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平
異地校區服務育人途徑探索與實踐研究——以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為例
于小平
[大連理工大學]
“三全育人”作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諸多學校開展了綜合改革工作,并取得豐碩成果,隨著一些高校異地校區開辦,服務育人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如何有效應對異地辦學困境、利用好高校服務保障體系中的各類資源,創新服務育人方式方法,在潛移默化服務過程中對高校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值得思考。 本文以異地校區服務育人途徑探索為題,圍繞“異地辦學”、“后勤社會化改革”、“服務育人”幾個核心點,結合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辦六年時間里服務育人工作開展中面臨的問題,從制度建設、平臺搭建、細節滲透、人員激勵、環境優化、安全保障等方面總結經驗,力求提出在高校異地辦學語境下,適應后勤社會化改革、符合高校學生認知水平、促進服務育人功能發揮的有效途徑。
服務育人;異地校區;高校后勤
高校異地校區因為“新”和“異地”的顯著特點,使其在開展服務保障工作時要面對諸多困難,然而這些特點也為異地校區服務保障體系廣泛探索服務育人途徑帶來更多的實踐空間。
異地校區由于建設時間短,大部分服務保障工作由社會服務單位完成,校區職能部門負責監管。受校區所在地區實際所限,社會服務單位招聘到的工作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服務水平、服務態度離育人標準差距較大,建設初期面臨著育人制度不完善,缺少規范性引領的問題。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全員參與的服務育人工作體系,在進行社會服務單位引進時,明確將服務育人要求及標準編寫進招標文件,將社會企業全員承擔服務育人職能作為硬性條件;結合實際工作,與社會服務單位逐項明確崗位設置,制定各崗位服務育人職責、目標和具體內容,使檢驗服務崗位育人質量和效果有明確的依據和標準,促使工作人員以規范的服務行為、優質的服務質量發揮育人作用。
加強教育學習。引導服務人員建立“師生為本、服務至上”的服務理念,消除“做事謀生、應付差事”心態,轉變被動響應為主動服務,帶著育人責任和使命投入工作,通過履行工作職責實現個人價值,在規范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校區職能部門與委托服務單位共同組織開展技能和溝通方法培訓,引領員工了解高校學生心理特點,提升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和溝通效率,通過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發揮育人作用。
加強監督考核機制建設。采取日常檢查、滿意度調查等多種考核形式,細化考核評分標準,使每一項服務工作均可被量化比較,幫助其對標對表,找出服務短板,提升服務水平,同時促進員工約束行為舉止,形成良好個人風貌,提升工作效能。每學期期末開展服務保障體系述職大會,各服務單位分享優秀實踐經驗,相互啟發,共同研討,形成育人工作實踐創新的長效機制。
學生作為高校服務育人的對象,幫助其解決問題,消除疑慮過程中,提升學生參與度尤為重要,校區通過搭建多樣化溝通服務平臺,創造學生與服務單位互動機會,讓學生直觀體驗服務工作,激發其參與校區建設管理的“主人翁”意識。
針對高校學生“想法多、無處說”的問題,校區每月固定時間召開多部門師生聯席會,會上學生集中反映校園生活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和想法,職能部門集中解答問題并反饋前期問題處理結果,形成有效溝通機制,通過創造學生與職能部門的對話機會,引導學生采取正確渠道反映問題,鼓勵學生為校區建設建言獻策,在平等對話、有效溝通過程中發揮服務育人職能。
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食堂問題,校區以這些問題為導向,尋求符合高校學生認知水平的處理方案,定期與學生會權益部合作開展食堂開放日活動,由食堂工作人員帶領學生深入后廚參觀體驗,了解食品原材料采購、食品加工和烹飪流程,學習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專業知識。同時鼓勵權益部同學發揮學生干部職責和橋梁紐帶作用,幫助收集師生意見,協助做好信息反饋及飲食衛生宣傳工作,既緩解職能部門監管社會服務餐飲公司的壓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化解潛在矛盾,營造良好互動氛圍,在引領學生躬身實踐中發揮育人作用。
以日常生活中點滴小事、服務工作中的細枝末節為切入點,充分挖掘服務保障工作中的育人載體,通過主動突破、精準發力,使優質服務全方位覆蓋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細節滲透,全程關注,讓育人作用的發揮貫穿始終。
根據學生實際需求,校區協調地方城市公共自行車租賃部門在校區周邊增加存取點,并上門為師生辦理用車卡;結合學生建議,適時增加節假日通勤班車線路,按需增設班車市區停靠點,突破新校區公共交通的局限性,增強師生出行便利性,鼓勵和倡導學生綠色低碳出行。
引進社會服務自助洗衣機,提升學生使用便利度和滿意度,同時讓校區監管部門和物業維護單位從傳統投幣洗衣機“日常維護難、硬幣結算難”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響應學生需求,在公共休息區域引進社會服務單位添置凈水器、自助咖啡機、自助打印機等設備,不斷提升學生生活舒適度。
在學生宿舍修繕過程中,積極配合建設書香校園,推進文化育人實踐,為宿舍每個單元客廳配置書架,為校園書香氛圍建設提供硬件保障;在美食廣場建設期間,針對學生關心的民族餐廳問題,特別洽商引進地方知名清真品牌提供多種選擇,滿足學生用餐需求。
鼓勵服務人員通過一聲問候、一份關心、一句提醒,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在食堂每個檔口、校園每家商鋪、宿舍每個樓層張貼服務投訴電話,主動邀請學生參與監督管理,促使委托服務單位主動提升服務質量,在學生與服務人員互相尊重、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實現服務育人。
