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珺
摘 要:長久以來,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多以他評為主,教師處于被動地位,其自主規劃發展的內在動力也逐漸削弱。為全面了解教育教學情況,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也需將教師列為調查對象。本文梳理分析了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教師的教學情況、滿意度及教學基本能力要素,以期為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文化氛圍營造以及提高教師學校認同度提出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教學質量 調研 對策
對于學校來說,教學質量是重中之重、立校之本。高職院校實現內涵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課程質量是重點,課堂教學是關鍵。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實施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職院校在構建全面質量體系,提高教學整體水平的同時,需將調查研究作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本文對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教師的教學情況、工作態度及學校認同度進行調查研究,旨在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資料支持。
一、調查方法和內容
本調查對象涵蓋江蘇商貿職業學院的大部分專職教師,以問卷調查為主,輔以個別訪談的方式。問卷采用自編的《教學情況調查問卷》,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了解教師的年齡分布與任教單位;第二部分是教學基本情況調查,涉及教學任務量、教學感受與積極性、授課方式、課堂氛圍、教學探討情況等;第三部分是滿意度調查,主要針對教師對工作的滿意程度以及對學校的認知、情感認同程度;最后一部分為教學基本能力要素調查。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共回收問卷154份,有效問卷154份,有效率100%。30歲以下教師38人,占比24.68%;30~40歲教師88人,占比57.14%;40~50歲教師16人,占比10.39%,50歲以上教師12人,占比7.79%。符合江蘇商貿職業學院現階段師資隊伍的年齡分布情況,因此本次調查結果能如實反映商貿教學情況。
1.教學情況
根據統計,71.4%的教師任教課程控制在兩門以內,28.6%的教師任教課程數達到三門甚至四門。半數教師課時達到240以上,24.68%的教師學期總課時為160~240,商貿多數教師周課時超過12節。針對當前教學工作,僅4位教師覺得輕松,半數教師能正常應對,47.4%的教師表示疲憊。針對這一數據進行二次篩選,發現30歲以下教師疲憊率占同齡人數的57.89%,50歲以上的教師疲憊率僅為16.67%,教師工作感受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優化。
課堂是教師的主戰場,商貿學院教師最常用的授課方式有互動、啟發、討論三種,累選比例分別為92.86%、77.27%、70.78%;其次為案例式、探究式以及灌輸式,累選比例分別為69.48%、57.79%、27.27%。商貿學院教師充分肯定課堂互動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通過提問、答疑、專題發言、分組討論、組織競賽、課堂展示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2.滿意度
教師工作滿意度是指個人或多數員工對其所任工作感到滿意的程度,是教師對于自身工作狀態產生的一種心理評判。對于教學管理和評價制度,三成以上教師表示滿意,對于辦公、教學條件,以及學校工作氛圍,大部分教師也予以肯定。但在工資和課時費待遇方面,滿意率低于兩成,分別有41.56%、38.96%的教師對工資收入以及課時費標準不滿。其中,30歲以下不滿率為52.63%,20~40歲為43.18%,40~50歲為31.25%,50歲以上僅為8.33%。因教師薪酬會隨著工齡增長及職稱晉升而提高,工資滿意程度也會隨年齡增長而遞增。通過個別訪談,了解到青年教師教學任務繁重,還需完成帶班、行政工作及科研等硬性指標,滿意度低并不是無因可循。
3.教學基本能力要素
優秀教學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教學基本能力的提升,商院教師認為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是從教師著手。74.68%的教師認為教師應具有責任感,對工作和學生負責;61.69%的教師覺得教師應擁有深厚的學科知識,不斷向學生傳輸前沿知識。同時,成為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需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時刻以崇高的道德風范和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以寬闊的視野將廣闊的知識傳遞于學生。始終注重個人學習與反思,理解與借鑒他人經驗,不斷開展教學改革與研究,積累經驗,總結成果,改進不足。
三、建議與對策
根據江蘇商貿學院教學情況調查結果可知,商院教師教學工作量大,薪酬待遇不高,但工作積極性較高,具有一定責任感。下面就提高商貿教師滿意度,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提出三點建議,希望也為其他學校提供借鑒。
1.完善教學督導機制,提高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質量的提升是永恒的主題,而教學督導在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學督導能反映學校綜合水平,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調動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積極性。
學校需實行校院兩級督導制,督導由專兼職兩部分組成。兼職督導由校內專任教師、系部主任擔當;專職督導由外聘退休教授組成。專職督導授課教師進行全覆蓋式聽課,履行檢查、評價、反饋、指導等職能。同時,建立信息化評價反饋機制,及時、客觀、完整地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各教學部門和被評價教師本人。此外,需切實發揮院級督導的作用,全面把握各類課程教學質量。
建立督導專家庫,增強督導隊伍流動性,采用輪動機制。組建多層次、多元化教學督導隊伍,充分考慮督導人員的專業背景和年齡層次等要素,將優秀年輕教師納入教學督導團隊。教學督導模式也應隨著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而改革,針對不同教師人群,采取不同督導形式。
2.學校提供政策支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素質的教師是高質量教育的根本保證,為了更好維護學校改革發展與穩定,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應注重師資力量的培養,加大對其的關注程度,將惠及教師的各項工作提上日程。
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培訓、考察,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積極選派教師參加省、市等各級培訓,大力支持教師外出學習;認真組織校本培訓,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刻解讀;組織青年教師任教前學習教學常規,使其對教材的處理、教案的編寫、授課的方式方法有整體的把握。同時充分發揮老教師傳、幫、帶的作用。
針對教師教學任務繁重這一情況,學校需根據教務處、督導室、學生三方評價,對各教師授課科目進行考察,選取最優科目進行教學,減輕教師備課量。此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涉及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課堂教學與企業實踐,需要跨界、跨專業的合作。學校需建立“校企協同”“理實協同”“教學科研協同”等教師發展共同體,營造優質職業發展環境。
3.工會發揮教育職能,培育良好教學文化
工會作為教師自己的組織,應緊密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深入教學領域,充分發揮教育職能。所謂工會的教育職能,是指“教育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
高校師生作為校園的主體,其相互關系將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師生關系如何。因此,工會除了以教工為主體外,也應將學生納為活動對象,積極開展師生互動,促進師生情的養成。
四、小結
教學工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工作,而教學質量的提升更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永恒主題。高職學院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需從教師入手,結合院校自身情況,不斷加強建設教師隊伍,改善教師工作狀態,明確教師教學責任,提高教師教書育人水平,增強高職院校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2]楊凡.論高校工會的教學職能——以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為例[J].高教論壇,2010(7).
[3](蘇)列·符·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江蘇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