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野
關鍵詞:供應鏈? 物流能力? 能力評價
電子商務行業不斷發展成熟及全球化市場的開放,使社會生產、生活對供應鏈物流的需求不斷增加,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提升物流能力成為相關企業關注的重點,需要對物流能力管理及評價方式進行分析。
物流能力指的是企業創造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過程中所擁有的,借助一定措施和方案,設計物流計劃、開展物流活動、控制物流過程的操作能力。物流能力的衡量對象為企業物流活動的整個過程,除產品配送、運輸能力外,還涵蓋外部資源獲取能力、內部材料及半成品管理能力等。從構成要素上看,供應鏈物流能力要素分為有形及無形兩部分,實際工作中所接觸到的物流能力均為有形要素,無形要素指企業設備處理能力、倉儲能力等。
(一)問題分析
目前有關供應鏈物流能力的分析多從企業角度出發,缺少全局意識,現有研究成果多針對特定行業或企業進行,其研究成果雖然具備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但在普適程度上相對欠缺。從整個供應鏈上看,物流能力的關注點多集中在供應鏈上游,即生產性企業的物流能力,對流通企業等關注度不足。物流能力分析及研究需建立在科學方法的基礎上,且大多數學者更加關注物流能力與企業績效之間的影響關系,忽視物流運作,在分析全面性及標準化上存在問題。
(二)對策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給出幾點供應鏈物流能力的優化建議:第一,以企業層面的物流能力研究為基礎,加強物流能力提升的重視,逐步將研究范圍擴大至整個行業及供應鏈條;第二,從具體行業物流能力分析成果中,提取那些具備較高普遍性的問題及普適性對策,并進行重點研究;第三,將供應鏈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依照不同位置企業的特點,分層次進行物流能力研究,如供應物流、制造物流、分銷物流等,確保相關理論成果能夠用于指導供應鏈上每一環節物流活動的開展;第四,物流能力的研究應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以理論研究指導實踐開展,以實踐驗證理論成果的合理性;第五,明確供應鏈物流能力的研究目的,使其服務與企業物流方案的創新和優化,以形成系統、完善的供應鏈物流網絡,通過物流資源在整個供應鏈條上的優化配置,實現總體效益提升。
科學的物流能力評價方案能夠對供應鏈物流能力起到有效的敦促及監督作用,對當前物流運行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等進行客觀評價,及時發現其中潛在問題并進行處理。
(一)指標體系構建
影響供應鏈物流能力的因素非常復雜,為將考察視角從企業擴大至整個供應鏈條,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劃分為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兩個模塊。其中,主觀指標包括物流能力柔性、信息處理能力、市場反應能力、能力可靠性、合作方滿足度等二級指標。客觀指標由配送速度、倉儲能力、運輸能力、訂單處理能力、物流成本、采購成本等二級指標。
(二)能力評價方式
對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測算指標及方式還未有效統一,結合物流能力要素特點,提出如下評價公式:
其中,SCLC表示供應鏈物流能力指數,n為物流能力構成要素數目,m為物流能力第i個要素的指標數,P為影響物流能力的因素,Pij為第i個構成要素的第j項指標標準化后的值,W為權重,Wij為第i個構成要素的第j個指標對應該要素的權重,Wi為第i個要素的權重。
以上公式為供應鏈物流能力評價的基本形式,在不同企業、行業內部,由于組織形態及合作特點不同,各類指標對物流能力的影響差異顯著。因此在為某一特定對象設計物流能力評價方式時,可對評價指標進行細化和調整,確保評價方式與供應鏈真實情況相配合。具體應用中,可根據實際需求確定Xij的取值方式,如百分值、七分值等。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的供應鏈物流能力指數可直觀反映物流能力的優劣,指數越大,物流能力越高,反之則越低。
供應鏈物流能力的研究需客觀認識其含義以要素特點,系統性、全面性進行物流能力分析及提升。依照企業及行業特點設計相適應的供應鏈物流能力評價體系,促進物流能力穩定提升。
參考文獻
[1]楊瑩,劉輝.供應鏈物流服務能力及評價分析[J].民營科技,2018(0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