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怡靜 (西北師范大學)
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語:Liszt Ferenc;德語: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1]嬰兒時期的李斯特同其他嬰兒一樣并未能展現出任何天賦,甚至在他兩三歲時由于神經衰弱而高燒不退,一度被診斷為無藥可醫,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他六歲,當時家里甚至都已經為他備好了棺材。雖然李斯特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但他對音樂非常敏感,當他的父親在家彈奏鋼琴時,他總會停下手頭的事跑去聽父親彈琴,并且他還能哼出父親所彈樂曲的曲調,從這一點便能看出他過人的音樂天賦,于是他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鋼琴,每天飯后都會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練習巴赫的賦格曲,而他早期音樂學習和創作的主要對象也是以宗教音樂為主,這也使他對宗教非常虔誠。在匈牙利的國家博物館中還存放著一幅畫像,畫像下寫著“羽管鍵琴旁正襟危坐著弗朗茲·李斯特的父親兼教師,年輕的李斯特向自己的父親學習琴藝。
李斯特6歲開始跟父親學習鋼琴,9歲就能演奏難度很大的鋼琴作品,[2]其父模仿貝多芬父親的夸張做派動用各種門路為兒子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學琴三年就能開起一場音樂會的人在現如今來說也是寥寥無幾,不得不佩服這樣的音樂奇才。這場音樂會非常圓滿,李斯特也因此獲得了貴族們為他提供的學習經費,他也自此踏上了維也納求學之路。來到維也納后,極負盛名的音樂家卡爾·車爾尼成為了李斯特的鋼琴老師,杰出的歌劇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成為了他的作曲老師,能有如此優秀的兩位老師,再加上小李斯特的刻苦,他的進步可以說是突飛猛進。當時的老師除了專業水平很厲害以外還是很惜才的,對于當時經濟條件很是緊張的李斯特,老師除了免費授課,還為他爭取更多的學習機會,以至于他不負眾望,在12歲時出版了個人首部作品《迪亞貝利圓舞曲主題變奏曲》,并在維也納市政大廳舉辦個人音樂會。[3]
在維也納的這幾年李斯特學到了不少東西,而在他來到巴黎之后,他的音樂學習時期就已宣告結束,接下來就是接連不斷的商業演出。這樣做有利有弊,但他的老師車爾尼并不看好李斯特父親這樣的決定和做法,車爾尼不留情面的批評道:“雖說掙了個盆滿缽滿,卻也浪費了許多寶貴年華。盡管他的演奏技巧非常出色,但也難掩其凌亂粗俗的瑕疵。”盡管車爾尼如此批評李斯特,但他日后的成就還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毫不愧對于音樂天才這個稱號,他的鋼琴技巧可謂出神入化,超越了人類的極限。李斯特在巴黎一待就是12年,期間有成功也有挫折,在巴黎他成為了眾人矚目的音樂之星,可他的情感經歷一點也不成功,16歲情竇初開的他愛上了自己的女學生,可一切還未開始便已結束,這樣的結果對于他這樣的音樂天才是無法接受的,而生活的悲劇不止于此,同年他的父親也離開了人世,這樣的打擊對他來說有些難以承受。之后的日子李斯特便專注于鋼琴和和聲課程的教授,以及不斷的各地巡回演出。
37—50歲是李斯特人生中的“黃金”年代,他放棄了利潤可觀的音樂會巡演生活,定居于魏瑪開始進行大量的音樂創作,其創作了大量可供獨奏的鋼琴作品,[4]并致力于展演一些歌劇作品。在這短短的十三年間,李斯特創作了12部交響詩和2部交響曲,《浮士德》也創作于這些年,他通過一系列的探索與研究譜寫了屬于那個時代的“浮士德傳奇”。魏瑪的光輝歲月成就了李斯特的音樂理想,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幻滅了他的藝術期望,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更多的專注于音樂教學與傳承。李斯特的晚年生活有諸多的不如意,這使他常常處于一種深度抑郁的情緒中,最后在前往參加瓦格納音樂節的路上,因寒冷染上肺炎,加上一路顛簸最終離開人世,享年75歲。
