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治萌
摘? ?要:加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訴求,也是學生成長的訴求。本文對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在中職德育當中的運用為例探討具體可行的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職業教育生涯;德育課堂
由于中職德育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學科要求和職業生涯教育的教育目標相同,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在這個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對于職業生涯教學的融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規劃能力,不斷地提升學生實力,為國家做出貢獻。
一、職業生涯教育的含義
職業生涯一詞來源于英文"career",可以引申為個人一生的道路或進展途徑,強調隨著時間流逝賦予的責任。職業生涯涵蓋了個體一生的發展歷程,職業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職業指導,隨著時代和理論的發展,職業生涯教育逐漸浮出水面,登上了歷史舞臺。1971年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倫(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觀念,標志著美國現代職業生涯教育運動的開始。職業生涯教育這一概念是由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倫博士提出來的。他認為,任何的教育都是生涯教育的一種,其中職業教育是生涯教育的主要內容,教學應該增加個體生涯選擇機會[1]。職業生涯教育被定義為將學生的培養作為向導,以為學生制定并落實職業生涯規劃為主要目的的系統性教學活動。隨著我國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推動職業生涯教育在中職院校進行實踐也成為當前中職院校教學重點。學校可通過職業生涯教育,讓學生對于自己進行從內而外的認知,將自己在學校中所學同未來的職業規劃相聯系,讓學生能夠制定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自我調節,從而達到目標。
二、能夠在中職院校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中滲透職業生涯的原因
將職業生涯教育同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進行融合是學校展開全面化職業生涯教育的主要方式。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是中職院校德育課的四門必修課程之一,這門課程主要是中職二年級學生學習的。這樣的種種原因都決定了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中加強職業生涯教育的可能性。
(一)課程與生活和社會職業緊密聯系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是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引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2]。在課程學習完畢后,學生要能夠對我國的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相關內容有所了解。該課程主要內容有經濟、政治和社會三個大類,其中涉及到的內容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跟其他的德育課程相比,此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理論和實際融為一體,是最具有“生活化”氣息的學科。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內容囊括了我國的多種職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提升學生對于職業知識的認知能力。
(二)課程教學理念和職業生涯教育理念一致
根據經濟政治與社會的總體教學設計,本課程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讓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概括來說,就是學生可以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了解社會,提升生存能力;了解企業,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夠提高素質,學會做人,做好由學生向職場人士轉變的思想準備。
三、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當中滲透職業道德教學的具體方式
(一)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在課堂中充分展現職業道德教育
根據以往在中職德育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實踐經驗,通過利用課程自身所包含的職業教育知識,對于學生進行充分的職業生涯道德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還能加強學生對于自身的職業規劃,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提升和對自身職業規劃管理之上[3]。
比如,在《商品的交換和消費》這節課程當中,與職業生涯教育有關的知識點是常見的消費心理,那么老師就可在其中滲透自我認知有關的澄清我的職業價值取向內容;在《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一節,就可以根據面對全球化,增強開放意識的職業生涯教育內容,讓學生對于社會環境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從而樹立全球觀和較強的憂患意識等學要終身學習,不斷增強的意識;在《關注改善民生》一節中,認識到民生之本是就業,并且樹立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對于職業環境有一個清楚認知。
(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斷完善教學流程
根據中職二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看,他們具備一定的多媒體操作能力,可以在老師為學生提供的網絡平臺中,完成對于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還對于問題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所以,我們可以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切入點,為學生建立相關的活動情境,為學生設計思考性的問題,不斷完善教學流程。具體完善后的教學流程如下:課外調查問題發現→內外銜接創建情境→層層提問新知探索→交流分享感悟內華→整理總結得出結論→聯系實際拓展運用。
比如,在第一單元第二節“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當中的小點“成為高素質勞動者”的教學當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前對于我國當前就業形勢和相關優惠政策進行調查,還可調查一些先進創業代表的事例,然后老師可以在上課時模擬面試的情景,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認為創業需要什么樣的能力?你認為中國現在的創業環境當中具有哪些問題?”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結合自己所查資料進行回答。
(三)對于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不斷落實職業生涯教學
中職德育課程具有很多種的教學方式,在以多媒體平臺為基礎的情況下,創新了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等等的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具有實現學生積極參加德育課程,課上努力思考的重要意義。滲透職業教育改革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不但不能讓課堂變成單純的職業教育課程,也不能夠讓職業教育內容淺嘗即止,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就尤為重要。
我們可以采取互聯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網絡環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不斷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發展,采用信息技術,通過質量較好的PPT、短視頻、微課等相關資源進行輔助教學,讓教學變靜為動,讓教學內容立體化,加強授課內容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讓學生能夠主動進行學習。
綜上所述,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從而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所以中職院校要加強對于職業道德知識滲透,培養學生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楊小娟.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改革——以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06):127-129.
[2]楊杰.論中職德育課程中職業生涯教育的滲透[J].才智,2017(01):124.
[3]趙秀東.淺析中職德育課在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作用[J].職業,2016(0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