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慶
口腔是消化系統的起始部,其前壁為唇,側壁為頰,上壁為腭,下壁為口底。很多人聽說過口腔癌,卻未必知道口底癌。其實這種聽起來陌生的癌癥,是口腔癌家族的一種,占口腔及唇癌的第六位。
口底癌系指原發于口底黏膜的癌,多數為中度分化的鱗癌,極少數為來自口底小唾液腺的腺上皮癌。本病好發年紀為40歲以上,多見于舌系帶兩側的前口底(一般在兩側前磨牙以前稱為前口底,在其后稱為后口底),局部可出現潰瘍或腫塊。口底癌在西方國家較廣泛,國內近年來亦有增多的趨勢。
口底癌與口腔上火的某些癥狀相似,如口腔出血、口腔潰瘍、舌尖腐爛或喉嚨腫痛等。但口底癌出現的類似上火癥狀往往會持續較長時間,且不會隨著食用清熱去火的食物或者清熱去火的藥物而痊愈。如果潰瘍、腐爛固定在口底部位,且基底較硬,時有疼痛,服藥亦不能治愈時,就要考慮口底癌的可能。此外,口腔內部出現白斑或淺表性紅斑,或是呈現為崛起狀、乳頭狀息肉,同樣需要警惕。因為這也是口底癌的早期癥狀之一,常提示可能已經患上了口底癌,需要及時就醫。
由于口底區域不大,腫瘤易侵犯舌系帶至對側,并很快向前侵及牙齦和下頜骨舌側骨板,進一步侵入人體骨松質后可使下前牙松動,甚至脫落。口底癌發生于后口底者,其惡性程度較前部高,且易早期侵犯舌腹及下頜骨。晚期侵犯舌底肌群后可導致舌運動障礙,舌系帶過短,此時患者多有自發性疼痛,進食困難、流涎、音語不清等口腔功能障礙。
口底癌常早期發生淋巴結轉移,轉移率約40%(國外報告高達70%),僅次于舌癌。一般轉移至頦下、下頜下及頸深淋巴結,但大都先有下頜下區轉移,以后轉移到頸深淋巴結,并常發生雙側頸淋巴結轉移。
目前很多醫生對于口底癌的認識還不是很到位,其到底是屬于口腔科、耳鼻喉科還是消化科,醫學還沒有明確的定位。一般而言,胃鏡的正常檢查部位就是食管—胃—十二指腸,并不包括口底。但隨著近幾年消化內科醫生早癌意識的增強,消化內科醫生會有意識地檢查下患者的口底。伴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口底癌患者被發現。
科學實驗證實,長期的煙酒、過度的刺激性飲食,是引起口底癌的“罪魁禍首”。煙草中的尼古丁(煙堿)含有十余種能引發癌癥的物質,香煙燃燒后也會產生引發癌癥作用很強的化合物。而大量飲酒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功能障礙,削弱口腔黏膜的屏障功能。另外,酒還能夠成為煙草中有害物質的溶媒,使其更易于黏附在口腔黏膜上,相互“狼狽為奸”,更增加引發癌癥的危險性。過于辛辣的食物和燙食,也會增大口底癌的發生幾率,這一點與食道癌發病的原因類似。有研究表明,30%的食道癌患者有口底病變,70%的口底癌患者有食道病變。此外,口腔衛生不好,殘牙、粗制濫造的假牙的長久慢發性刺激,也是引起口底癌的幫兇。
口底癌并非不治之癥,早期的口底癌可以通過內鏡進行手術切除,預后較好。因此,口底癌的防治重點在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建議中老年人每1~2年進行一次口腔臨床診斷檢查。如果發現口腔白斑呈顆粒狀、疣狀隆起、乳頭狀瘤,或產生腐爛潰瘍,就應警惕,及早做診斷治療。日常生活中保持口腔衛生,養成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有效地預防口底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