德國古典主義著名戲劇家、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是世界文壇的不朽傳奇,詩體悲劇《浮士德》作為他畢生的傾力之作,既凝結了他一生的創作思想,也體現著18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巨作是根據德國一個煉金術士像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青春的古老傳說,但他筆鋒逆轉,刻畫出與煉金術士相對立的浮士德,演示了廣闊、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譜寫出新的樂章。歌德自幼年起就開始從木偶劇和通俗戲中接觸到有關浮士德的故事,期間斷斷續續的一直在創作,直到他去世前的八個月這部巨作才得以封卷。
這部史詩般的戲劇故事情節包括了“天堂——人間——地獄”三個部分,三位戲劇人物浮士德、梅菲斯托、格雷琴,他們的形象構成了整部作品的傳奇故事發展脈絡,主人公浮士德是崇高理想與自強不息精神的總和,也是當時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的代表,他不斷通過實踐追求真理,一生都在永不停止的追求中度過,最終,也以行動實現了對生命根本意義的探索,以實踐完成了對人性之美的追求。
“浮士德傳奇”不僅承載著歌德的人生夢,也是李斯特探索人性之美的心靈呼喚。交響曲的創作與文學作品的創作頗有幾分相似,都可以說是幾經波折,很多作家都創作過,甚至李斯特還指揮過舒曼所作的《浮士德中的場景》,但在其深入了解歌德及其作品后,他深感《浮士德》的創作不宜草率。在1854年7月,李斯特與蜜月旅行的英國小說家艾略特夫婦討論了歌德在德國文學史上所處地位等問題后,再一次激起了李斯特的創作激情,在短短兩月之后《浮士德交響曲》問世,并于1857年9月首演于“歌德——席勒”紀念碑揭幕儀式,由李斯特親自執棒指揮,并題獻于柏遼茲。
李斯特賦予了《浮士德交響曲》人性美之辯證音樂詮釋,他以歌德戲劇中浮士德、梅菲斯托、格雷琴三位主角形象給予這部交響曲最為明朗化的標題音樂解釋,用賦格寫出了戲劇性很強的作品。[5]全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浮士德》,浮士德的精神是探索人性美的象征,此樂章在奏鳴曲式結構中,運用多重音樂動機,刻畫復雜人物性格,通過循環出現的若干主要音樂動機描述浮士德性格中的多個側面,并突出表現主人公積極與肯定的人性面,以呈現音樂深層寓意;第二樂章——《格雷琴》,李斯特賦予格雷琴神圣形象,引領浮士德的靈魂進入一個至高境界;第三樂章——《梅菲斯托》,李斯特用閃耀的音響效果與諷刺式音樂語言塑造“魔”的形象,用前后呼應、正反對比的寫作手法描述出梅菲斯托對浮士德的誘惑,使其意志與靈魂動搖。這部作品共有五個貫穿性動機,作者解釋這五個動機為探索、懷疑、熱情、引領、勝利,而這五個動機也展示了浮士德雙重性格——人性的兩面性。浮士德曾這樣自述道:“在我的心中啊,盤踞著兩種精神,這一個想和那一個離分!一個沉溺在強烈的愛欲當中,以固執的官能貼近凡塵;一個則強要脫離塵世,飛翔崇高的先人的靈境。哦,如果空中真有精靈,上天入地縱橫飛行,就請從祥云瑞靄中降臨,引我向那新鮮而絢爛的生命!”
1860年《第一首梅菲斯托圓舞曲》問世時名為《鄉村酒店之舞》,因為故事的地點選自《浮士德》中的一間鄉村酒店,由于主人公是“魔鬼”梅菲斯托,所以有時候也被稱為《魔鬼圓舞曲》。這首音樂大致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間鄉村酒館中正在舉行一場盛大而隆重的婚禮,“魔鬼”梅菲斯托與浮士德“突然闖了進來”,但這并沒有影響現場活躍的氣氛,人們歡聲笑語、載歌載舞。而婚禮現場的一位漂亮鄉村姑娘仿佛勾走了浮士德的魂,但膽小怯懦的他根本沒有勇氣去追求這位姑娘,就算是梅菲斯托一直鼓勵他,也不敢表白。梅菲斯托看著敢愛而不敢言的浮士德內心很是著急,于是從樂師手里搶來一把提琴演奏起來,想用音樂去鼓勵浮士德,這首音樂起初唯美動聽仿佛初戀的感覺,然而逐步轉向猛烈且粗獷,更像是浮士德對姑娘的狂熱,此刻酒館中人們的激情也再度被點燃,開始不停的喝酒和跳舞,瘋狂的喧鬧聲彌漫整個酒館。浮士德受這種氛圍的影響再也按捺不住了,終于鼓足勇氣對這位美麗的姑娘表白,可喜的是兩個人一見鐘情惺惺相惜并攜手走出了酒館,他們鉆進了茂密的森林之中享受甜蜜的美好時光,那里草長鶯飛,花兒競相開放,悠閑自得,而梅菲斯托的得意的笑出聲了。整首樂曲還是繼續刻畫著浮士德那經典的形象,他雖然膽小怯懦但還是會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一切。
李斯特創作的《第一首梅菲斯托圓舞曲》雖然是以故事情節創作的,但音樂演奏并不能與故事情節而一一對應,對于演奏者來說需要更多的想象力,當然嫻熟的技術也是必不可缺的,畢竟大師用他獨具匠心的作曲技法詮釋著魔鬼對自己柔弱生命的緝拿,這無可厚非也是對演奏者的考驗。
