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代妮 唐耀華 李恩畢
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實現“經濟斷乳”的影響因素考究
龍代妮 唐耀華 李恩畢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民族大學]
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實現“經濟斷乳”是其成為社會人必經的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青年完全實現經濟斷乳的年齡有上漲趨勢。青年能否實現經濟斷乳,以及多久能實現經濟斷乳更多的取決于其經濟斷乳意識產生的時間。而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能否成功實現經濟斷乳主要是受學習時間、家庭教育、生存壓力和斷乳意識薄弱等因素的影響。
青年社會化;經濟斷乳;青年
所謂“經濟斷乳”,是指青年從自然人轉型成為社會人期間與生理斷乳和心理斷乳一樣,在經濟上要求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渴望通過個人奮斗實現經濟獨立,從而實現社會化的一個階段。它是青年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過程。為了考究青年在社會化進程中實現經濟斷乳的影響因素,特針對城市青年、在校青年、農村青年總計發放了900份調查問卷。此次調查,問卷回收有效數850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4.4%。此次問卷調查分別針對不同年齡和群體進行網絡問卷發放,從網絡IP分析來看,調查對象來自全國15個省份,調查數據具有參考性和代表性。
經濟斷乳意愿和經濟斷乳能力是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成功實現經濟斷乳的必要前提。問卷調查分別對青年實現經濟斷乳的意愿和實現經濟斷乳的能力展開調查,以青年實現經濟斷乳的意愿和實現經濟斷乳的能力為切入點來了解青年經濟斷乳的現狀。
在斷乳意愿的調查中,數據表明92.8%的農村青年有強烈的獨立意愿。此外,農村青年開始工作的年齡普遍為22-25歲,最早為10歲,最晚為27歲,農村青年的經濟斷乳意愿與他們參加工作的年齡相當。調查顯示,農村青年經濟斷乳意愿最強烈的年齡段為22-24歲,其次是16-21歲。城市青年和在校青年斷乳意愿強烈的年齡段是在22-24歲之間,分別占了39.25%和44.35%,其次是18-21歲是第二個斷乳強烈的階段,分別占了30.84%和23.39%。城市青年和在校青年的斷乳意愿在第三個斷乳階段呈現出差異,城市青年在16-18歲希望實現經濟斷乳,而在校青年則是25-27歲。而綜觀斷乳第三、第四階段,我們發現,城市青年和在校青年在16-27歲之間是經濟斷乳的第三個高峰期。而在16歲之前和27歲之后才想斷乳的數據明顯偏低。因此,青年的經濟斷乳意愿是強烈的,最強烈的階段為22-24歲之間,其次是18-21歲,再次是16-18和25-27歲。
由此,綜合數據分析來看,我們得出結論,青年的斷乳意愿普遍集中在16-27歲,最強烈的是22-24歲之間。
對于“現在是否能獨立于父母生活”時,34%的在校青年表示完全可以,30.4%的表示勉強可以,而有35%的在校青年表示還不可以。城市青年中,則有55.14%的青年表示完全可以獨立,有39.25%的表示勉強可以,僅有5.61%表示不可以獨立于父母生活。而農村青年中,48%可以獨立養活自己,44.8%表示可以在養活自己的同時贍養父母,6.4%表示可以賺點零花錢,但主要靠父母。
而在對于“畢業(工作)后多久可以實現經濟斷乳”,城市青年、農村青年、在校青年分別表示1年內實現斷乳的數據為46.36%、25.81%和37.9%,表示在1-2年內實現斷乳的數據為30%、21.77%和35.48%,表示2-3年實現斷乳的數據為10%、20.16%和23.39%,而5年以上斷乳的數據為7.27%、7.26%和0.81%。
綜合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實現經濟斷乳的意愿和能力的調查結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不管是城市青年、農村青年還是在校青年都普遍想要盡快斷乳,而且大部分都在1-2年內實現斷乳。在校青年和城市青年2-3年能夠實現斷乳的數據僅次于1-2年,但是農村青年在3-5年實現斷乳的比例要高于2-3年的,說明農村青年在實現斷乳過程中,需要的時間比較長。而在5年以上才能實現斷乳的數據中,城市青年和農村青年的占比卻比在校青年的要高出約7倍,這表明現實中斷乳困難要比想象中大,社會中仍存在很多斷乳困難的青年。
二是除去在校青年的特殊性,對比城市青年與在校青年發現,青年實現獨立與其獨立意愿發生的早晚成正比。城市青年經濟斷乳意識發生較早,斷乳年齡也較強,大多工作一年內就可以實現斷乳。
三是在年齡與斷乳能力關系中,在校青年的斷乳年齡為26-29歲之間,大部分是在30歲之后才能實現穩定的完全斷乳,而二十多歲的時候,是在斷乳過渡階段。
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實現經濟斷乳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社會、家庭等原因出現經濟斷乳時間普遍延后的現象。另一方面青年對于實現經濟斷乳的意識不強,“斷乳”意識是實現經濟斷乳的必要前提,“意識具有指導和控制人的生理和行為的作用”,[1]有了斷乳意識,青年才有可能會把想法付諸于行動,進而提升自身的斷乳能力。影響青年實現經濟斷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漫長的學習時間使青年實現經濟斷乳的時間延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意味著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會越來越快。20世紀初,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需要20-30年,而60-70年代激光與半導體從發現到應用只不過用了兩三年,現在信息產品的更新換代只要十幾個月。