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爽
通觀古今中外,大凡成就事業者,都有很好的修身之道。《論語》中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子張的一段對話:子張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復:“能行五事于天下,便可稱為仁。”子張問孔子是哪五事,孔子的回答是“恭、寬、信、敏、惠”。
可見,儒家把“仁”作為修身的最高境界。雖然“恭、寬、信、敏、惠”只是孔子對弟子的諄諄教誨,但是對于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強自身修養,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恭,即恭敬對人。對于企業的管理者而言,莊重的態度尤其重要,如果喜歡“擺架子”,必定遭人厭惡;但事事無原則,也不利于威信的樹立,關鍵是要把握好度。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能高高在上,與職工群眾拉開距離;也不能卑躬屈膝,見人“矮”三分。要時刻從工作角度出發,不卑不亢,樹立自身良好形象。
寬,即寬厚待人。《易經·坤卦》指出:“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做事先要做人,寬厚待人不但是與人相處之道,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品質,它體現的是人性中的真、善、美,表現的是一種坦蕩的襟懷、一種博大的心胸、一種高尚的人格。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本身首先做好人,做好管理善于駕馭,凡事應以大局為重,不斤斤計較,與人為友,與人為善。
信,即言而有信。信譽本身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一諾千金”就是這個道理。做人要重誠信,講信譽,言必行,行必果。一個企業有良好的信譽,就會贏得越來越多的合作伙伴和客戶,企業必然會走向良性循環的軌道,發展越來越好。同樣,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只要有了良好的信譽,誠信待人,就會得到領導的重視和職工的信賴。
敏,即做事敏捷。快捷高效的工作作風是自身素質和能力象征。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要養成雷厲風行、干凈利落的良好習慣,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要保持高效率,強化自身的執行力。對領導交辦的事項,立說立行,即說即辦;對基層反映的情況,認真分析,及時上報;對企業部署的工作目標,深刻領會,及時跟進,狠抓落實。
惠,即給人恩惠。惠益他人,就是要看到別人的需要,看到自己的責任,愿意主動幫助。我們常說,“舍得”是一種境界。“舍得”不應該是一些人簡單理解的“吃小虧占大便宜”,而是一種“舍”己為人、“得”到快樂的辯證思想。“舍”應該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得”應該是不必過于在意的結果。在惠益他人中實現自身價值,這是每一名企業優秀管理者應該追求的境界。
中國傳統武術證明,練就上乘武功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和扎實的基本功。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強健的體魄即指過硬的綜合能力,這是做好本職工作、完成任務目標的基礎。隨著企業不斷深化改革,以及企業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對企業管理者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當前企業優秀管理者應該具備以下幾種能力:
一定的理論思維能力。必須堅持用正確發展觀和構建和諧企業等重大戰略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要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對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從而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敏銳性,從企業中心工作的大局出發,審視、思考和處理各種問題,要能夠準確判斷企業不同時期的發展形勢,及時把握企業的各項發展目標和方針政策。
較強的文字表述能力。“文以載道、文以言志、文以傳情”。具備較強的文字表述能力是優秀企業管理者優勢所在。它可以凝心聚力,穩定隊伍,也可以準確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是企業部門與基層緊密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所以,管理者必須持之以恒,堅持學習和寫作,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探索,積累、總結,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撰寫各類文字材料上傳下行,要做到觀點正確,文理通順,結構嚴謹,要懂得文字表述的重要意義,堅持用文字弘揚正氣,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塑造人。

高效的協調能力。協調能力是一個人素質、才干、品質的綜合體現。當前,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企業中各種新的矛盾會不斷出現。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要具有極強的協調能力,能夠認清形勢,審時度勢,能夠應付各種復雜的局面和復雜的環境,善于處理好各種關系,各種矛盾。決不能回避矛盾,或者只當“傳話筒”,把矛盾往上推,更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辦法,把矛盾掩蓋起來,“化干戈為玉帛”才是優秀企業管理者的成功之處。
沉著的應變能力。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要有根據客觀情況和環境的變化,及時反饋、隨機應變的能力,善于處理經常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突發事件,做到沉著應對,果斷處置,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創造性,增強對事物的感知力、洞察力和應變力。三國時期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堪稱經典,在吳國眾多謀事極力反對的情況下,諸葛亮能夠鎮定自若,隨機應變,最終說服吳國聯蜀抗曹,幫助蜀國成就三分天下的大業。
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良好的自身修養再加上過硬的綜合能力是企業管理者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時,還必須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工作中,注意研究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人的思想行為以及所處的時期和環境,并按照規律及客觀實際,確實把“經營人心”的這項艱巨工作做細做精,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
未雨綢繆。不深入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企業管理者必須清楚提前做好調查研究的重要性。理順職工情緒,化解各種矛盾都必須要提前做好深入調查,提前了解各種矛盾的起因,知己知彼方能遇事不慌,妥善處理。特別在企業實施創新變革、轉變體制機制、出臺各種新的政策過程中,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摸清員工底數,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要,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增強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潤物無聲。“盡小者大,慎微者著。”企業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耐心和細致,容不得浮躁和粗暴。管理者應當是“細心人”,有細心分析,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要堅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力,力求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好、做精。遇到各種問題能夠通過耐心說服和積極疏導去解決,把大道理轉化為小道理,做到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形成共識。
業精于勤。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艱辛努力。一名出色的企業管理者必須做到“五勤”:一是嘴要勤。發揮正能量的引導,不厭其煩。切忌以權壓人、仗勢欺人。二是腿要勤。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一線,了解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映問題。切忌工作漂浮,沉不下身子。三是耳要勤。要多聽取職工群眾的呼聲、心聲,掌握真實情況。切忌道聽途說,不去了解真正的民情民意。四是手要勤。要真心實意動手幫助職工群眾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切忌動口不動手,作壁上觀。五是腦要勤。要經常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和途徑,不斷總結經驗。切忌本本主義、形式主義。
勇于創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做事需要創新,做人也需要創新。面對企業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不斷適應新情況,改進工作的方法。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育模式,開拓創新,講究藝術性,對職工反映的模糊認識問題,寓教于學、寓教于做、寓教于樂,要善于把管理工作與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結合起來。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營造和諧氛圍,為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可靠的人力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