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浩陽 (河南大學)
在巴洛克晚期,巴赫屬于著名的作曲家,除了其創作出了許多經典的代表作之外,還打造除了經典的小提琴奏鳴曲,并且將小提琴演奏藝術與復調作曲技法進行融合。在摒棄傳統創作方式的基礎上,使演奏者在進行小提琴演奏的時候,不需要依賴于獨立的樂器,并將巴洛克時期小提琴的演奏技法發揮出來,并且成為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作。其以鮮明的音樂語言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小提琴演奏藝術在巴洛克時期的發展與進步。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主要就是指17-18世紀之間,歐洲盛行的一種音樂。從蒙特威爾第開始,發展到巴赫、亨德爾。在巴洛克早期,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奏鳴曲形式,也就是說在1610年意大利作曲家契瑪創作的三重奏鳴曲。契瑪創作的三重奏鳴曲引入了兩把小提琴進行彈奏,也就是融入數字低音組合形式,一般曲式的長度為65小節,大都是單樂段或是多個樂段。在1681年,柯萊里明確了巴洛克奏鳴曲的全新形式,在小提琴奏鳴曲當中,對四個樂章的樂曲創作,采用了從慢到快,再從快到慢的結構,在整個奏鳴曲的歷史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基于奏鳴曲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到巴赫創造出了套曲的結構,整個奏鳴曲的歷史才發揮了較大的變化[1]。巴赫采用的創作方式與中期的音樂有許多相似之處,并增加了整首樂曲的難度,一般情況下就是350個小節。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樂章的曲式結構與奏鳴曲也越來與規范。在當下這個時期,有兩名著名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們的發展方向卻存在較大的差異。
一是塔蒂尼,其創作的作品有一定的主調風格,在曲式的方面,更加傾向于進步的方向,其作品大都朝著更加新穎的曲式,例如ABA。與巴洛克中期音樂相比較,塔蒂尼的作品主要就是向著高聲部的優勢而不斷增強的。在低聲部的線條需要不斷減弱,并將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進行解體,逐步完善從復調音樂變化為主調音樂的結構,還能為巴洛克時期增添濃厚的色彩。
二是巴赫,雖然塔蒂尼與巴赫同處于一個時期,但是創作的風格與思想卻存在較大的差異。巴赫的音樂風格主要就是以傳統的復調思維為指導,在曲式結構方面,巴赫選擇了繼承古老的傳統形式,但是卻不僅僅被傳統的形勢所影響[2]。在巴赫的名作《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中,就做到了更加完美的繼承傳統的復調形式,還能將巴洛克音樂的顯著特點凸顯出來,形成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逐步成為巴洛克時期小提琴奏鳴曲的典范作品,進而對現代化音樂與歐洲的音樂產生直接的影響。
通過對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進行分析,整體的風格較為嚴肅,還需要結合巴洛克教堂奏鳴曲的基本風格與創作的傳統,各個樂章遵循又快到慢的順序。無伴奏奏鳴曲一般都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的,行板、西西里舞曲等。在巴赫創作出的無伴奏奏鳴曲當中,還包括了教堂奏鳴曲的方式。這三首作品都有著共同的作品結構特點,還形成了較為和諧的整體現象。又因為其獨立的風格特點,呈現出了風格迥異的個體彈奏現象。其中第一樂章體現出了即興的特點,更加沉穩莊重,使用了復雜多變的柱式和弦,希望將更加莊嚴的音樂氣氛烘托出來,對單音的描繪更是十分流暢,屬于小提琴歌唱的樂器特點。第三無伴奏奏鳴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樂章為柔板,利用附點節奏的方式,貫穿在整個樂曲當中,并將不穩定的感覺與張力充分體現出來,保證整個樂章富有更強的動力,帶給聽眾更深的印象[3]。在第二樂章當中,巴赫利用賦格將自己的寫作技術體現出來,整個音樂的織體更加細膩,成為整個奏鳴曲的創作焦點內容。
在第一無伴奏奏鳴曲當中,蘊藏了94小節的賦格樂章,節拍為C2/2。在第二無伴奏奏鳴曲當中,蘊藏了289個賦格樂章小節。而到了第三伴奏奏鳴曲當中,賦格樂章變成了354個小節。在音樂作品結構不斷增長的背景下,音樂的發展與主題變化越來月多變,創作的方式更加豐富,賦格樂章也承載了更好打的復調樂曲,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作歌曲技術。在全曲當中,第三樂章屬于最慢的一部分,相對前兩章的音樂來說,整體的曲調較為平和,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固定動機與舞蹈性節奏較強,使得前后樂章能形成較為強烈的對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西西里舞曲,其屬于重要的舞曲樂章構成部分,整體的樂曲當中含有附點節奏,需要正確存在與各個聲部,保證樂曲演奏的趣味性。
