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越
摘? 要:聲樂作品的演唱特征反映了作品本身的演唱技巧和價值。文章以紅極一時的網絡歌曲《忐忑》為例,首先對作品本身的音樂特性進行了分析,其次探究了作品演唱的特征,最后分析了作品的聲樂演唱價值,以期為聲樂演唱特征的理論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忐忑》;聲樂演唱;特征分析
一、《忐忑》的音樂特性
《忐忑》是2010年出現在網絡上的一首歌曲,由著名聲樂演唱家龔琳娜主唱,作品在聲樂演唱界和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網絡點擊率超過10萬次,收聽量更是超過20萬次,被稱為“神曲”、“神表情”,直到現在《忐忑》一直都是聲樂界和網絡評論的熱點,龔玲娜本人也因為該作品被譽為“靈魂的演唱者”。《忐忑》走紅的引發因素十分多元,本文從聲樂作品音樂特征的角度分析,將其概括為以下幾點:
(1)唱詞通俗易流傳。縱觀整首作品的唱詞,以“啊”、“哦”、“嗷”、“咦”“喲”等通俗易懂的虛詞或感嘆詞為主,與傳統的聲樂演唱作品“格格不入”,但這種唱詞設計方式又內含了中國傳統戲曲和古琴的元素,為演唱藝術特色的表達奠定了基礎,也成為作品能夠在網絡快速傳唱的資本。(2)音調快速張弛交替。《忐忑》的音調以快速交替,張弛有力為主要特征,整首作品通過大跳音程和急促短小樂句的交替,呈現出曲調節奏的快速變化,給予聽眾以廣闊無邊的聆聽效果,聆聽后倍感天馬行空,無拘無束。(3)演唱表現感染力強。龔玲娜本人在演唱作品時,不僅在聲樂技巧上拿捏到位,在肢體表現上也以搖頭晃腦、橫眉瞪目、載歌載舞為形式,顛覆了以往傳統聲樂作品千篇一律的表現模式,給予聽眾極強的感染力。
二、《忐忑》的聲樂演唱特征
1.咬字上的特征
著名藝術教育家彭吉象先生在其著作《藝術學概論》中指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有其獨特的藝術呈現形式,且這種呈現形式會產生令人驚嘆的感人魅力” 。《忐忑》之所以走紅,與其特有的循環含糊的咬字曲詞密不可分。如前文所述,整首作品在近四分鐘的長度中,僅有簡單的虛詞或感嘆詞,這與作曲者老鑼熟悉中國傳統戲曲特點,并期望通過獨具匠心的咬字曲詞設計,表達這種古韻曲風特色有一定關系,因此應采用科學示意的演唱技巧將作曲者這種設計特色表達出來,以突顯出作品獨特的曲詞設計風格。以作品的第一小節為例,可以看到整個小節中沒有一個實詞,全部為虛詞和感嘆詞,在演唱表現過程中,龔琳娜采用強調含糊的咬字技巧,尤其對于“啊”、“嗷”、“咦”等感嘆詞的表現時,含糊到點到字到位,給聽眾以一閃即逝的聆聽效果,讓充斥感嘆詞的這種快速變化音調表達的淋漓盡致。此外,小節中的曲詞還呈現出循環的特征,如“色給啊色”、“答各滴各多”等,循環多次,龔琳娜在演唱時刻意滴突出這種循環中的含糊,恰到好處地將民族傳統唱法中的歌詞歸韻、收韻循環表現出來。整體上看,龔琳娜通過自己厚實的聲樂基本功,將循環含糊咬字的手法表達到位,給予受眾耳目一新的聆聽享受。
2.技巧上的特征
在《忐忑》的演唱中,龔琳娜將傳統的演唱形式、技巧與網絡歌曲的唱風、演繹形式進行了有機結合,顛覆了聲樂演唱的演繹風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戲曲元素的融入與創新。源于對中國民族和戲曲唱法的深刻領悟,龔琳娜將傳統的戲曲元素融入到《忐忑》的演唱中,創造性地將戲曲中的老生、黑頭、老旦和花旦等數個不同角色的唱腔與歌曲的演繹相互滲透,讓人在聆聽作品時,品味出其中內含的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審美氣息,這實際上是龔玲娜打破傳統民歌風格,進行的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大膽嘗試,為了更好地表現這種唱法特色,她還通過夸張的面部表情動作,快節奏的唱風變化以及靈巧的氣息實現控制。正如她自己所說:“民族唱法多偏重美、亮和甜,我希望引入戲曲做一些突破,讓聽眾體會到不一樣的民歌風格” 。其次,演唱節奏的創新應用。在演唱中,龔琳娜極好地配合了樂隊的演奏節奏,將中國傳統聲樂美學和現代動態化的肢體演繹技巧有機融合,充分考慮到樂隊不同樂器演奏產生的音色變化,配合眼神漸變、肢體調節、詞韻借鑒等技巧,將聽眾感染的如癡如醉。
3.情感上的特征
情感是伴隨人類認知內容而體現出的一種心理過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Luciano Pavarotti曾說過:“不能將自己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合二為一的演唱,不能算的上是真正完美的演唱” 。龔琳娜在對《忐忑》進行解讀時曾說道:“豐富夸張的情感表現,讓《忐忑》呈現出一種生命力,一種旺盛的生活力,在聽了這首歌后,聽眾容易被激活”。正是這種豐富夸張的情感表現形式,給予了作品多彩的聲樂生命力。具體來說,龔琳娜在演唱《忐忑》時,一方面,通過搖頭晃腦、橫眉瞪目瞪夸張的肢體語言,顛覆了傳統民族聲樂作品千篇一律的舞臺表演形式,讓受眾在視覺效果上首先感受到了豐富夸張演繹帶來的別具一格意境,這種個性化的演繹方法體現出了龔琳娜對這種歌曲演唱二度創作的技巧。另一方面,龔玲娜在調動自己情緒的同時,還努力通過肢體、面部等夸張的動作與聽眾互動,積極地調動聽眾的情感,在整首歌曲的演繹中,經常出現一連串反復循環的“嘚得給”、“嘚各滴各”,龔琳娜便采用與聽眾互動共鳴的方式演繹,幫助聽眾獲得聽覺快感的同時,有效地減輕自身的情感壓力,達到了完美的聲樂聆聽情感宣泄效果。
三、結語
與其說《忐忑》的出現和走紅是中國聲樂發展中的特例,倒不如說是一種必然,它打破了長久以來中國聲樂演唱“千人一面”的窘境,給予業界和聽眾以別具一格的聽覺享受,且這種藝術呈現基于科學適宜的聲樂理論和實踐基礎,也獲得了國內大量聽眾的認可,不得不說是一種聲樂發展的創新嘗試。縱觀《忐忑》作品,恰是這一方面的典范,值得國內聲樂創作者和演唱中深入研究、學習及借鑒。
參考文獻:
[1]陳婧.《忐忑》:表現離譜和表演怪異胡亂混雜的產物[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05):75-79.
[2]朱倩穎,朱艷紅.從民族聲樂角度看《忐忑》的音樂創新[J].藝術教育,2012(07):78-79.
[3]趙振嶺.以真映美——由龔琳娜演唱的《忐忑》而引發的思考[J].歌唱藝術,2011(0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