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磊
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航海類專業共青團工作探索——以集美大學輪機工程學院為例
劉 磊
[集美大學]
共青團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增強廣大團員凝聚力和戰斗力是團組織有效工作的保障。針對當前航海類專業共青團建設研究不夠深入,與專業學科建設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結合創建一流大學及促進船舶與海洋工程高峰學科群發展,進一步細化航海類專業共青團工作,改進共青團工作方式,促進具有航海類人才培養特色的共青團工作模式形成。
航海類專業;共青團工作;人才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1]。高校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應充分認識自身定位和歷史使命,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服務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更好地實現思想引領[2],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激勵青年學生創新創業,切實發揮團組織聯系學生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航海類學生在校期間的日常管理實行半軍事化管理,一日作息制度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如早操、課前集合列隊、宿舍內務整理等。因此航海類學生在組織性、紀律性較其他專業強,團組織活動較好開展。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戰略的推進實施,航運業在國家經濟體系和國際貿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凸顯。航海類學生作為未來航運業的從業者,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團組織在大學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
航海類學生畢業后大都選擇上船工作,在校最后一個學期會進入航運公司進行海上實習,隨船舶航行于世界各地港口,對外交流頻繁。相比其他專業學生,航海類學生在校接受團組織教育時間較短,在船期間因工作性質也不能接受較好的團組織培訓。因出國幾率大,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同時由于船上人員及工作環境相對固定,不利于團組織對團員教育培養和開展活動。航海類專業特點及日后從事行業的特殊性,對航海類學生在校期間加強團組織教育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海陸工資待遇差距逐年縮小,降低了航海類專業的吸引力。許多家長對航海類專業不理解,導致了學生對航海類專業不認同,不少學生只為文憑而來,造成學生生源質量不高。集美大學航海類教育也存在這種狀況,高考錄取時按照提前批二本專業招生,部分學生文化基礎不足,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出現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以輪機工程專業二年級學生為例,中隊(含留級生)共370人,考試不及格達188人次,共有115人出現考試不及格問題。大部分考試掛科學生缺乏動力、不思進取,加之思想意識和政治觀念薄弱,不關心國家時事。
班級團支部是高校共青團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對于保持和增強大學生團員的先進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由于受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平日活動主要以班委干部為主導,導致班級團支部活力普遍不足,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不斷被弱化。
新生對大學生活充滿向往,但缺乏整體規劃和目標。新生在讀高中時,多以為上大學就是享受生活,學習可以放在其后安排。沒能擺正學習與“大學活動”的關系,出現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情況。因此學院團組織協助科任教師進行高質量新生教育有著十分重要作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學院團組組應主動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幫助新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進一步明確大學生該怎么學[4];其次,團組織利用自身學生干部向新生傳授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各種方法幫助新生正確認識高中和大學之間學習方法的不同;最后,請學院優秀的專任教師在開學進行專業介紹,幫助學生建立專業思想,盡早適應大學生活。
學院黨委、團委及輔導員在選拔、任用學生社團、班級學生干部時,不能局限于學習成績,而應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表現,制定嚴格要求。航海類專業課程理論聯系實際強,理解和動手能力都要具備,很難依靠考前突擊通過期末考試。這就要求學生干部處理好團組織活動和學習的關系,能夠帶領其他同學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學院團委依托特色學科優勢,創新性地建立“卓越工程師班”團支部和“育德輪”移動團支部,從多種層面加強團委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學院通過定期開展主題團日活動,促進學生更好地融入學校學風、班風建設。
團組織以學生社團活動為載體,開展貼近大學校園文化的思想教育活動。如2019年輪機學院舉辦嘉庚知識競賽、“我愛我的祖國”主題團支部拉歌活動、嘉庚公園義務導游、中國傳統文化進校園、社團科技節、育德“1+1”德育活動、航海類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航海技能大比武等活動,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做好團員青年的思想引領。
良好學風是大學生成才的根本,團組織通過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促進學風建設。輪機學院團委每年定期開展“老軌課堂”、宿舍課堂、新老生學習經驗交流會、各類學科競賽、學院之星評選、學校學子之星評選等活動,鞏固專業思想,營造良好學習氛圍。通過學院學生工作表彰大會,樹立典型,比學趕超,切實加強學風建設。
依托航海類專業特色,擴展實踐創新,為學生創造成才機會。輪機學院團委主動聯系相關企業,已建立校外實踐基地12家(包括廈船重工、瀚盛游艇、翔安溪尾回漢小學、泛能科技有限公司、歐創船模有限公司等),另外還有學校的“育德輪”實習船。通過海上教學實習、船廠教學實習、專業技能競賽、專業社團活動、暑期社會實踐、青年志愿服務等活動,提高團員青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水平,不斷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維護集美大學“航海家”搖籃的美譽。學院在學生素質提升教育過程中,學院團委通過創新創業課程、專業學生社團建設、創新創業講座沙龍、搭建服務平臺、舉辦各類學科競賽、建立創新創業基金,在學院學生群體中培育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鍛煉創新能力、鼓勵創業實踐,取得較優秀的成果。2019年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得國家級獎項8項,省級13項。
綜上,共青團是高校重要育人基地,積極探索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具有重大意義。輪機工程學院將共青團工作與學科建設相結合,在重視思想引領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有特色的航海類主題團日活動,更好的發揮團組織對航海類學生專業思想引領作用,對于航海類專業學生成長成才、雙一流大學建設有一定借鑒意義。
[1]高旻鍇,論十九大報告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J].青春歲月,2018(5):1-2.
[2]呂夢醒,基于高校的共青團思想引領路徑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40):158-159.
[3]李西田,新時代對航海類專業學生黨員的“六航”育人體系研究[J].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學報,2019(3):37-39.
[4]胡斗猛.共青團引導理工科專業學生學風建設的途徑及載體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12):104-105.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