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偉
時值冬春交接之際,近來感冒多發,其中又以風寒感冒多見。風寒感冒以畏寒重、發熱輕為主要癥狀,治宜辛溫解表散寒,除了可用煎劑,還可選用中成藥。為此,筆者搜集并整理了5個用辛溫解表中成藥治療風寒感冒的案例供大家參考,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
28歲的張女士因惡寒、發熱、咽癢、打噴嚏1天,自我診斷為“感冒”,自服維C銀翹片、阿莫西林3天未見效,故到醫院中醫科求診。中醫師診斷為感冒(風寒襲表),認為張女士診斷基本正確,但用藥不對(因維C銀翹片對風熱感冒才有效),遂給予正柴胡顆粒沖服。經沖服1天,張女士惡寒、咽癢、打噴嚏緩解;2天汗出,體溫下降。效不更方,第3天熱退。繼續鞏固用藥3天。隨訪7天未見復發。
正柴胡顆粒由柴胡、陳皮、防風、甘草、赤芍和生姜組成,具有表散風寒、解熱止痛的功效。臨床上,該藥用于外感風寒初起(癥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打噴嚏、咽癢咳嗽、四肢酸痛等),以及流行性感冒初起、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等見上述癥狀者,也可用于心肌炎、肺炎、發熱不退、高熱等。用法:開水沖服,每次1袋,每天3次(小兒酌減)。本藥每袋10克(含糖),也有5克(不含糖)的包裝,糖尿病患者應用無糖型。
此外,同樣病癥者還可選用利防顆粒(合劑)、風寒感冒顆粒、感冒軟膠囊等。
35歲的楊先生因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塞、頭痛、身痛、咳嗽2天到醫院就診,初次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給予利巴韋林片、復方酚咖偽麻膠囊口服2天未見效,并出現頭痛、身痛加重,遂轉入中醫科要求中藥治療。中醫師診斷為感冒(風寒表實),給予表實感冒顆粒沖服。經沖服1天,楊先生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塞緩解;2天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塞消失,頭痛、身痛緩解。效不更方,4天頭痛、身痛消失,7天咳嗽緩解。繼續鞏固用藥3天咳嗽消失,隨訪14天未見復發。
表實感冒顆粒由麻黃、紫蘇葉、葛根、防風、白芷、桂枝、桔梗、杏仁、陳皮和生姜組成,具有發汗解表、疏風散寒的功效。藥理學研究發現,該藥有明顯的解熱、鎮痛作用。臨床上,該藥用于外感風寒所致的表實感冒(癥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塞聲重、流清涕、咳嗽痰白或喘咳氣急、頭痛、身痛,舌苔薄白、脈浮緊等)、喘咳;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屬風寒表實證見上述癥狀者。用法:口服,成年人每次1袋(每袋8克),每天3次(小兒酌減),開水沖服,宜多飲白開水。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膩食物;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慎用;另須注意增減衣物,忌汗出太過。
此外,同樣病癥者還可選用感染疏風散等。
60歲的劉先生因發熱惡風、有汗、頭痛項強、鼻鳴干嘔、打噴嚏、咳嗽到醫院求診,中醫師診斷為感冒(表虛不固),給予表虛感冒顆粒沖服。經沖服3天發熱惡風、打噴嚏、鼻鳴緩解,汗止;4天發熱惡風、打噴嚏、鼻鳴消失,干嘔、咳嗽、頭痛項強緩解。效不更方,繼續鞏固用藥3天,干嘔、咳嗽、頭痛項強消失。隨訪7天未見復發。
表虛感冒顆粒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棗和葛根組成,具有散風解肌、和營退熱的功效。臨床上,該藥用于風寒表虛型感冒(癥見發熱惡風、有汗、頭痛項強、鼻鳴干嘔,或打噴嚏、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緩等),以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炎、急性咽喉炎等見上述證候者。用法:口服,每次1袋(每袋8克、10克),每天3次,開水沖服,多飲水為佳。風熱感冒(癥見發熱重、畏寒輕等)者忌用;服藥期間忌生冷、辛辣、油膩厚味的食物。
此外,同樣病癥者還可選用感冒清熱顆粒等。
40歲的吳女士既往有支氣管哮喘病史,不久前的一天因冒著嚴寒、風塵外出勞動出現頭痛鼻塞、痰多咳嗽、胸悶氣喘,自我診斷為“支氣管哮喘”,自服氨茶堿片、用舒喘靈氣霧劑噴咽喉未見效,入院就診后中醫師診斷為哮喘(外感風寒、肺氣不宣),給予風寒咳嗽顆粒沖服。經沖服1天胸悶、氣喘緩解;2天胸悶、氣喘消失,頭痛鼻塞、痰多咳嗽緩解。效不更方,3天后頭痛鼻塞、痰多咳嗽消失。繼續鞏固用藥3天,隨訪14天未見復發。
風寒咳嗽顆粒(丸)由陳皮、生姜、法半夏、青皮、苦杏仁、麻黃、紫蘇葉、五味子、桑白皮和甘草(炙)組成,具有溫肺散寒、祛痰止咳的功效。臨床上,該藥用于外感風寒、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喘(癥見頭痛鼻塞、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以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等見上述癥狀者。用法:口服,顆粒劑,每次5克,每天2次,開水沖服;丸劑,每次6~9克,每天2次,溫開水送服。痰熱咳嗽及陰虛(癥見潮熱、盜汗、舌紅少津或少苔、脈細數等)干咳者忌服;孕婦、心臟病患者慎用。本藥顆粒劑每袋5克,丸劑每袋(瓶)6克。
此外,同樣病癥者還可選用感冒疏風丸(顆粒、膠囊、片)等。
26歲的沈女士既往有神經性頭痛、眩暈、心悸病史,不久前的一天因工作過度疲勞出現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自我診斷為“感冒”,自服復方感冒靈、克林霉素2天未見效,遂到醫院求診。經檢查血常規發現淋巴細胞升高,中醫診斷為感冒(外感風寒表虛),西醫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給予桂枝合劑口服。經口服3天汗出、惡風消失,發熱、頭痛緩解;4天發熱、頭痛消失。效不更方,繼續鞏固用藥3天,復查血常規淋巴細胞恢復正常。隨訪14天未見復發。
桂枝合剎(顆粒)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棗和甘草等組成,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功效。藥理學研究發現,該藥有抗病毒、抗炎、鎮痛、鎮靜和發汗等作用。臨床上,該藥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癥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舌苔薄白、脈浮緩等)所致的感冒,以及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血常規淋巴細胞升高)見上述癥狀者,此外有醫生用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見失眠、精神憂郁、自汗等)、肢體麻木、面神經麻木、神經性頭痛、眩暈、陣發性心動過速所致的胸悶、心悸,以及受恐后的心悸等。用法:口服,合劑,每次15~20毫升;顆粒劑,沖服,每次1袋;均為每天3次。表實無汗(癥見上述)者或溫病內熱(癥見發熱、口渴、煩躁等)者忌服。本藥合劑每瓶 100毫升,顆粒劑每袋10克。
此外,同樣病癥者還可選用散寒解熱口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