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嘻
摘 要:教師要注重數學解決問題的應用,有效結合生活實際,促使學生時刻保持解決問題的意識,充分發揮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競爭力。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教學角度,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課堂教學
引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提出了數學學科的四大課程目標,問題解決就是其中之一。在課標的指導下,數學教師對問題解決進行探究。盡管數學“問題解決”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當前的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處于兩難境地。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能力培養越發重要,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創設情境,導入問題
受到傳統的教學的影響,大部分小學生對“問題解決”不感興趣,甚至覺得“問題解決”復雜、困難,產生排斥心理。如此不良的學習情感,是導致學生“問題解決”學習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指出了環境因素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借助適宜的環境,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促進有效學習的實現。導入環節,是在課堂上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情感的起始環節。因此,筆者在組織“問題解決”教學之初,首先會聯系生活現象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情境中設置問題,驅動學生探究。
比如,在組織“植樹問題”教學的時候,筆者在導入環節,為學生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伸出我們的手,張開手,你們會發現什么呢?”在視覺作用下,大部分學生會給出“5 個手指頭”的答案。基于此,筆者提問:“我看到了4,是什么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繼續觀察手,找到手指間的空隙。立足學生們的發展,筆者順其自然地引出數學上的間隔,使學生們聯系自身實際,初步地理解數學知識。之后,筆者繼續提問:“5 根手指中間有 4 個間隔,那么,4根手指之間有多少個間隔呢?3 根手指之間有多少個間隔呢?”帶著問題,學生們繼續思考,感知到手指數和間隔數的關系,為接下來解決植樹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二、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存在一定難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并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閱讀適合其年齡段的書籍,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數學重難點問題,做到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這樣能在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時,培養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班會開展讀書角活動,并對學生進行觀察,以鼓勵為主,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避免打擊學生閱讀積極性,引導其更好地解決數學實際問題。
同時,教師應不斷培養小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設置教學提問環節,加強小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引導學生計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確保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從而使其更好地將計算方法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積極評價和反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反饋,使學生通過教師評價、生生評價、自我評價,不斷彌補自身不足之處。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師可以采用互動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在提升學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同時,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之處。在每次課程結束后,教師都應及時給予學生教學評價,并針對數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了解其存在的問題,鼓勵其主動尋求其他同學的幫助,不斷補齊自身短板,從而提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反思,使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應積極引導,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引導其分析和總結出現錯誤的原因,借助錯題資源,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認知能力有限,加之數學學科邏輯性較強,小學生難免會出現理解錯誤的情況,此時教師應耐心地幫助學生,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有這樣一道例題:汽車行駛 120km 需要 25L汽油,那么汽車行駛 1 千米需要多少升汽油?平均一升汽油能夠行駛多少千米?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往往不能準確提取題目中的信息。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反思,總結錯題經驗,鼓勵學生正視錯誤,積極回答問題。同時,教師可利用微課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具體問題,以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融入評價,提高效果
在體驗“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建構數學知識,還可以掌握數學問題解決方法。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單如此,還需要學生對所學進行應用,繼續解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的理解,鍛煉問題解決能力。課堂練習,是教師實施教學評價的方式之一。因此,筆者在完成了教材中的“問題解決”教學之后會聯系教學內容,立足學生學習情況,設計數學練習題,鼓勵學生應用所學。
結論: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高效運用數學基礎知識、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有效實現學生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的思想,全面提高小學生的問題學科綜合能力。另外,解決問題可以充分突出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通過問題的創設、解決等過程,教師要進行高效創編、深入引導、科學指導等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理念等方面花費時間和精力,全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綜合水平和效率,以便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翠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淺談[J].讀寫算,2020(25):65-66.
[2]陳葉金.“四能”目標下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練習課的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25):57-58.
[3]田靜.“單向互動”走向“雙向互動”——《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20(2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