通過樹立服務育人榜樣、宣傳先進事跡等形式,激勵服務人員轉變工作作風,提升上進心,立足崗位做貢獻,提升服務效能和育人質量;讓學生了解和感受服務保障人員的辛苦付出、任勞任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水電暖運行保障工作看似最平常,實則最辛苦,也最不容易被關注,異地校區建設初期,由于周邊市政建設導致停水停電偶有發生,學生抱怨時有發生。職能部門邀請學生記者團探訪運行保障團隊,參觀變電所、地下泵站、換熱站,了解保障工人日常工作勞苦,以學生視角進行紀實報道,使廣大學生體會到運行保障團隊的愛崗敬業和奉獻精神,無形中給學生上了生動一課。
從“小事”著力,助推工作作風轉變。監管部門因為接到一封感謝信,偶然了解到一位宿管人員拾金不昧的“小事”,字里行間感受到學生的真摯情感,通過事件報道,發掘出更多服務人員主動熱情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小事”的故事,縫衣補扣,尋回失物,比比皆是,在潤物無聲的服務中溫暖學生、感動學生,在體貼入微的付出中踐行“服務育人無小事”。
異地校區開辦時間較短,存在硬件設施不完善,綠化水平較低,缺乏深厚校園文化等問題。由校區統籌規劃整體綠化建設方案,委托服務綠化公司實操落實,建設美麗校園,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將主校區有百年樹齡的皂莢樹移栽到異地校區,表達了主校區對新辦異地校區真誠祝福,寓意“同根同源”,呼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寄情于物,以物育人,是對主校區豐厚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延伸,彌補異地校區文化底蘊不足的短板,增強師生歸屬感,以綠化建設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校區在綠化環境建設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建設形成四季有綠、三季有花、花木相間、錯落有致的宜人校園景觀,實現綠化環境育人。校園道路規劃命名時,廣泛征求師生意見,借鑒主校區道路名稱并結合校區辦學特色確定“明德路”、“尚書路”等名稱,彰顯校園文化,助力環境育人。號召學生參加綠化澆水、除草養護等勞動,增強學生綠化環保和勞動意識,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環境建設實現實踐育人。
校區遠離主城區,地處偏郊,所在地方城市缺少高校辦學經驗,通過持續推進安全建設,強化校園安全管理,營建安全穩定育人環境。
異地新校區學生體量不大、無駐校派出所、交警工作站等機構,校區與地方相關部門溝通協作,加強校園及周邊交通及治安管制力度,形成警校聯防機制,維護治安秩序,防范安全事件發生,確保校區師生擁有安全穩定的學習生活環境,實現警校共建平安和諧校園。
將開展安全教育、安全檢查、安全演練形成常態化、制度化工作,建設與高校教育相適應的校園安全文化氛圍和安全保障體系。組織委托服務物業單位及學生開展安全演練、反恐演練、消防演練,提高安全意識,熟悉安保、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加強應急處置各類安全突發事件的能力,發揮校園安全教育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
在新學期、畢業季期間安排專人專車帶領新生、畢業生集中赴轄區派出所辦理戶口遷移手續,解決新校區配套功能不足、交通不便的問題,在周到細致的服務過程中發揮育人作用,協助地方職能部門滿足高校辦學輔助需求,建立戶口辦理工作的長效機制,提升服務育人工作的延伸性和可持續性。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雖然校區運行僅六年時間,服務育人工作已初步形成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同向同行的良好態勢。校區首屆畢業生在籌備畢業季活動中,開展了“最受學生喜愛的優秀員工(一線服務保障人員)”評選活動,邀請獲獎員工參加畢業晚會,由學生代表頒發證書并致“感恩信”;學生權益部每學期組織開展食堂“最受歡迎檔口”評選活動,為票選出的優秀檔口頒發獎狀,學生自發組織的此類活動是一種感恩回饋,更是服務育人良好成效的體現。
異地校區完善服務育人體制機制,探索適應異地辦學特點、符合高校學生認知水平、滿足服務育人功能發揮的有效途徑,任重而道遠,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思考用什么樣的價值觀服務育人、以什么形式踐行服務育人、通過什么方法保證服務育人功能高質量發揮,持續探索規律、總結經驗、實現突破,為踐行“三全育人”發揮積極作用。
[1]陳鵬勇. 挑戰與出路:高校異地辦學的發展之路[J]. 教育與經濟, 2009(4):43-46.
[2]姜念. 高校后勤服務育人工作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3): 102-102.
[3]呂振銘, 周國平. 我國本科高校異地辦學的發展歷程、困境與對策[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8, v.40;No.194(04):70-74.
[4]高斌,類延旭,方仲奇. 新時期高校服務育人路徑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9(10) 16-18.
[5]黎玖高,皮光純.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高校后勤研究, 2017(S1):115-122.
[6]秦文文 ,丁峰 ,霍萬程 . 高校新校區后勤社會化“服務育人”探索與實踐——以中央財經大學沙河校區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09): 8-10.
大連理工大學“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理論研究專項課題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