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目宜常運”,指的是常轉動眼球,是一種很好的眼睛保健方法。俗話說:“人老眼花。”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球的調節能力不斷下降,晶狀體變得混濁,視網膜脂褐素、老年斑沉積;角膜透光度降低,熒光物質增多;鞏膜彈性減退,玻璃體凝膠逐漸液化等,導致視力下降。再加上不少中老年人沉迷于看電視、玩手機、打牌、下棋之中,更會加重對眼睛的傷害,致使被白內障、青光眼、眼底黃斑變性等疾病盯上。當遇到意外傷害時,眼睛更容易發生危險。因此,經常運目,養護好雙眼顯得格外重要。
滋養眼球,防范眼疾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整個眼窩是精氣的表現,其中腎的精華表現在瞳孔,精充目明;肝藏血,開竅于目,瞳孔外的黑睛(角膜)是由肝的精血所滋養;心主血脈,血之精為絡,眼內眥及外眥的血絡屬心,血脈通暢可養眼;肺主氣,氣之精表現為白睛(球結膜與鞏膜),宣發津液潤澤于目;脾主肌肉,故胞瞼(上下眼瞼)屬脾,表現為約束整個眼系。可見,眼睛的好壞與五臟六腑的精氣密切相關。而“運目”可促使眼部精、氣、血充盈,津液滋生,神水充足,眼球得以濡潤滋養,既能消除視疲勞和推遲老花眼,又能防范“內障”“外翳”等眼疾。現代研究亦表明,運動眼球可促進眼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視神經、動眼神經及眼肌的功能,起到保護、滑潤眼球的作用,對防范青光眼、白內障、眼底黃斑變性、角膜炎、視網膜病變、翼狀胬肉、干眼癥等眼疾,大有裨益。
健腦益智,增強記憶 眼睛,被譽為心靈之窗。這與中醫說的“心藏神,眼為心的使者”頗為一致。中醫說的“心”,實際包含了大腦的思維活動。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眼神經與大腦神經關系密切,視疲勞容易引起心理疲勞,會引發焦慮、緊張、記憶力下降等不良反應。而“運目”可醒腦、寧心、安神,消除視疲勞和心理疲勞,促使大腦清晰、精力充沛、增強記憶力。對老年人可延緩大腦衰退,防范老年性癡呆。
首先是熨目,靜坐站立均可,先將兩手相對摩擦至發熱后,用掌心熱熨兩目,如此反復擦熨數次后,開始運目,眼睛微閉,眼球自左向右沿順時針轉動36次,接著再自右向左沿逆時針轉動36次。然后眼球左右來回轉動36次,再上下轉動36次,眼球轉動時,速度要均勻。做完眼球轉動,閉目片刻后,再做眨眼動作,雙眼緊閉一會兒,再快速睜開,如此“一開一閉”,反復操作十幾次。最后,極目遠眺,看得越遠越好。也可由近處逐步遠看,停片刻后,再把視線由遠處逐步移近。夜晚仰望星空時,可以定視或追視遠方的明星,持續數分鐘。
上述運目動作,每日可做1~2次。持之以恒地運動眼球,則可年老目明、視物清晰、樂享天年。
需注意的是,高度近視者不宜轉動眼球,因為高度近視眼有眼球變長、前房較深、眼球突出等癥狀,轉動眼球產生的牽拉作用,有可能會損傷眼球,造成視網膜脫離,嚴重者可導致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