在這樣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對勞動者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學歷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在60、70年代,本科生可以進入大學當老師,80年代,成為大學教師普遍要求碩士,而90年代后,大學教師普遍要求博士。如果從六歲入學算起,本科畢業要16年,也就是22歲或者23歲,碩士畢業大概是25歲或者26歲,博士畢業則是29歲或者30歲。除了碩士和博士,在讀期間每月有助學金補貼勉強可以維持基本生活開銷,本科期間的青年大多數還是靠父母提供生活費,談不上“經濟斷乳”。漫長的學習時間,使青年無法賺取生活所需的資金以支撐個人獨立的生活。國外也是如此,盡管國外大學生能夠在讀大學期間去兼職獲得報酬,但是昂貴的學費也使他們負債累累。因此,漫長的學習時間是使青年“經濟斷乳”時間延后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青年成長的主要環境,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起點。然而,很多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很多家庭教育認識完全來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基本上是對上一輩人教育方式的延續。家庭教育對青年實現經濟斷乳的影響因素歸結起來主要是家庭教育知識缺乏,家庭教育方式不佳和家庭經濟貧困等。
家庭教育知識缺乏,影響青年實現經濟斷乳。家庭教育的興起是在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后,物質生活保障得到了大幅提升,人們開始有精力和物力投入到家庭教育中,但是卻因為家庭教育知識的匱乏而病急亂投醫,使家庭教育出現各種問題,反而給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反觀社會教育中,并沒有針對父母的教育課堂,科學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成為當代家庭教育亟待補充的營養元素。
教育方式欠佳,阻礙青年實現經濟斷乳。“中國傳統教育中,大多崇尚棍棒教育,認為嚴師出高徒。”[2]這種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極大地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他們對權威的恐懼。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產生兩種情況:一是,逆來順受,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膽小自卑,不善言談,服從權威,對孩子的思維發展非常不利。二是,產生叛逆心理,雖然孩子表面看起來順從聽話,但是家長和孩子缺乏溝通,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容易演變成極端的思想,對家庭產生厭惡、排斥,對父母產生仇視感。與“棍棒教育”相比起來,另一種極端的教育方式便是“溺愛”。這樣的家庭教育極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格,缺乏感恩之心,在社會上表現為缺乏社會責任感。在這些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受挫能力不強,在外受一點委屈便想退縮,回到父母的襁褓中,
家庭經濟貧困是青年經濟斷乳能力不強的重要影響因素。在農村,很多父母都會外出打工,孩子成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因為沒有父母在身邊照顧,雖然在生活上可以及早的實現自理,但是在精神世界上往往會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在這一特殊的群體中,家庭教育極度缺乏,家庭親情比較淡薄,因此成長過程中很多生活常識、道德規范都是自己摸索觀察而習到的,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由于家庭經濟的困難,很多早早就輟學隨父母外出打工或自己只身進入社會打工。而這些過早進入社會環境之中打拼的青年事實上經濟斷乳能力并不強。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而對于青年人來說生存壓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大,青年完全實現經濟斷乳的年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首先是就業壓力大。就業是青年實現經濟斷乳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直接決定了青年是否可以實現斷乳。據有關部門統計,2019年高校畢業生達到830萬人,而2020年預計可達870萬人。而青年就業群體總數加起來約1500萬左右。2020年就業創業形勢依然嚴峻。隨著大學生畢業數量的增加,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也隨之成為青年順利實現經濟斷乳的重要影響因素。
