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
摘 要:自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更新較快,對于思政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較多挑戰,其中影響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因素有信息流價值難以判斷、自媒體軟件更新速度過快、網絡輿情發酵過快等,針對這些問題,高校應完善教學手段增加情景模擬,注重培訓學習并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平臺監管、堅守工作原則。在思政工作中加入交互性的教育模式,不斷更新工作方式,借助新媒體的便捷擴大思政工作的預后效果。
關鍵詞:自媒體;思政工作;交互性
一、自媒體時代影響高校開展思政工作效率的因素
1.信息流價值難以判斷
自媒體時代帶來了巨大的信息流,信息的交互性有了極大提升。但各類媒體中的信息溯源性較差,以各類軟件為載體的信息源在傳播過程中容易失真,傳達意圖的真實性與有效性都值得商榷。高校學生作為使用自媒體的較大群體,對于網絡中的各類信息的鑒別能力有限,尤其是對于政治問題沒有足夠的研究與考證,極易受到不良言論的影響,直接導致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偏激的聲音出現。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重要區別在于發布者與受眾是否有信息交互過程,電視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新聞發言人普遍素質較高,言論具有權威性,其發布的信息真實有效、數據可查,但缺少與受眾之間的即時交互。自媒體克服了傳統媒體參與度低的問題,提高了信息的交互性,但同時帶來了信息真實度下降的問題,這種冗雜的信息狀態對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與社會穩定的維護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2.自媒體軟件更新速度過快
現階段,我國自媒體行業發展迅猛,帶動了各嘞新型經濟的發展,例如:直播帶貨、網課學習、微商等,這些新經濟形勢的興起,來源于自媒體軟件的不斷更新,這對于中國的社會發展無疑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高校大學生樂于接受這類新鮮事物,并且勇于嘗試,一方面作為創造經濟價值的主體,提前接觸了創新創業的領域,另一方面,不同的自媒體軟件豐富了在校大學生的社交圈,讓更多的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分流到一個社交圈內。目前我國的高校思政教師群體,雖然在授課經驗上相對成熟,但對于接受自媒體軟件更新的速度相對緩慢,無法及時掌握當代大學生在現階段喜愛的學習及社交方式,這就形成了教學形式落后于時代發展的現象。
思政類課程教育,重在立德樹人,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相對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學生更愿意接受新新形勢的案例與思想。所以,將傳統的說教課程與流行的自媒體相結合,是我們實現提升思政工作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當前,高校思政教師群體普遍沒有意識到傳統“單向性”教學的弊端,部分教師仍然堅持采用陳舊案例、老舊教材進行教學,常常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抵觸思政類課程。
3.網絡輿情管控不便
高校對于學生來說既是象牙塔,也是孵化器。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仍處于成長期的時間段,極易受到輿論影響,發表不當言論。在自媒體平臺上,這些言論會被無限放大,導致信息失真,嚴重者會引起蝴蝶效應掀起一片輿論風波,不利于學生自身的思想建設,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管理。
我國高校目前對于輿論的管控力度日益加大,意識形態的建設已經提高到了思想政治管理的中心位置。但是一部分高校同學對于學校思政工作者的言論管控行為不甚理解,甚至產生了反感和抵觸情緒,認為大學應該是自由的場所,發表言論也是個人自由與選擇,校方不應強加干涉。這種思想在當代高校中屢見不鮮、屢禁不止,所以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對于網絡輿情的管控力度不好掌握,并且監控范圍不全面,對于危機事件的響應速度較慢。當前,我國高校對于不當言論引起的網絡輿情處理仍處于被動位置,沒有一套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凸顯了輿情在前、教育在后的問題。
二、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優化路線
1.完善教學手段,增加情景模擬
對于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工作者們既要傳達明確的行為準則,樹立明確的政治立場,更要教會學生如何自我學習、自我開發,借助新媒體時代的便捷,讓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為己所用。在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工作者們不光要進行理論教育,更要增加情景模擬,讓同學們在愉快的互動過程中理解如何辨別網絡中信息價值,并將自媒體帶給社會的便捷與弊端以情景再現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使用自媒體的正確方法。
對于思政教育中開展的情景模擬環節,地點可以靈活選擇,班級、操場、宿舍等都可以作為演練的場所,盡可能的還原日常使用自媒體學習、娛樂的情景,學生在排練的過程中逐漸會意識到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實價值、如何能夠有效獲得目標信息,并且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個人的社交能力,開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可以將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與黨團活動相結合,既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增強班級凝聚力,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校的日常管理。
2.注重培訓學習,更新教學內容
高校對于思政工作的重視,應體現在加強對思政工作者的培訓學習方面。目前我國高校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依賴于輔導員,思政專職教師的比重還是較少,并且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那么增加對思政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可以將新鮮的思政管理理念帶給學生,轉變固有的灌輸、說教的教育形式。結合新媒體的多種平臺,開發出學生喜歡的案例用于教學。要讓思政教育在學生心中擺脫老舊、陳腐的刻板印象。更新教學案例的同時,也應注重對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培養,掌握時事新聞動向,優化教學內容,引用新思想、新軟件,構建專業的思政工作團隊,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黨團建設過程中的位置,完善教育回訪機制,對工作效果進行不斷檢測,以學期為單位不斷改善教學方式。
目前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愛國宣傳、英烈事跡等信息比重越來越大,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內容也應進盡可能與這些時事、輿論重點想靠攏,借助各種新型軟件進行案例分析,并引導學生做出適宜的言論評價,分析大眾輿論走向的影響,將不當的思想矯正回來。現在的大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聲音,所以思政工作者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要注意將自己的身份從教育者轉變到陪伴者的角色上,實現老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消除師生交流隔閡,促進思政工作的有效開展。
3.加強平臺監管,堅守工作原則
自媒體時代,高校監管被動的情況一直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這就需要政府與高校同時發力,共同對網絡平臺加以監管,以減少大學生受到不實言論的影響。政府對于網絡平臺的監管應啟動完備的輿情應急響應機制,縮短輿論發酵時間。我國人口基數大、自媒體用戶多,這一情況就導致言論的管控成本增加。應進一步完善平臺的信息篩查管理機制,并根據不同自媒體的平臺性質設置新聞種類占比,加強愛國思想的宣傳,將思政教育普及開來,提高全民政治素養,穩定社會關系。
高校對于學生的言論把控則宜疏不宜堵,學生對于自媒體的依賴程度很高,強硬要求學生言論方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更嚴重的輿論壓力。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積極關注社會動態,在事件發酵前將案例加入教育內容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分析,嚴格站好政治隊伍,穩定學生思想動態,鼓勵學生發揮黨團員的優良作風,將愛國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培養學生養成合理控制言論的習慣,明確社會責任,善用自媒體平臺。
參考文獻:
[1]李奇.自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及創新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08):100-102.
[2]顧伊荻.自媒體時代面向95后學生的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10):190-191.
[3]笪蕾.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工作模式的優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77-78.
[4]掌海嘯.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權建設探析[J].中國報業,2019(12):70-71.
[5]王海波.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策略探究[J].智庫時代,2019(15):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