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碧云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中國的民族歌劇距今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這在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將中國本土的民族音樂與西方歌劇藝術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民族歌劇都是以歷史為藍本而進行創作的。演唱者必須要理解其中故事發生的背景,從而了解劇情的走向和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
《思兒》是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楊母這個角色首次出現的一個經典唱段。它與河北地區的梆子戲曲和地方民歌相結合而形成,歌曲旋律感人,語言生動,形象鮮明。這首作品在國內各大聲樂比賽和各大音樂院校的音樂會中被老師和聲樂學習者拿來競相演唱。整首作品將楊母對于兒子楊曉東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本人通過對于《思兒》的創作背景、曲式、演唱技巧等方面細致的分析,能夠幫助自己深入的了解民族歌劇,了解作曲家想向觀眾傳達的情感內涵,在這基礎上今后可以更好的演唱民族歌劇。
《野火春風斗古城》是我國著名作家李英儒的代表作之一。李英儒,從小家境貧寒。三十年代初,他積極投身于革命事業和愛國學生運動,并與此時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野火春風斗古城》出版于1958年。這部作品主要描繪的是我黨地下工作者在敵占區里同敵人拼死較量和斗爭的故事。
而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的創作彌補了建國以來很少有反映當時抗戰題材的民族歌劇的遺憾。這部歌劇具有強大的創作團隊,是由孟冰擔任編劇,由作曲家王祖皆、張卓婭夫婦負責譜曲,由王曉嶺作詞,胡宗琪擔任總導演,李玉寧擔任指揮。這部歌劇的創作歷時一年,創作者們以新時代的眼光回顧歷史,站在歷史的舞臺上審視20世紀初那場偉大的民族抗日戰爭。這部歌劇以正面人物金環、銀環、楊曉冬、楊母的親情、友情、愛情和反面人物叛徒高自萍、日本人多田進行對比,深刻的描繪了人性的真善美與日軍的野蠻暴行。謳歌了頑強不屈、不怕犧牲、敢于同敵人作斗爭的偉大革命精神,升華了這部作品的主題。
歌劇選段《思兒》作為《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經典唱段,旋律優美、情感豐富。它講述了兒子楊曉東出門參加革命斗爭,楊母一人在家盼著兒子平安歸來。感情從想念--激動--堅決,這一系列的情感的轉變。體現了這位偉大的母親對于革命事業的支持,有著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整首歌曲運用4/4拍子持續進行,結構分為A-B-C-A(再現),是典型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的作品。

引子運用了每分鐘較慢的84拍速度進行。三次使用大連音線,旋律一直處于平穩狀態。表達了楊母思念兒子楊曉東,盼著他早日歸來的心情。逐漸進行的旋律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楊母顫巍巍的向門口走去,看著夜空暗自悲傷的心情。
歌曲的第一部分(A樂段),它的結構是D徵調式的兩句式樂段,后八小節由前八小節變化重復構成,每四個小節為一個樂句,結構較為方整。A樂段中連音線的廣泛使用,使得旋律流動起來,烘托了人物的內心情感。如“明月光,似銀霜,借...照...灑...”這些景物的刻畫和動詞的多次使用,在觀眾面前展現了人物生動、活靈活現的場景,推動了接下來音樂的發展。
歌曲的第二部分(B樂段)。這一段采用了戲曲中緊拉慢打的手法,切分音符較多,旋律變得跳躍起來,表現了楊母夢到兒子楊曉冬打了勝仗歸來時激動歡快的心情,情緒由之前的悲傷暗淡逐漸明朗。隨后長達十小節的拖腔,此時開始進入歌曲的高潮,楊母盼兒歸的情緒開始爆發,接著漸漸轉弱,極具表現了楊母思兒至極痛苦的心情。
歌曲的第三部分(C樂段)。歌曲的這一部分與之前A、B樂段的音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時的速度由之前每秒84拍轉為每分鐘132拍。而調式調性也隨著發生了變化,由D徵調式變為同宮系統的E羽調式。旋律與歌詞表達了楊母夢到了楊曉冬打了勝仗歸來時的場景“騎白馬,戴紅花,含著熱淚叫聲娘”,這一樂句的兩次重復使得楊母的感情得到了深化。
最后一個部分(A樂段)開始,歌曲的速度又回到了中速,調式也轉回了D徵調式。表現出楊母夢醒后發現一切都是自己幻覺,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主要體現在后五個小節的拖腔當中,它重復了之前的拖腔元素,并在歌曲的結束處回到了D徵調式,具有回歸、終止的意義。
這首詠嘆調《思兒》作為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楊母首次出場時所演唱的,它具有烘托人物角色的意義。在歌曲的第一樂段,每分鐘84拍的速度進行,旋律較慢,人物內心較為平緩,以人物回憶的方式進行。
