丟失,用戶一般會先經過網絡服務商提供的渠道獲得經濟損失。但是在救濟方面虛擬財產和現實財產就有著一定的區別,這就會讓人們認為虛擬財產的產生、交易無非是虛擬世界的一種自我娛樂,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會有多大影響。
2.2物品類虛擬財產盜竊需使用新的立法規制
首先,物品類網絡虛擬財產丟失侵犯了用戶對運營商的信賴利益。其次網絡服務商的利用應當得到刑法的保護。因為用戶對網絡服務的信賴利益已獲得了國家法律的認可,按刑法理論,詐騙罪必須在對方陷入錯誤的意思表示作為前提,所以機器并不能當作詐騙的對象。另外網絡服務逐步產業化,網絡服務商的利益也應當得到看重[3]。
3.結語
在當今我國正處于變革的年代,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產生與普及,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促使社會發生了質的改變,同時也對我國的刑法及其理論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刑法學者需要切實深入到互聯網生活中去研究與發現其中的問題,以便有效推動刑法理論與時俱進,我國的刑法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加以完善與創新。
參考文獻:
[1]管亞盟.網絡犯罪刑事立法的反思與體系重構——用秩序犯視角解決現實問題[J].濱州學院學報,2017(3):85—92.
[2]于志剛.“雙層社會”中傳統刑法的適用空間——以“兩高”《網絡誹謗解釋》的發布為背景[J].法學,2013(10):102一110.
[3]梁根林.虛擬財產的刑法保護——以首例盜賣QQ號案的刑法適用為視角[J].人民檢察,2014(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