樂曲以重復單音開始,并逐漸增加到音程、和弦,聲音由弱漸強,當達到最強時由逐漸減弱,并以雙手相同音型的短音階結束第一遍引子,緊接著又重復了一遍引子,李斯特這樣的寫作手法將“魔鬼”梅菲斯托的飄忽不定刻畫的淋漓盡致。引子開始的前一小節,作曲家還加了一小節的休止,并在引子的第一拍加上重音記號,這樣的“突然開始”仿佛直接將欣賞者帶入到這間鄉村酒館,身臨其境的去體會梅菲斯托的神奇魅力。
譜例1 第1-9小節
第一次主題出現之前作曲家用雙手重復八度由弱到強,一切情感色彩達到頂峰時出現了最開始時的引子片段,對梅菲斯托的形象再一次形象刻畫,使欣賞者牢牢記住這一“魔鬼”形象后,梅菲斯托正式登場。
譜例2 第81-87小節
第一主題是舞曲主題,也是整首樂曲的動機之一,刻畫了梅菲斯托正式登場后的情景,中間出現的活躍的頓音、夸張的倚音很符合梅菲斯托的古怪氣質。
譜例3 第112-117小節
樂曲在歡快的載歌載舞中迎來了浮士德的登場,浮士德的膽小與懦弱致使他在面對自己喜歡的姑娘時也不敢大膽表達,右手斷斷續續的單音仿佛是在小聲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更像是想說又不敢言,左手的低音持續和平均的和弦彈奏形象的刻畫了他內心的不安。
譜例4 第341-348小節
在一段急板后引出了愛情主題,愛情主題之前的急板更像是梅菲斯托的催促,而后女主角登場,這位溫柔的姑娘也很是羞澀,很是怯懦的表達著自己的感情,變換的節奏和她糾結的內心如出一轍,但在“魔鬼”的引誘下,她慢慢的開始變得激動,最終表達出她對浮士德的感情。
譜例5 第481-487小節
樂曲在梅菲斯托的不斷催促下逐漸進入高潮,浮士德與女主人公的感情也急速升溫,大量輪指的旋律聲部仿佛是夜鶯在歌唱,又仿佛是梅菲斯托內心情感變化的刻畫。華麗的樂段將浮士德感情推向高潮,而這也是對演奏者的高度考驗,連續的高難度技巧,鬼斧神工的寫作技法,也給欣賞者帶來了聽覺上的震撼。
譜例6 第547-567小節
樂曲發展到最后,狂歡后的一切都恢復到平靜,靜到可以聽到大自然的聲音,旋律是浮士德主題樂段的變形手法,仿佛意猶未盡還包含思念。
譜例7 第845-852小節
在最后樂曲結束時梅菲斯托發出了勝利的笑聲,李斯特用其慣用的炫技手法刻畫出梅菲斯托癲狂的笑聲,整首樂曲也就此結束。
在《第一首梅菲斯托圓舞曲》中隨著音樂的發展起起落落情緒變化很大,整首樂曲以圓舞曲的形式展示,速度快且節奏感強烈。樂曲以梅菲斯托突然登場為開端,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隨后浮士德與鄉村姑娘登場,愛情主題也由此出現,幾次催促主題與愛情主題的交叉出現將音樂推向高潮,直至最后達到一種癲狂的狀態,這一切都旨在刻畫梅菲斯托飄忽不定、卻帶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活躍形象,以及浮士德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積極追求。雖然樂曲沒有再現《浮士德》中的故事情節,但“浮士德精神”貫穿全曲,李斯特用擅長的技巧寫法細致的刻畫了梅菲斯托在性格上戲噱的一面以及浮士德精神。
總之,李斯特的作品因為他極高的難度,所以也成就了他的一種炫技的特性。而作品《第一首梅菲斯托圓舞曲》也毫不例外,大量的炫技技巧,在鋼琴上所產生的空前未有的電閃雷鳴般的音樂效果讓當時所有人都大為驚嘆,因而作為演奏者首先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演奏水平,其次要準確的演奏好每一個炫技點,這樣才能準確的表達出作品想要帶給欣賞者震撼。《第一首梅菲斯托圓舞曲》這首宏偉壯麗的音樂作品除了在鋼琴技巧上給演奏者提出了魔鬼般的挑戰以外,音樂情緒的起伏變化也極為強烈,而對于演奏者情感上大幅度變化的把握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點,所以把握好三位主人公的性格也是非同小可的,會不斷引誘人類進步的“魔鬼”梅菲斯托,不甘墮落、勇于追求的浮士德,美麗而又溫柔的女主人公,當演奏者能準確的拿捏好每個人的情感時表現出每一段的“起”和“落”也就能更好的詮釋出音樂的意義了。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于歌德巨作《浮士德》,而“浮士德”不僅歌德的人生夢,也是李斯特探索人性之美的心靈呼喚,所以在演奏這首樂曲的時候我們要首先了解它的創作背景和文學內涵,其次樂曲中故事情節的不斷變化推動音樂的發展,在音樂的進行中我們也能夠很明顯地體會到一個活生生的場景展現在眼前,也通過這樣的作品將這種對人性美的追求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