歌曲的第一樂段“明月光,似銀霜,借著月光細端詳”。表現了楊母一個手拿著給兒子楊曉東納的新鞋,另一個手拿著針線,望著窗外的月光,眼底盡是對兒子無窮的思念之情。演唱者在演唱時要控制聲音的強弱,盡量用說話的方式去演唱。
在歌曲的第二樂段“月影而下,那只粗木箱,還壓著他小時候的舊衣裳,我的兒啊…”這是楊母透著窗外的月光,看到了兒子楊曉東小時候曾經穿過的衣裳的那只木箱。這時楊母的情緒逐漸高漲。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時,可帶入一點哭腔,同時注意,重音要放在“小時候的舊衣裳”中“小”和“舊”上。兩個重復的“我的兒啊”要形成情感上的對比.第二個“我的兒啊”可以比第一個力度上要更強一些。接下來長達11個小節的拖腔,音量上由弱逐漸加強。體現了養母睹物思人,盼兒早日歸來的情緒。詞雖少,但是情感的帶入要強。這里同樣運用河北梆子的素材,哭腔要收著一點,不需要太強。
在歌曲的第三樂段,也是高潮所在。速度由84拍轉為132拍,歌曲的情緒、旋律、節奏逐漸加強。“自從我兒打東洋,天天倚窗把月望,昨夜做了一個夢,見他打了勝仗回家鄉。”演唱時要注意氣息的靈活性,因為本句節奏較快,一句和一句間隔時氣息很難吸足,所以要求演唱者功底要強,同時還要注意節奏的頓挫感,高位置要集中。
在歌曲的第四樂段,此時歌曲的速度逐漸減弱,似乎看到兒子來到了自己的身邊,但轉眼發現一切是自己的幻覺。“難道我今晚夢沒醒,門兒外傳來腳步聲兒響。”這一句要聲斷氣不斷,可借助哭泣聲來換氣。富于張力。
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講究的就是字要正腔要圓,以字行腔,因為歌唱本身就是要將音樂與語言相融合,歌唱時的旋律也是在語言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因為語言會直白的將情感和想法傳遞給大家,這是其他任何形式所不能夠比擬的。因此歌唱時的吐字、咬字的準確運用是唱好一首作品的重要一步。但其實吐字、咬字對于我們大家來說并不難,因為漢語本身講究的就是字正腔圓,所以你會說就會唱。
例如“明月光,似銀霜,借著月光細端詳。”這一句是歌曲的開頭,黃華麗作為楊母的扮演者,需要在這里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人物角色,所以開頭的“明”字要迅速咬住韻母“m”,字頭要長,字腹要滿,字尾“ing”也要迅速的一筆帶過,不要拖拉。“光”相比較可以唱的飽滿一些,嘴唇在咬字時可有“o”的形狀,方便字頭到字腹的轉換。
歌曲的第二樂段,“月影而下,那只粗木箱,還壓著他小時候的舊衣裳,我的兒啊,郎…”這一段同樣在敘述故事情節,所以在演唱時要用說話的方式去唱。注意聲音的位置還是在上口蓋和頭腔,在最后的“郎”字有著十小節的拖腔,要掌握好氣息。舌頭抵住軟腭,咬準舌音“l”,使氣息穿鼻腔而過打入頭腔。“ang”在歸韻收音時要收的自然,音符時值收音即停。
歌曲的第三樂段開始,劇情進入緊張的氣氛。伴奏織體有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節奏較快,且音符時值緊湊,所以在咬字時,每個字的字頭都要發的清楚,并且收尾迅速、鏗鏘有力,讓臺下的觀眾要聽得清楚你在唱什么,訴說出一個偉大的母親因為兒子參加的革命事業,感到無盡的驕傲心情。所謂“字不正,意難明”也就是這個道理。
歌曲的最后一個樂段再現了第一樂段的速度、節奏等。與第一樂段上下呼應,所以在演唱時為了體現老人年邁的神態,盡量在咬字時聲音掛在胸腔,音色上要有一些憂郁和沉悶。歌曲的結尾處又使用了第一樂段的拖腔,這里要收著一點唱,要給觀眾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俗話說得好“一曲唱到融情處,毛骨悚然六月寒。”可見情感在歌曲中的重要性。這部詠嘆調《思兒》,我有幸在大學的一次舞臺實踐音樂會上演唱了它,當時我沒有把自己代入到劇中楊母的身上,僅僅局限于技術而演唱是空洞的。我們應通過自己對于歌曲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感受,將作曲家想給大家傳遞的情感表達出來。準確把握歌曲的情感是欲速則不達的,需要多年的文學功底積累,還有自身豐富的閱歷。當學習新歌時,首先要做的是閱讀并朗誦歌詞,就像閱讀語文課文一樣,要知道它在講什么,在讀的過程中歌詞中的情感隨著語音語調而展現出來。
所以在演唱《思兒》之前,先要明白他講的是什么內容,以及劇中扮演者他是什么身份,在哪里,在干什么。劇中的楊母是主人公楊曉東的母親,因為兒子去參加革命,隨時可能犧牲。母親懷著擔心,思念的心情但又希望兒子能干出一番大事,從而完成了這首詠嘆調。所以音色要求細膩、柔和,且每一句像是吐絲一般,咬字咬清楚,不宜過重。
這部作品演唱時聲音可稍帶哭腔,但一定要弱,要給觀眾一種忍著哭仍在堅持的感覺。有人認為聲音越大越是強調,其實這樣適得其反。在心窩里唱小聲更可以把情感表現的極致。
綜上所述,現代民族歌劇選段《思兒》是一部優秀的并且值得聲樂學習者們廣為傳唱的一部詠嘆調。如果把作品的故事背景比作骨骼,則其中的音樂發展脈絡、演唱技巧、藝術處理等等就是它的血肉。把兩者結合才能將作品細枝末節的東西摸清,從而更好的演唱這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