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濤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交通建設和工業的快速發展,民眾的出行越來越方便,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危險,各類交通、工業意外創傷的發生率正在逐年上升,骨科創傷患者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多發傷主要是指患者機體受到單一性的機械致傷因素下,≥2 個解剖部位在同一時間內相繼受到損傷,而且當中至少有1 處損傷即便是單獨存在也可能會危及患者的整個肢體及生命安全[1,2]。多發性創傷的傷情變化較快,病情較復雜,損傷的原因多樣,且患者的身體損傷部位累及較多,如果創傷后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有可能會導致傷情惡化,嚴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多數醫院為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緩解患者傷痛,多采用骨科急診手術對多發性創傷患者開展治療[3,4]。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多發性創傷患者以骨科急診手術治療方案開展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將詳細的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本院接收的76 例多發性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38 例。A 組患者男20 例,女18 例;年齡19~58 歲,平均年齡(43.87±8.30)歲;高空墜落受傷8 例、摔傷13 例、交通事故損傷17 例。B 組患者男21 例,女17 例;年齡21~59 歲,平均年齡(44.19±7.74)歲;高空墜落受傷9 例、摔傷11 例、交通事故損傷1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得到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開展。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經X 線、CT 及相關檢查確診為多發性創傷,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近期進行過手術治療對研究有影響者;存在嚴重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馬上進行實驗室檢查,快速評價患者的呼吸與循環狀態,并采用X 線明確患者的骨折部位,同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心率、呼吸、脈搏、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及時給予輸液、補充血容量,同時清除其氣道內的異物。若患者出血量較大,馬上針對出血部位做加壓包扎,大血管出血時則使用止血帶進行止血,將出血量降至最低,以免患者休克。在此基礎上,A 組采取保守治療:先對患者的皮膚實施全面的清創處理,同時給予止血藥物與抗生素等配合治療。B 組則采取骨科急診手術治療:依據患者的創傷部位制定對應手術方案,先對患者實施麻醉,成功后,對其進行骨折復位,復位完成后,將骨折斷端面與周圍的積血完全清除干凈,運用歸位法對其損壞骨骼進行處理,同時取鋼板加壓螺釘和克氏針張力帶實施固定。手術完成后,對各個程序進行仔細檢查,確認各項操作治療準確無誤后,進行傷口縫合處理,并為患者常規放置引流管引流,手術后,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采取對應的處理措施;手術前后均給予常規的預防性抗菌藥物預防感染,如果患者為開放性骨折則依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抗菌藥物使用時間。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臨床指標(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感染、靜脈血栓形成、肺炎)發生情況。
1.5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骨折完全愈合,疼痛與出血癥狀明顯緩解,未發生無再出血現象,無明顯的不良反應;有效:治療后,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疼痛與出血癥狀有所緩解,再出血現象明顯減少,有輕微不良反應;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病情與各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傷熱惡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B 組顯效26 例、有效11 例、無效1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37%;A 組顯效18 例、有效13 例、無效7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1.58%。B 組治療總有效率97.37%明顯高于A 組的81.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后,B 組患者出血量(81.36±2.87)ml、骨折愈合時間(64.16±2.74)d、住院時間(12.38±1.89)d 均明顯低于A 組的(155.27±2.76)ml、(153.22±6.12)d、(18.31±2.69)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A 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B 組僅發生感染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63%;A 組發生感染5 例、靜脈血栓形成2 例、肺炎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05%。B 組并發癥發生率2.63%低于A 組的21.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多發性創傷的最常見的原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損傷、高處墜落損傷、重物擊打損傷及摔倒損傷等,病發急,且大部分患者創傷極其危重,所以患者入院后,除仔細詢問患者病史行常規查體外,還必須要嚴密檢查其各項生命體征,為患者及時有效的止血和抗休克等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如果患者有特殊癥狀或情況,還需聯系相關的科室配合同時進行治療,以便第一時間排除可能會對患者生命產生威脅的因素,并用最短的時間處理損傷,直到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均穩定后,再運用X 線、CT 或超聲進行全面檢查,對明確損傷的具體情況、損傷部位、程度及性質等,然后依據檢查結果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確保患者得到有效的醫治。多發性創傷在臨床中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創傷類型,患者機體多個部位均存在創傷,部分創傷甚至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如顱腦損傷、胸部損傷、脊柱損傷及四肢創傷等,損傷后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有可能會致死[5,6]。
近幾年,多發性創傷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人群越來越廣泛,無特定限制,而且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不斷增多,交通事故意外損傷人數正急劇上升,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了嚴重的威脅。當前,臨床上針對多發性創傷還未給出一套統一的治療方案,但是由于當代醫療技術的進步與成熟,骨科急診手術逐步投入到多發性創傷患者治療中,并且取得良好的成效[7]。
以往臨床針對多發性創傷患者多以保守治療為主,但是保守治療未能對患者的骨折部位實施固定處理,極容易引發出血,而且患者需要長期臥床休養,極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褥瘡及感染,少數患者甚至在后期出現損傷性骨化、損傷性關節炎等嚴重情況,不僅會對患者的功能恢復產生不良影響,而且還會降低臨床治療效果,療效不甚至理想[8]。而骨科急診手術應用于多發性創傷治療,則可以將患者損傷部位的淤血全部清除,且確保其骨折端的對位對線恢復完全,以精細化手術處理方式對患者創面進行全面處理,則可以避免相關出血事件的發生風險,將出血量降至最低,以避免引發相關并發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此外,醫院臨床治療多發性創傷的首要原則就是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減少各類相關并發癥發生,而不同的患者其傷情的危險性也會存在一定差異,但運用骨科急診手術對多發性創傷患者進行治療,可以依據患者具體的身體情況與損傷程度,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案,在患者的所有的生命體征穩定時進行手術治療,針對患者具體的骨折情況完成準確有效的內固定,在確認損傷、止血的同時開展治療,可有效降低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使得患者可以在術后更早進行活動和各項功能鍛煉,以降低早期與后期時相關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疾病康復[9,10]。
本研究顯示,B 組治療總有效率97.37%(37/38)明顯高于A 組的81.58%(31/3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骨科急診手術用于多發性創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治療效果理想,預后良好;治療后,B 組患者出血量(81.36±2.87)ml、骨折愈合時間(64.16±2.74)d、住院時間(12.38±1.89)d 均明顯低于A 組的(155.27±2.76)ml、(153.22±6.12)d、(18.31±2.69)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采用骨科急診手術對多發性創傷患者開展治療患者的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更短;B 組并發癥發生率2.63%(1/38)低于A 組的21.05%(8/3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骨科急診手術對多發性創傷患者實施治療,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更低,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手術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骨科急診手術治療多發性創傷患者可以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減少患者的出血量,各類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也明顯更低,進一步減少了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