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國 郭云虎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醫院普外科 江蘇 淮安 223300)
膽總管結石是常見的膽道疾病,占膽石癥患者的15%。手術取出結石、解除膽道梗阻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但部分膽總管結石直徑較大,腔鏡下取出難度較大,若選擇開腹膽總管探查術取出結石,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大,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1]。長期以來,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術(LCBDE)+T 管引流術是治療該疾病的經典方式,但T 管的留置會導致膽汁流失,增加電解質失衡等并發癥,增加患者心理壓力和軀體不適,嚴重者需二次手術[2]。有研究表明,LCBDE+膽總管探查術,前者將膽道鏡置入膽囊管,明確結石位置,無需切開患者的膽道方可完成手術,后者將膽總管切開、取出結石后,方可實施一期縫合,有效避免因留置T 管所帶來的弊端[3]。基于此,本文探究膽總管一期縫合與T 管引流在膽囊切除術(LC)聯合腹腔鏡下膽總管探查術(LCBDE)中的療效差異,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期間于我院行LCBDE+LC 的96 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予以T 管引流53 例,設為SH 組;膽管一期縫合43 例,設為SG 組。本研究均經倫理委員會批準。SG 組:男23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54.38±3.15)歲,膽總管直徑(12.88±2.33)mm,平均病程(6.33±2.02)年,合并癥:高血壓10 例、糖尿病6 例、冠心病3 例,支氣管哮喘2 例,直腸息肉1 例;SH 組:男30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54.55±3.24)歲,膽總管直徑(12.92±2.26)mm,平均病程(6.41±2.11)年,合并癥:高血壓12 例、糖尿病7 例、冠心病5 例,支氣管哮喘1 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術前均經MRCP、B 超等經影像學檢測,聯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綜合診斷明確確診為單純性膽管結石或膽總管結石者,且無腹部手術史者;(2)無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3)膽總管直徑≥10cm;(4)膽管炎癥輕,無明顯水腫者;(5)Oddi 括約肌功能良好,膽總管下端通暢者。排除標準:(1)伴有重癥胰腺炎、化膿性膽囊炎者;(2)并發肝內膽管結石,且難以取出結石者;(3)膽管畸形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5)合并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
所有患者術前再次評估患者的手術指征,術前6~8h 禁食水,Trocar 四孔法置入,膽囊三角游離后,充分暴露膽囊管、膽總管,并鈍性分離,夾閉遠端膽囊管,均取頭高足低位,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1.2.1 SH 組 予以T 管引流。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臥位,在患者的臍下緣處建立氣腹并作為觀察孔,氣腹壓力為12~14mmHg,體位改為向左側臥30°、頭高足低位,操作孔:劍突下置入10mm Trocar,并在患者右腋前線肋緣下2cm、右鎖骨中線肋緣下2cm 均置入5mm Trocar,暴露膽囊管、膽總管、肝總管,顯露十二指腸上段膽總管2.0~3.0cm 長,沿膽總管縱軸方向采用電鉤切開膽總管前壁1.0~2.0cm 長,劍突下 Trocar 下伸入膽道鏡,行LCBDE 術,取出結石。并基于結石不同情況,予以不同方式取出結石,常規采用:機械取石法、碎石法、水沖取石法。取出結石后,膽管內置入T 管,用4-0 可吸收縫線連續縫合患者的膽總管前壁,切除膽囊,在溫氏孔處留置引流管1 根。T 管遠端經右鎖骨中線肋緣下穿刺孔處引出。
1.2.2 SG 組 體位及Trocar 布局均同于SH 組,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后膽管內不置入T 管,膽管切口予以一期縫合,在腹腔鏡下,用4-0 可吸收縫線連續或間斷縫合患者的膽總管前壁,針距2mm 左右,最后切除并取出膽囊,在溫氏孔處留置引流管1 根。
比較兩組患者膽紅素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引流管拔除時間差異,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膽管炎、膽漏、結石殘余、術后半年結石有無復發)差異。
采用SPSS23.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SG 組患者的膽紅素恢復時間于SH 組無顯著差異;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引流管拔除時間均顯著少于SH 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差異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差異比較()
SG 組患者膽管炎、膽漏、結石殘余、結石復發并發癥發生率(2.33%)顯著低于SH 組(22.68%),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膽總管結石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該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復發率較高,且具有起病急、病情重,需為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增加患者出現胰腺炎、肝臟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風險[4]。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LCBDE手術方式是治療膽總管結石或膽管結石的最主要方法,具有創傷小、視野清晰等優勢,在臨床運用中取得較好效果。術中膽總管內留置T 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為術后殘余結石預留了膽道鏡取石的有效通道,但常規進行T 管引流時,易出現術前探查不細致、術中膽總管結石遺漏等現象,增加住院時間的同時,為患者增添諸多不便[5]。
本研究表明,除SH 組與SG 組患者的膽紅素恢復時間無顯著差異外;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顯著低于SH 組;SG 組患者膽管炎、膽漏、結石殘余、結石復發并發癥發生率(2.33%)顯著低于SH 組(22.68%)。可能原因:T 管引流的手術方式,增加T管固定所用的手術時間,T管易導致膽道感染,T 管膽汁外引流易導致膽汁等消化液的大量丟失,使得患者水電解質紊亂,阻礙了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而一期縫合方式可以最大限制對腹腔腸管及膽管的異物刺激反應,對患者的創傷更小,顯著縮短住院時間,更利于促進患者的術后早期各項功能的恢復,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6]。有研究表明,膽總管一期縫合的方式,有助于降低結石復發風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應用價值,與本研究結果一致[7]。但因關于膽道結石疾病術后膽道狹窄、膽汁漏等疾病發生,可能會涉及的多種因素尚未明確,本文病例數選擇量較小,研究方式有限,為進一步闡明該疾病的方式選擇,還需進行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為臨床提供有效、可靠的治療依據。
綜上所述,膽總管一期縫合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各指標的恢復,療效顯著高于T 管引流,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