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發展,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現代人們的人際交往活動方式、生活工作方式和自我記憶管理方式,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和社會交往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不僅拓展了信息來源﹑傳播渠道和溝通方式,也重新形塑了人類文化記憶的存儲和建構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和社會傳統文化記憶,是無數傳承者個體生活文化呈現和社會集體記憶共同累積的文化遺產。在新媒體語境下,它的生存狀態和傳承發展悄然發生變化,如何順應新媒體時代趨勢進行非遺“文化記憶”建構成為重要議題。
關鍵詞:新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記憶
一、新媒體語境下非遺“文化記憶”建構趨勢分析
1.非遺“文化記憶”傳播公眾開放性趨勢日益凸顯。非遺是個體生存技藝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個體經驗的創造需要得到社會身份認同和大眾生活需求的支持,因此非遺既是個體經驗,也是集體記憶。隨著公眾知識水準和技術獲取便利性不斷提升,非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型建構過程和傳播方式已發生轉變,公眾理解和參與傳統非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非遺“文化記憶”的全民共享和開放性趨勢逐漸凸顯。有關非遺的歷史演變、技藝流程、知識內涵、發展狀況和文化價值等信息逐漸進入普通大眾的視野,非遺傳播不再只是局限于簡單的傳承人體系,而是借助各種產品、技術手段和創新形式逐漸融入和擴散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之中,非遺行業也重視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2.移動互聯網催生了非遺“文化記憶”體系的外溢格局。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媒體的蓬勃興起,公眾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參與話題討論和知識傳播、共享的話語權增強,智能移動終端帶來了“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新局面。非遺“文化記憶”正在借助各類非遺網站、非遺傳承人公眾號、非遺App開展非遺內容傳播和文化傳承服務,非遺“文化記憶”的新媒體傳播模式使得公眾汲取非遺知識的門檻和成本大大降低,公眾參與非遺內容和文化創造的互動和交流變得普遍。因此,在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背景下,原本口耳相傳、師徒傳授的內向型非遺傳承系統變成了本質意義上的開放外溢系統。可以說,非遺“文化記憶”的多元傳承機制正在逐漸形成,一種路徑便是通過建立非遺傳承人與設計師、藝術家、高校及媒體之間的聯系,擴大非遺傳授者和習得者的范圍,建立起傳授者、習得者、傳播者、設計者等多方合作的傳承機制,使得承載非遺“文化記憶”的產品體系、文化空間和公共消費服務不斷被創造出來。
3.新一代信息技術培育了非遺“文化記憶”建構新方式。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更新發展演化,借助前沿信息科技手段能夠有效使非遺基礎知識和傳統文化傳承成果快速且普遍地被宣傳給最廣泛的社會民眾。新媒體技術帶來了非遺"文化記憶"構建的表達方式和路徑創新。例如,借助3D全景展示、flash全景動畫、虛擬增強現實、人機交互等多種數字化和移動可視化應用技術可使非遺知識推廣傳播和文化教育工作變得生動而有效和趣味。以我省新博物館非遺展廳為例,該展廳首次將虛擬現實、人機交互技術應用到非遺技藝展覽和文化傳播之中,游客在參觀過程中可以通VR眼鏡體驗非遺技藝全流程展示的虛擬場景和效果。
二、非遺“文化記憶”建構路徑分析
1.依托非遺“文化記憶”內容資源開展公共性文化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繁多、種類多樣,不同的非遺名錄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屬性、特征和價值要求,并非所有的非遺傳播資源都完全適合新媒體技術的數字化表達和呈現,也就是并非所有的非遺數字化傳播手段都有可能完全符合非遺傳承和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和市場條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具有特色性、主題性的非遺資源可以吸引更多受眾至關重要。非遺“文化記憶”內容資源是開展公共性文化服務的重要基礎,也是“文化記憶”得以延續和傳承的核心本質。非遺“文化記憶”建構在重視自身發展要求的同時,更要注重深度挖掘非遺資源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使非遺“文化記憶”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觀念得以公共性傳播和大眾化傳承。
2.基于非遺“文化記憶”產品和活動創意提供特色非遺服務。非遺“文化記憶”的新媒體建構除了挖掘獨有和有特色的精神內涵和民族文化基因外,還需要設計、開發利于“文化記憶”傳承和保護的非遺創意產品和特色服務。非遺“文化記憶”的建構需要考慮如何創意性地提高公眾的認知度、接受度和參與度。
3.借助新媒體時代前沿網絡信息技術構建非遺“文化記憶”新模式。傳統的非遺傳承路徑和產品生產方式已難以適應公眾需求和社會發展要求,非遺“文化記憶”如何滿足社會需求,促進非遺資源融入當代社會生活顯得格外重要。對此,非遺“文化記憶”在資源內容挖掘、產品和活動設計開發的基礎上需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手段及網絡信息技術創新非遺“文化記憶”存儲、展示和表達的模式和方式,如利用移動定位、3D展示、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技術,讓公眾在汲取非遺內涵和傳播非遺知識的同時,通過互動性和體驗性的方式增強對非遺價值的認同和對非遺傳承主體的身份認同。
三、結束語
通過對新媒體語境下非遺“文化記憶”建構趨勢進行分析,對非遺“文化記憶”建構路徑提出一些建議,如依托非遺“文化記憶”內容資源開展公共性文化服務,基于非遺“文化記憶”產品和活動創意提供特色非遺服務,借助新媒體時代前沿網絡信息技術構建非遺“文化記憶”新模式,以其對新媒體語境下非遺“文化記憶”路徑的構建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彭兆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探索[J].貴州社會科學,2013(4):5-8.
[2]別金花,梁保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綜述[J].旅游論壇,2008(6):446-450.
[3]王晨.個體經驗與集體記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5(1):347-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