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年28歲,脊柱側彎35度,較前幾年有所增加。從朋友那里得知可以通過手術矯正,那么我這樣的情況是否需要截骨?手術矯正風險大嗎?
河南 羅女士
羅女士:
脊柱側凸俗稱脊柱側彎,它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的序列異常。正常人的脊柱從后面看應該是一條直線,并且軀干兩側對稱。如果從正面看有雙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應懷疑“脊柱側凸”。這個時候應拍攝站立位的全脊柱X線片,如果正位X線片顯示脊柱有大于10度的側方彎曲,即可診斷為脊柱側彎。輕度的脊柱側彎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外觀上也看不到明顯的軀體畸形。較重的脊柱側彎則會影響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使身體變形,嚴重者可以影響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癱瘓。
國際上公認脊柱側彎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兩大類,即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包括理療、體操療法、石膏、支具等,但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療。如果是比較嚴重的脊柱側彎,則需要手術治療,包括胸彎大于40度、胸腰彎/腰彎大于35度者、支具治療不能控制者、側彎快速進展者、腰背疼痛明顯者或有神經壓迫癥狀者。
脊柱側彎的手術風險可能來源于術前麻醉、手術方式的選擇、術中操作以及術后感染等。隨著醫學的發展,麻醉的安全性其實很高。但是由于個體差異,對藥物的敏感性不一,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心律失常、心臟驟停、使用過量等情況。因此,手術前應進行充分的術前評估,制定合適的麻醉方案。
脊柱側彎手術大體分為截骨手術與不截骨手術。所謂截骨手術就是通過特殊的專用手術工具,將僵硬變形的脊柱骨截斷,然后重新對接,完成矯形。這種手術風險相對較高,可能會傷及神經。因為相較于不截骨的手術,截骨手術多了一個手術步驟:即將神經周圍的骨質去掉一圈。這樣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可能與神經有一定的接觸,進而損傷神經。另一方面,截骨手術過程中需要把僵硬變形的脊柱骨截斷,然后重新對接。而在對接過程中,兩節骨頭可能出現錯位,一旦錯位就會損傷神經。術后神經損傷分為完全損傷和不完全損傷。手術后患者有一條腿不能動,但仍有知覺,這種屬于不完全損傷。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基本可恢復;但如果患者既不能動也沒有知覺,這種往往屬于完全神經損傷,最后神經可能恢復不了。
截骨手術治療脊柱側彎過程中,為了預防神經損傷,常采用神經監護和喚醒試驗等措施。其中,神經監護相當于持續監護感覺神經。正常情況下,神經在顯示屏上有一個電流波幅。手術中如果醫生碰到神經,顯示屏上的波幅會產生刺激信號,提示醫生要避開這個位置。另外,醫生也可以主動發送一個電信號,例如把電信號從頭傳到脊柱的肌肉處,如果這條通路順暢,說明神經沒有受到損傷。在脊柱側彎手術中,有神經監護保駕護航,肯定安全很多。至于喚醒試驗就是讓麻醉師減少麻醉劑量,降低麻醉深度,手術中讓患者蘇醒大約十幾秒。這期間讓患者活動手腳,如果活動自如則說明沒有傷及神經。之后麻醉師加藥,讓患者再次睡過去。
神經監護和喚醒試驗都屬于后知后覺的預防方式,只能驗證神經是否受損,給手術中的醫生一個提示,讓醫生及時作出調整,但不能完全預防。最佳的預防措施是使用手術導航設備,如以前醫生主要依靠經驗把用于固定骨頭的釘子放到合適的地方,過程中就可能觸及神經,造成損傷。但引進導航設備后,醫生只需要看設備上的屏幕,在屏幕引導下就能把螺釘放到合適的位置。這樣既降低了手術難度,也降低了不確定性,手術風險自然就小了。
手術后的風險主要來源于感染,任何一個手術都存在感染的風險。細菌可以通過手術過程中空氣的流動侵入體內,也可以通過手術器械侵入體內。目前,三級甲等醫院的手術室都具備層流設備,可以保證空間中的空氣潔凈度適于各類手術之要求,發生感染的風險性已經很低,感染后的治療也并不是很困難,治愈率很高。因此,脊柱側彎的手術原則是盡量不進行截骨矯形手術。如果必須進行截骨手術,一定要選擇有完備設施的醫院,找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及團隊。
一般而言,截骨手術的矯正率達到70%~80%,矯正效果能夠長期、甚至終身維持就算手術成功,即術后脊柱上70%~80%的側彎都被矯正到原來的位置。如果矯正率不達標或者維持時間不長、術后出現問題,即說明手術失敗。由于脊柱側彎病因復雜、類型繁多,是否需要手術絕非簡單地依據患者年齡或側彎度數,還應考慮到畸形的類型、特點、節段、進展速度、患者骨齡發育及畸形對患者體態的影響程度等因素。建議您聽取醫生的建議決定是否需要手術及手術方式。