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森
摘? ?要:校園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文化的靈魂。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師生精神面貌的熏陶、師生凝聚力的形成以及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都有著強烈的推動作用。同時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開展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對于學生公民基本道德素養、法律意識乃至人生觀的形成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何巧妙借力校園文化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作支撐,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本文就此做了一些分析,也提了幾點解決策略。
關鍵詞:校園文化;道德與法治;助力
一、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中,辦學幾十年來也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校園文化。學校充分發掘本土資源,整合相關配套教育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周一的升旗儀式、國旗下主題演講,讓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得以培養。班會、團課的定期舉行、“八禮四儀”主題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一個知禮明理的初中生。宣傳櫥窗、校門口的顯示屏及時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前沿聲音。絢麗多姿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實踐豐富自己的體驗。“清明祭掃踏青”“我是小小志愿者”等活動,既進行了道德品行的教育,又讓學生能做到學以致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們的綜合素養在活動中提升。
扎實抓好養成教育。為此我們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學生中加大宣傳,營造全體學生學習規范遵守規范的熱潮。《行為規范》學習知識競賽活動,讓學生熟知《規范》并慢慢地形成共識發自內心的認同;依靠身邊的榜樣來影響其他同學;利用團總支、學生會等學生團體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提醒。二是細微之處不放過。比如住宿生晚上的就寢紀律、學生早餐的就餐情況,課間紀律,課堂表現及作業完成情況等。有管理、有記錄、有跟蹤、有對照,及時總結并調整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發現問題立即解決問題。
學校突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為主題的校園標牌文化,同時學校申報的《行知合一愛滿天下》的課題已經被泰州市教科所重點立項并已經順利開題。班風、班級文化布置都是由學生自主設計并完成,班主任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參與者、觀賞者。就此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得到大家的認可。
二、校園文化建設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相互依存
(一)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道德與法治課程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軟實力”,她可不是簡單的目之所及的類似櫥窗文化、綠化文化、墻壁文化等,她應該還包括學校的“三風一訓”,還包括學校經年累月形成的一種固有的、獨特的、有別于其他學校的傳統,可能是看不見、摸不著,甚至于一下子用語言也講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但是就是這些卻對學校師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師生對她有著極大的認同感,同時她也有著與眾不同的魔力能夠牢牢地把師生凝聚在一起。道德與法治就是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魔力之中的一個。正確處理與自我、與他人和集體以及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這三個重要板塊構成了本課程的重要內容。而這些內容的組織學習及實際運用都是校園文化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離不開校園文化建設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基礎、從而進一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品德發展為宗旨的綜合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實踐性、人文性、綜合性這四個方面的特性。作為育人場所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有著不可缺少的非凡意義。櫥窗文化的價值觀引領、校園景觀布置的審美情趣提升、校園活動的實踐性指導等都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資源,為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準備了大量生動的素材。
三、校園文化助力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剛入初中的學生,面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大多會束手無策。新的校園環境、新的課程、新的老師,再加上課程的內容略顯蒼白枯燥,這些都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無法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陶行知先生的曾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簡言之,利用相關的生活情景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與課堂產生親近感。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八課《探問生命》中,對于生命的特點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時。學生通過參加學校的生命主題教育活動,生命時來之不易的、生命時獨特的、生命時不可逆的、生命時短暫的這些特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接觸。有了前期的相關知識的滲透,課堂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就可以輕松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加以追問:我們該如何守護我們的生命呢?大多數學生都能聯系學校曾經舉行的安全教育活動,順利的打開學生的思路,由此及彼,課堂討論精彩紛呈。
(二)依托宣傳標牌,促進學生課堂生成
學校的櫥窗是學校教育的一塊主陣地,內容也及時更新。從櫥窗的宣傳標牌中學生不僅能了解“八禮四儀”、“文明守則”、“安全知識”,同時也與時俱進及時反應社會熱點,學生都能從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預習“敬畏生命”這課時,課前學生就可以通過櫥窗直接搜集到新冠疫情的相關信息。泰州抗擊疫情涌現出來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鐘南山院士等一大批抗擊疫情戰斗中的逆行者。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抗疫戰斗最前線醫護人員勇于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感受到全社會對于生命的尊重。面對老師課堂上拋出的問題“為什么要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的意義是什么?”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更加容易也更加透徹。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利用校園文化中的宣傳標牌為我所用。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的等方式將宣傳內容內化于心,為課堂的生成及知識的升華做好準備。
(三)豐富學生活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以學生活動為載體,讓學生主動進位切實感受無痕教育。國慶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賽、五四青年節賽詩會、清明節的祭掃先烈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重溫歷史、銘記歷史、在內心深深落下民族烙印。小小志愿者、文明我先行、競選我參加、我給人大代表提建議等活動讓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要擔負起我們的責任。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節、體育節、音樂節、英語角升華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
(四)開展專項實踐,培養學生道法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的綜合課程,他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所以本課程的學習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實踐,所學知識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好理解和掌握。
我們學校每年都開展大量的實踐活動,不僅有豐富的宣傳板塊,更有讓學生參與其中的實踐環節。今年憲法宣傳周的模擬法庭審理的就是一件醉酒駕駛機動車的案件。庭審中辯論環節就嫌疑人的行為是否屬于犯罪行為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該嫌疑人酒精含量超標達到醉酒駕駛標準,夜晚在鄉間小路上行駛,并未發生交通事故,也沒有造成人員財產損失。基于這一事實,酒精含量超標是否就一定追究刑事責任引起了大家的深度思考。醉駕入刑這一觀點持有者眾多,本已板上釘釘的判決卻因為一個同學的質疑而擱置: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對啊,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法處罰性這三個犯罪的基本特征同學們早已爛熟于心,可是今天的模擬庭審又給同學們深深的上了一課。
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優良品質和法治素養的形成和完善搭設一個更加寬闊、自主的舞臺,為學生創設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校園文化建設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共同為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德藩,王世華,袁金華.嚴格學校管理優化育人環境[J],江蘇教育,1989年09期
[2]李霓.用先進文化領引校園文化建設[J],雅安職業技術院學報,2003年01期
[3]靳玉軍.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5]張啟聰.構建思想品德生活化課堂的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7年27期
[6]張芳.論思想品德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