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
摘? 要:創新是時代發展以及各行各業得以進步的推動力,同時創新也在全人類的發展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們對創新重要性的認知越來越高,也不斷在教學活動當中加入創新元素,以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在對特教學生進行美術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的開發他們的潛能推動企業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也要加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增加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并通過留出充分時間讓學生在實踐當中把握創新方法與技巧。
關鍵詞:小學;美術;特教學生;創新能力
伴隨美術教學改革的開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成為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也給教師調整教學內容與改革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特教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存在不同的缺陷,所以在實際的美術學習當中也會區別于普通學生,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美術教學難度。為了提高美術教學實效性,提高特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在美術學習當中打破常規,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就需要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著手,讓學生能夠從創新視角出發進行美術學習與探究,提高學生創造性的藝術實踐能力,并抓住美術教育契機,推動特殊學生的全面成長。
一、培養美術興趣,調動創新意識
激發特教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美術學習活動當中保持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是促使學生主動投入美術學習過程的基礎條件與必要保障。如果學生對美術學習沒有絲毫的興趣,那么美術在他們的學習生活當中也不會有絲毫的波瀾,更無法確保學生的創新素質,發展效果。教師應該分析特教學生的內在學習規律和學習特征,注意把握好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得學生能夠把自己的好奇與求知欲望投入到美術活動中,主動積極進行美術探究,在加深思考當中發現美術當中的創造性要素,把學生培養成創造性主體。例如,在教學泥塑時,教師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為學生講解泥塑的制作過程以及制作方法,而是先給學生呈現比較經典的泥塑作品,并讓學生在美術鑒賞活動當中,對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還可以把往屆學生的泥塑作品帶到課堂上進行展示,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泥塑這一美術藝術的認知,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體育生,也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觀察欣賞當中發現創新作品的靈感,初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二、組織美術實踐,發展創新能力
為了把學生打造成為美術學習當中的發現者以及探究者,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學習品質,為學生的創新能力養成提供良好保障,教師應該重視美術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得學生能夠在開放性的學習平臺上自由發揮和自主實踐,把豐富的創新思考和靈感融入到美術作品當中,抓住機會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為確保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效果,教師需要有意識設計趣味性強的美術實踐活動,并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啟發與指導,使得學生能夠建立創作與創新信心。例如,在學習剪紙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剪紙材料,并對剪紙的工具進行簡要介紹,等到學生熟悉剪紙過程和工具的使用之后,則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意點子,然后將其融入到剪紙作品當中,以實踐為依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到學生完成了自己的剪紙作品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交流分享并開展一個剪紙作品展覽,會使得學生的創新成果得到更多的肯定與鼓舞,進一步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也為學生未來的美術實踐創新做好鋪墊。
三、改進教學評價,完善創新品質
教學評價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學習品質的一個途徑。運用激勵性評價方法,可以帶給小學特教學生無限的正能量,使得學生在美術學習當中表現出更大的熱情和強烈的學習動力。新課標指出,教師要主動將激勵性評價方法應用于美術教育實踐,借助正面語言、飽滿情感與科學化的教學方法,肯定學生的學習行為,在贊賞學生的過程中,讓他們得到更多的肯定,也讓特教學生能夠逐步走出自卑的狀態,迎接一個嶄新的學習未來。特別是對學生在美術學習當中的創新表現,教師要加大鼓舞和肯定,使得學生能夠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出優秀作品。例如,在教學了紙片插接之后,教師就可給學生準備不同形狀的能夠進行插接的卡片之后,激勵學生開拓創新,創造個性化的美術作品。等到學生完成各自的作品之后,教師先要給予學生肯定并運用激勵性評價方法,贊賞學生的插接方法和樣式使得學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創新的美好,不斷完善學生創新品質。
在創新成為時代主旋律,成為各項事業得以發展的推動力之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也必然要成為教育教學的核心任務,并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性教學實踐予以落實。推動創新教育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要求,而且由于美術課程教學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藝術思考與創新空間,因此可以極大程度上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藝術實踐與創新素質的發展。美術教師必須客觀分析特教學生的興趣與特長,鼓勵他們創新思考以及創新實踐,把所學的美術知識與技巧融入到創新活動中,以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鵬.特殊教育中聾人美術教育的作用及現狀研究[J].藝 評鑒,2019,(14):146-147.
[2] 石雨菲,束霞平.淺析美術創新教育實踐對聾兒能力發展的影響[J].文教資料,2018,(2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