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殷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西漢淮南王劉安等著《淮南子》亦見“物理”一詞。晚清,物理學包括在所謂“格物學”之中,“格物”二字是我國古代哲學術語“格物致知”的簡稱,當時的格物學是指除了數學、天文學、醫學和農學以外的所有自然科學。從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學知識開始傳到中國,最初曾由希臘文音譯為Physica,把物理學音譯為“費西伽”,物理學理論從清代晚期,廢除科舉制度后,系統地傳入我國。1900年,日本人藤田豐八把飯盛挺編著的《物理學》譯成中文,并由江南制造局出版發行,這是我國第一本具有現代物理學內容和系統被稱為物理學的書。現在“物理”一詞含義有二,一是泛指事物的道理,二是“物理學”的簡稱,無論哪一種含義,都具有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
一、中職物理學科的人文性探析
中職物理學科有其人文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物理學科有人文性的根基
物理學科與人文的統一有其內在基礎,物理學科人文性的根基就是真、善、美。物理對真、善、美的追求即求真精神、求善精神和求美精神。人文主義中的“真”可視為一種品質,一種責任,一種信念,一種求是的態度,一種永不枯竭的創新意識與銳意進取精神,勇于批判,敢于懷疑的精神,這些都是推動人類向前發展的動力與源泉。在探索自然的活動中“科學精神”側重于理性思維,邏輯判斷推理,而“人文精神”側重于非理性思維,情感意志。這些都是人類在探索自然界活動中體現出的由內到外的本質精神,是深層次的內在統一。歷代的科學家在探索自然界中無不實踐著這種內在統一的精神。著名的物理學家居里夫人在艱苦條件下歷時四載做了幾千次實驗,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苦痛,終于提取了鐳。“天空的立法者”開普勒花了26年的時間反復研究導師第谷·布拉赫遺留資料,思考、計算、窮其一生,終于得出了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礎。盡管開普勒在天文學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一生在貧困中度過,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人類在追求真理過程中用堅定的信仰、絕對的忠誠、默默的奉獻實踐著求真求是的偉大人文精神。正因為這種精神才有了今天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輝煌。
善,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含義,中國古代的“善”彰顯著一定的道德色彩,而西方文明的發端——古希臘哲學認為“善”就是智慧(wisdom),西方的近代哲學更側重于強調人文關懷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對“善”的認識已經全面深入了,不僅體現對人類自身的關注,更體現對社會、對他人,乃至對整個地球,整個宇宙的深層次的關注。在熱愛真理過程中更熱愛人類與自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們切莫忘記,僅憑知識是不夠的。這充分表達了人類在探索自然中的求善的精神品質。
美,一種真與美交融的和諧意境,是一種對自然鑒賞時愉悅的感受,是主客體相互協調的一種最高境界。科學求真的最高境界就是真與美的和諧統一,正如彭加勒所說:“科學家研究自然,并非因為它有用處,他研究它,因為他喜歡它;他之所以研究它,因為它是美的”。正因為自然界的美的驅使激發人們去探索,這種美既有感官之美,形式之美,更有科學之美。人們總是按照科學之美(簡單、和諧、對稱)來探索自然的,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是從電與磁應該有對稱之美的假設基礎上建立的完整的電磁場理論。天文學家哥白尼也是從宇宙的和諧之美、簡單之美信念出發,潛心研究,動搖了托勒密的地心說,開創了天文學上的革命。著名的物理學家狄拉克非常強調美學在探索自然中的作用,他曾說:“薛定諤和我都有非常敏銳的對數學美的鑒賞力,并且這種對于數學美的鑒賞支配了我們的全部工作,這種鑒賞對于我們來自一種信念的舉動:描述自然的基本規律的方程必須包含偉大的數學美,它對于我們就像宗教。”
2.物理知識與人文知識彼此相通
早期,科學與哲學是一體的,如牛頓的經典著作冠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早期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如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等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科學與人文的同根同緣的關系。物理學家對自然的探索中表現出的思辨和對自然規律的簡單性,和諧性的哲學信念無不表現了人文與自然科學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楊振寧教授在北大演講所言“對物理學的研究,高的境界是哲學,再高的境界就成了宗教”。當然一般的科學知識隱含著人文內涵,從語言形態的描述到求真,求美的精神內涵都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包含著人類探索過程中的艱辛與執著精神。從現實形態上觀察,物理與人文有互滲互補的一面,物理與人文的溝通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良性循環。
二、中職學生人文性缺失的現狀分析
1.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狀況堪憂
從學生層面上看,該年齡段大多在14—19歲之間,正處于青春期,中考失利的陰影還時常籠罩著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職業學校學生與普通高中的學生不同,有的人由于學習成績欠佳,或是由于一次偶爾的發揮失常,導致中考失利,被迫就讀職業學校,被家長、同學看不起,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有的學生在學校由于自控能力較差,經常違反校規校紀,老師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失去了耐心,被老師所放棄,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有的由于其學業的基礎知識較差,在初中甚至小學階段,就由于成績差受歧視、受排擠,入學后又面臨社會甚至自身家庭對職校學生身份的偏見,從而形成自卑、無所作為、自由散漫、迷茫失落、內心壓抑和封閉等心理問題。所有這些,都可能導致中職畢業生吃苦耐勞精神、競爭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及崗位適應能力等缺失。
2.學校對學生人文素養培育重視不夠
從學校層面上看,在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對于人文教育淡漠的問題。通過職校教師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判斷評價與學生自我陳述,發現目前中職學生的人文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觀念陳舊,重技能訓練輕人文素養培養等。在我國職業教育大發展背景下,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提高職校生的人文素養,培育人文精神,是文化基礎課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挖掘中等職業物理教學中具有人文教育意義的素材,尋找適合中學學生特點的、行之有效的培養人文精神的教學方法,應當成為職業學校物理學教師的內在追求,可以通過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方法,探索在職業高中物理學科教學中,整合相關教學資源,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目標。
三、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培育的實踐探索
從2017年9月開始,筆者面向本校300多位移動通訊軟件工程、電子電工、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汽車維修與駕駛、航海駕駛、焊接技術、電子技術應用、機電一體化和綜合高中班的學生做了題為“遵循歷史軌跡,沿著歷代物理先賢們探索的軌跡教育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以及校本教材開發等探索,主要做法有才下幾方面。
1.拓寬物理課教學思路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各種新媒體資源,對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科學家知識進行檢索,收集了大量的物理學史圖片、文本、錄像資料等,從而為開展“遵循歷史軌跡,沿著歷代物理先賢們探索的軌跡教育的實踐與研究”教育和校本教材開發提供一手材料。
2.構建物理學人文課堂
筆者查閱大量國外的物理學教材,尤其是美國高中物理教材,發現他們在這方面確實做得具體、翔實,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結合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使之本土化,適應中職學生的認知能力。
3.組織開展物理學課外研究性學習活動
在營造充滿中職物理文化的課外環境方面,筆者即在課內開展教學改革實驗研究,又在課外引領學生廣泛涉獵物理學家艱苦卓絕的探索物理世界的優秀事跡,編寫了相關的校本課程,筆者以機電班和施工班進行對比研究,進行量化分析。
4.總結提煉物理教學中人文素養培育的體會與心得
所有這些實踐成果,都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和指導意義。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寫心得體會,并對實驗成效展開討論。所有這些舉措,對理科教師開展科學史教育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使職校生對物理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就像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只有這樣,學生智能才能得到充分挖掘。學生是教育的主角,老師所做的,是幫助他們主動學習,努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如東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