其次是住房壓力大。房價一直是中國人普遍焦慮的問題,很多青年在適婚年齡卻沒有結婚的原因很多都是因為沒有能力購買房子。房子在大多數青年眼中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國外青年也有類似的壓力。據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通過分析超過50年不同年代的人在住房上所花金額發現,英國30歲左右夫妻組成的年輕家庭要花費近四分之一的收入在住房上,他們普遍比父輩花更多的錢卻居住在更小的房子中,承受的壓力比父母更大。年齡在25-34歲之間的人,擁有自己房子的幾率是他們父母輩的一半,而這些年輕人的住房開銷卻比父母當年平均高出6%。騰訊一項關于城市青年住房狀態調查顯示,近四成青年無房。住房問題成為了影響青年無法實現斷乳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物價及社保問題突出。消費水平方面,從近三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指數來看,基本呈上升趨勢。2017年同比上漲1.6%,2018年CPI同比上漲2.1%,2019年全年CPI同比上漲2.9%。消費水平相對于青年生活城市的縱向水平而言更多的表現在物價上。對比青年的工資水平,平均月收入3000-5000元,除去必要開銷,每月結余的并不多。在社保方面,在校青年、農村青年的社會保障并不完善,導致青年面臨很大的壓力,不敢生病,不敢有意外,大部分青年是零存儲。本次調查數據中,有24.6%的農村青年表示沒有五險一金,很多青年雖有創業夢,但是卻因為沒有足夠的保障不敢涉險。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以失業保險為例,存在“待遇標準偏低、平滑消費的功能乏力、參保人與受保人錯位... ...等問題。”[3]與國外青年相比起來,我國在青年就業創業保障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
青年習慣性依賴。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的青年,除了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還要面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競爭;高校的擴招,使得大學生的優勢減弱,高校的教育模式,使畢業生無法快速融入社會。一篇來自甘肅經濟日報名為《啃老族:社會斷乳期為何延長?》的報道,闡述了當代大學畢業生“啃老”的無奈,反映了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啃老”無能為力,但是卻不得不從自己的養老金中抽出一部分來供養孩子。盡管新時代中,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解決青年發展難題,但是,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與社會需求沒有完全同步的高校教育模式、過渡溺愛的家庭教育等,成了青年經濟斷乳期延長的溫床。因此,這一類習慣性依賴的青年成為主動“啃老”的群體,導致他們遲遲不能實現“經濟斷乳”。
青年責任意識薄弱。在消費主義等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燭下,有些青年對享受的生活和娛樂無法抵制。“走向了享樂主義,害怕艱苦奮斗,認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于追求和滿足個人的物質消費和情感享受。在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在依賴父母的慣性支撐下,他們缺乏責任意識,以個人享樂為中心。”[4]此外,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之中,各種各樣的雞湯和銷售手段不時影響著青年的價值觀,“年輕就要活得漂亮”、“青春重在體驗”等等享樂主義觀念,使得青年向往著小資的生活,而對艱苦的生活則無法忍受。再者,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西方思想很容易通過網絡滲透到青年生活中,影響青年三觀,侵蝕著青年社會責任意識的“凈土”。青年沉迷于網絡游戲或者各種八卦娛樂資訊,兩耳不聞窗外事,缺乏進取的動力,也缺乏實現經濟斷乳的動力。
青年就業觀存在偏見。“職業觀就是擇業者對職業的認識、態度、觀點,如對職業評價、擇業方向等的認識,是擇業者選擇職業的指導思想。職業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正確的人生觀決定正確的職業觀。”[5]每年畢業季,都有大批大學生畢業求職,嚴峻的就業形式,不得不產生一些失業者。這其中包含主動失業者和被動失業者。在主動失業者之中,除了因為家底殷實,零花錢還高于工資的青年外,還有一些青年是因為對“臟、累、低”工作的嫌棄,暫時找不到工作而選擇暫時不就業。由于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的影響,這些主動失業者在擇業上極端理想主義化,主觀上將工作分成了高低貴賤三六九等,從而不惜一切的想要得到更優的工作,當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時寧肯賦閑在家等待“機會”也不愿意將就。然而,剛畢業或者剛出去工作的青年,往往因為經驗不夠,只能從基層干起。這就出現了青年“眼高”與“手低”的矛盾,導致一批批青年浪費了大好時光,遲遲不能實現“經濟斷乳”,靠家人供養。
[1]柳海濤.意識的信息理論[J].蘭州學刊,2016(10):112-117.
[2]王立華.“棍棒教育”當休矣[N].中國教師報,2013-12-25(015).
[3]王國洪.我國是失業保險模式,還是失業救濟模式?——基于國外發達國家經驗的視角[J].科學經濟社會,2017,35(02):51-58.
[4]饒志華.當代“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難點及路徑選擇[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9(05):16-19.
[5]吳克明.職業搜尋理論與大學生自愿性失業[J].教育科學,2004(04):41-43+47.
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青年成為社會人的‘經濟斷乳’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7A036)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趙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