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中等專業學校袁潔
中職汽修專業的辦學目標是教育人、培養人,為學生服務,向汽車行業輸送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基于結構性改革的中職汽修專業課程優化的原則就是要把強化服務意識和提升學生職業能力作為核心要素,通過引入市場調節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及時采集畢業生工作信息,加強職業理論教育和跟崗實踐等方式,使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后能縮短適應周期,并根據市場的需求定期完善。
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中職汽修專業傳統的“三段式”課程結構雖然偏重于系統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卻存在著諸多不足。學校應定期開展人才培養方案論證,動態調整辦學定位,按照行業的崗位能力體系建立專業培養目標體系,對接課程內容,突出就業的導向性。
對汽車維修專業課程進行模塊化改革,就是根據崗位能力體系將整個汽車后市場按產業鏈劃分為若干個模塊,從跟崗實踐中引出課題并進行靈活組合,優化為“五星”課程體系(圖1)并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化產教融合內涵,滿足培養需要。通過課程設置的模塊化,依據企業完成能力要素分析從而確定學時分配,使“政、行、企、校”處處是課堂,理論授課與實踐教學充分融合,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
現在的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均為“00”后,他們有個性、有想法、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快,卻普遍存在著學習基礎薄弱、行為習慣差的缺點。在“五星”課程體系中,要本著實用、夠用、好用的原則,將以《汽車機械基礎》《汽車電工電子基礎》《汽車材料》等學科專業為基礎的課程進行融合,重新組織課程內容,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滿足學生實際應用和專業拓展需求。
專項技能模塊內容的改革要建立在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注重崗位能力培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的基礎上實施。要厘清汽車維修工職業資格證書與汽車評估師、二手車鑒定評估師等“X證書”的關系,開發校企合作課程并重新組合技能內容,以學期為單位進行分解。同時,要注意教學內容的螺旋式更新,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技能培養整體教學設計見表1所列。

圖1中職汽車維修專業“五星”課程體系
汽修專業課程的特點決定了教學方法。用基礎研修、跟崗實踐、返崗實習替代傳統教學方法,遵循“以生為本”的設計原則,充分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開發教學資源,便于學生在生產實踐中掌握和提高工作技能。要教會學生如何觀察故障現象,分析故障原因,歸納故障診斷步驟。在遵循檢測技術標準等知識點的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環節進行有機結合,互相促進,互相彌補。學生赴企業跟崗實踐時,充分發揮“拜師學藝”的傳統優勢,踐行現代學徒制,定期輪崗完成工作任務,體現課程同步教學的優越性,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節約課程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返崗實習階段,要落實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制度,為學校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工作提供依據。
學習型社會決定了學生有接受不同層次教育的需求。優化彈性學分制,實施多級分層,因材施教,是保證中職汽車維修專業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前提。學分除了從文化、專業基礎模塊獲取之外,還可從專業技能模塊、拓展模塊、參加技能和創新創業大賽、假期勤工儉學、社團活動等方面獲得。多級分層一般在第4學期實施,主要依據學生的技能成績和意愿分為直接就業或成人自考,學校為學生提供便利條件。
檢測教學目標達成度,提高教學質量,是落實評價與反饋制度的初衷。在專業技能模塊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生產作業質量控制單,完全按照企業評價方式進行跟崗實踐的過程性評價,有助于檢測學生技能水平,強化質量意識。校企雙評系統是在深化產教融合的前提下在線上運行的考核平臺,一方面企業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可遠程評價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學校專業教師可遠程評價學生在企期間的生產情況。根據各模塊學時側重比,折算各課程的考核成績,形成成績分析報告,留存學生成長檔案。強化頂崗實習考核機制和畢業生就業跟蹤機制,全面總結學生道德素養、技能水平、學分情況、所獲榮譽等個人發展情況,進行整體性評估,挖掘優秀學生和畢業生的典型事跡,不斷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

表1學生技能培養整體教學設計
當然,基于結構性改革的中職汽車維修專業課程建設還面臨著諸如產教融合制度不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機制不健全、現代學徒制試點規模小、“1+X證書”制度試點剛起步等困難。但在強化專業課程結構性改革意識的基礎上,加快專業建設步伐,不斷完善自身條件,中職學校必能更好地為我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