對于巴赫創作的三首無伴奏奏鳴曲來說,其憑借著更加細膩的音樂思想,創作除了更加具有嚴肅性的作品。在各個類型的音樂織體當中,體現出更加富有獨特特點的音樂形象,還需要結合聲部創作的特點進行合理的劃分。對于三首無伴奏奏鳴曲來說,一般情況下就是利用單聲部、復調織體等類型,逐步增強各個音樂樂章之間的聯系。單聲部的織體比其他類型的音樂織體相比較,表現的手法更加簡單,與后續的連接緊密,整個音樂節奏更加緊湊,音樂的整體形象更加具有樂觀性,經常使用在末章創設良好的氣氛,并且實現整個樂曲快速進入到尾部。
在巴赫的三首無伴奏奏鳴曲當中,單聲部的織體會與整個旋律存在一定的不同,大部分都具有復調,寫作的思維也具有獨特的特點[4]。巴赫利用低音持續音與高音旋律的方式,與小提琴的各個音區產生互相呼應的效果。在實際的小提琴演奏過程中,分析單聲部的織體,并且合理的編制高低音的交錯形勢,將復調的寫作技巧凸顯出來。巴赫為了賦予小提琴更彈奏更強的感染力,在其中蘊藏了更加高超的寫作技巧。對于復調的織體來說,主要就是形成兩個以上的聲部,結合音樂的發展情況,各個聲部進行互相模仿。而這三首無伴奏奏鳴曲,都與上述的類型相符合,集中體現在巴赫高超的復調寫作技巧當中。創作出來的音樂形象更加具有思辨、內省的特點,復調的織體比較復雜,拓寬了小提琴的和弦演奏技巧與小提琴的音色表演力,逐步推動了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演奏技術不斷發展。
巴赫在創作的過程中,利用音樂化的語言創作方式,寫出了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體現出復雜的復調創作思維,并拓展了小提琴的和弦演奏技術,達到良好的聲音效果,將小提琴器樂化特點凸顯出來。巴赫利用三首無伴奏奏鳴曲,實現了演奏與作品音樂性融合起來,形成了演奏形式與音樂內容的統一性。巴赫無伴奏奏鳴曲具有更加純凈崇高的美學思想,并更加善于在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樂章當中,將自己的樂曲思想凸顯出來,創設更加嚴肅的氛圍。由對整體節奏的分析來看,這首小提琴曲的節奏始終在變化的狀態,作品也同樣在變化的節奏中發展,在快慢交替的過程中做到了寄情于景,并且在最后急板的快節奏中將這首曲子推向高潮,顯得歡快活潑熱鬧非凡。而這首小提琴曲中節奏的快慢對比,也呈現出了動靜結合的效果,讓音樂更加活潑靈動。把握了整首樂曲的節奏,便能更加理解樂曲的結構,對小提琴演奏者而言這樣有助于在演奏過程中做到從容穩定。
對于巴赫無伴奏奏鳴曲來說,具有更加嚴謹典雅的結構特點,在三艘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賦格樂章當中,巴赫在創作復調的過程中,融入了秩序感與邏輯感。利用更加嚴密的曲式結構程序,將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完美性與典雅性凸顯出來[5]。在此樂章當中,音樂的主題更加堅定,弱起的節奏會使整個主體具有動力性,而插入部分的音樂都是以主題與單聲部織體形成對比。采用即興式的樂曲思維創作方式,體現出整首樂曲沉穩的音樂風格,保證作品結構的嚴謹性。
在巴赫的音樂作品當中,在歐洲音樂史中占據著十分穩固的地位。尤其是針對用戶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打下穩固基礎。在18世紀,巴赫的音樂并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而是在19世紀之后,才被大多數人們承認,對音樂史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巴赫在其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當中,會呈現出更加典雅的風格與更加嚴密的曲式結構。利用平衡克制的寫作語言,能將巴洛克復調的音樂邏輯性凸顯出來,并逐漸成為巴洛克時期小提琴藝術的巔峰之作。
在巴洛克時期,以往的小提琴演奏都是以單旋律為基礎的,塔蒂尼和柯萊里創作的奏鳴曲當中,都有雙音奏法,將小提琴的奏鳴曲發展更加豐富與完整的呈現出來,并創造了整個音樂史發展中的奇跡。巴赫的音樂成就,為現代化的音樂發展指明了發展,還對整個歐洲音樂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巴赫確立了無伴奏小提琴演奏曲的作品結構方式,利用寫作語言與音樂織體的不斷創新,給后世的人們留下了更加寶貴的音樂財富。
總而言之,在巴赫一生的小提琴奏鳴曲創作過程中,雖然創作的作品并沒有被人們肯定,但是其將傳統的曲式與復調思維體系出來,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更加完美,向著富有心意的方向發展,將巴洛克音樂的主調手法展現出來。不僅如此,其創作的作品數量較多,質量也比較高,覆蓋的領域較為寬廣,也十分值得大家學習。巴赫被譽為音樂之父,創作的作品對現代音樂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現代音樂創作者應當感謝這位音樂家,并欣賞到更加震撼的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